五、周穆王環遊天下

昭王死後,已經五十歲的昭王長子姬滿即位,是為周穆王。穆王繼位後,麵對稍不謹慎就可能引起軒然大波的西周政局,他重興文王、武王時期的德政,命令伯冏反複告誡太仆,要其管好國家的政事,使天下的局勢安定下來。

當時四方諸侯中有不親睦的現象出現,甫侯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穆王。穆王根據甫侯的建議重新製定了刑法,因為新的刑法是由甫侯提出的,所以也叫《甫刑》。《甫刑》規定:獄官通過觀察被告人言語、臉色、氣息和聽話與看人時的表情來進行分析斷案。審訊的結果如確鑿無疑,就根據犯罪者罪行的輕重,判別施行墨、劓、臏、宮、大辟這五刑中的一種,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可刑不上大夫,對於諸侯大夫則按照用錢贖罪的方法判決。《甫刑》是一部保護西周諸侯和大夫等統治階級的法律,不僅殘酷,而且有很多弊病,但在當時能夠維護西周各階層的統治秩序,因此還是有進步性的。

作為君主來說,穆王雖然複興了文王和武王時期的德政,但他本人卻不是一個能夠總攬全局、高瞻遠矚的優秀帝王。穩定西周國內局勢後,穆王就有了開疆拓土、炫耀四方的想法。《竹書紀年》描述:“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裏,西征億有九萬裏,南征億有七百三裏,北征二億七裏。”穆王時期,對淮夷、徐方和犬戎的征伐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尤其是在對犬戎的征伐中,他曾兩征犬戎,一共俘虜了五個犬戎之王,迫使犬戎西遷到了甘肅平涼以東的“太原”地區,周王朝的西部邊界大大拓展。穆王窮兵黷武的直接結果就是惡化了周王朝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穆王準備攻打犬戎前,祭公謀父曾勸阻過他,說:“我西周的先王是以光耀德行來服人才得到天下的,而不是為炫耀武力就輕易攻伐的君主。軍隊平時要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可以出動,這樣一出動就一定能展現出威力。可如果大王隻是為了炫耀武力,就輕舉出兵,一定會失信於天下,即使勝利了也是得不償失,所以不能去。歌頌周公的頌詩說‘收起幹與戈,藏起弓和箭,求賢重美德,華夏都傳遍,王業永保全’,這就是德政的作用。先王曾留下遺訓:有不供日祭的,就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檢查自己的言論;有不供季享的,就檢查自己的法律製度;有不供歲貢的,就檢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仁義禮樂等教化。如果以上幾點依次檢查完後,王者沒有任何問題,而諸侯仍然不來進獻朝見,王者才隻能對那些不祭、不祀、不享、不貢的諸侯進行懲罰攻伐,而不是輕易地勞民遠征。所以在先王的德政下,不論是近是遠,各方諸侯沒有不服、沒有不歸順的。如今我聽說犬戎各族已經建立了敦厚的風尚,都按照先王的規定,始終如一地堅守終生入朝的職分,依照自己的職分前來朝見,沒有任何過錯。而大王您卻要用‘賓服不享的罪名去征伐犬戎,讓他們看到我軍的威力’,這不是在違背先王的教誨嗎?而犬戎也是有力量和我們對抗的,草率地出征,大軍不是隻會遭受勞頓嗎?”可惜,穆王一意孤行,沒有聽從祭公謀父的勸諫。穆王第一次西征伐戎盡管取得了勝利,卻隻獲得了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而已,失去的則是和平。從穆王興師伐戎以後,外藩地區就不再朝見周天子了。

在曆史上,穆王以喜歡出遊而著稱。穆王統治時期,因昭王南征——盡管那是一次不幸的悲劇,卻使得周人在南方的勢力得以穩定,淮夷成為經常向成周納貢的屬邦。在周夷王以前,東南地區不再成為西周的憂患。

江山的穩固為穆王四方巡遊創造了條件。穆王時期,周人畜養馬匹的品種和規模都在增加。有傳說穆王獲八駿,由造父駕禦遨遊四方,故事雖是出自稗官野史,從側麵也可說明穆王時期,雖然已不是成康盛世,但國力依然十分充沛。《左傳》中就曾說過:“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在汲縣西,戰國墓出土的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小說《穆天子傳》中,還虛構了周穆王駕八駿至昆侖之丘,觀黃帝之宮,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作歌相和的神話。根據現代學者考證,周穆王西遊最遠曾到達過今裏海與黑海之間的曠原。《列子·周穆王》中也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的說法,看來穆王確實是一個喜好遊樂的君主。

穆王在位55年,享壽105歲。他逝世後,共王姬繄扈繼位。共王時期,西周仍有相當的實力征伐四方。傳說共王曾到涇水出遊,密國的康公隨從前往。在涇水河畔,有三個美麗的女子慕名投奔到密康公的帳下。密康公的母親隗氏是一個有見識的女人,她對兒子說:“你必須將她們獻給共王。你要知道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在田獵時都不可以獵取太多的野獸,娶嬪妃也不可以娶同胞的三姐妹。這三個女子都十分美麗,她們投奔到你的帳下,你認為自己的德行可以承受得起嗎?君王都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隻是一個小人物呢?小人物要是擁有了寶物,離滅亡也就不遠了。”然而,康公沒有聽從母親的規勸獻出三個女子。一年後災難果然降臨,共王因康公私藏“三美”興師問罪,出兵把密國滅掉了。共王以後,繼位的是懿王姬囏。懿王時期,周王室已經衰落到有人作詩譏諷時政的程度了。

點 評

這一段曆史離我們確實有些遙遠,史書記載也比較混亂模糊,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回味,去思索。實際上,一個時代的變更就像一個人的思想一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人們經常說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在利用某種思想,如祭祀、鬼神、先祖等來桎梏勞動人民,便於統治。事實上,無論古人的身份如何,性別如何,他們的言與行是一致的,他們確確實實地崇拜信仰著那些神秘莫測的事物。當一個巫師在祈禱求雨時,他的確相信上天會被他的真誠所感動;當一個獵手或一個農民進行某種占卜時,他也真的相信占卜的結果——利於出獵或今年豐收。

生產力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思維。一個人的認識,無論多麽超前,也不可能完全跳出他所生存的時代,或多或少都帶有其生活時期的影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文明初期,人們不理解的事情太多,想知道的事情也太多,他們需要一個答案——尤其是那些智者們。所以說鬼神的產生,實質上是先祖們對未知世界的一種粗糙的解釋而已。到封建社會中後期,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具有哲學思想或科學頭腦的人開始否定鬼神的存在,《神滅論》等文章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而真正擺脫鬼神思想,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發生的事情。人類思想上的轉變竟然花費了近五千年的時間,相較而言,從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所用的時間就不算什麽了。

西周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從西周封土建侯這一點來說,西周已進入了封建社會,但西周社會廣泛使用奴隸進行勞作也是不可辯駁的事實。在西周社會結構中,奴隸與平民是有絕對區別的。所以,盡管本書將西周歸到封建社會中,但從西周的生產力結構上看,則更接近奴隸社會。總之,不論是殷商時期的鬼神思想,還是西周時期的裂土封侯,這些都是由當時生產力的結構決定的。就像意識形態的轉變需要過渡一樣,時代的變更也同樣需要時間。而中國真正擺脫奴隸製度,進入封建社會是春秋以後的事了。

相關鏈接

西周庶民

“民”字的本義就是奴隸。隨著時代的變革,“民”字含義擴大,不僅成為底層勞動者的總稱,到西周時期,甚至貴族有時也自稱為“民”。

因黃帝時期曾擊敗蚩尤部,九黎族人一部分內遷,在中原地區建立了黎國,所以也有黎民的說法。西周時期,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和奴隸,三者統稱為庶民。

自由民在庶民中是上層,他們的構成比較複雜。自由民中的一部分是從殷商時一種被稱為小人的人群和殷商“頑民”演變而成。殷商小人在商亡國後,周公教他們務農,或做買賣,以此奉養父母尊長,他們的身份沒有貴族的高貴,但也不像奴隸和農奴沒有自由。殷商“頑民”的一部分在周公將他們遷到成周後,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從事商業活動,也具有了自由民的身份。除了殷商小人和“頑民”外,周人土地由嫡子嫡孫繼承,稱為宗子,與宗子親屬疏遠或親屬已盡的族人在宗族內領得土地也逐漸退化成自由民。大國吞並小國,小國貴族子民淪為皂隸,進入庶民階層,有時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也可能成為自由民。自由民階層逐漸擴大,到春秋戰國時期,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成為地主,是社會由奴隸製轉變為封建製時期一股推動時代變革的重要力量。

農奴在武王克商以前就已經存在。西周的大封建之所以有極大的進步意義,就在於將大量的農業奴隸釋放為農奴。農奴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有地可種,他們在固定的土地上進行勞作,身份高於奴隸,是西周王朝農業勞動的主力。西周將殷商奴隸變為農奴,給予農奴一定的生活保障,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周土地法以一田為單位。一田是一百畝,一畝的麵積是橫向一步(周的一步是三尺八寸四分),縱向一百步。在西周除了晉國因與戎狄地區交錯,多牧區而少農田,所以不用周法,采用戎族習慣法分配牧地外,西周中原地區的國家衛、魯、齊、陳、宋都按周法劃分耕地,將農業奴隸自然轉化成了農奴。農奴和自由民一樣,主要依靠務農生活。他們分得的土地稱為私田。戰國以前人們還不懂得施肥,田地需要輪流休息,一部分耕種,一部分放荒,一個自由民或農奴如果有田二十五畝,除去什一稅後,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滿足一家人的溫飽。自己死亡或年老後,可以由長子繼承做戶主,但並沒有所有權,不可私自買賣。

封建社會從開始到崩潰,奴隸一直存在。西周是封建社會的初始時期,奴隸仍被廣泛使用。奴隸多來自戰俘,他們是西周社會構架中的最底層,雖然也從事農業耕種,但毫無生存保障。從耕種的角度說,農業奴隸散布在廣大田野上,將他們釋放為農奴,可以增加他們勞動的積極性,對西周經濟發展比較有利。

西周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