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過「一見鍾情」式的生活

這篇文章是我在2018年6月9日於揚州大學舉辦的TED×YZU活動上的演講稿。

當時給出的主題是“決定性時刻”,我回顧了自己的生活,與大家分享了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較為正式的公開演講,我很珍惜這次經曆,於是想要把分享的內容再次用文字呈現給大家。

當我拿到這一次大會的主題—“決定性時刻”時,其實有點蒙。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不知道在我二十二年的生命中有哪些瞬間是“決定性的”,是昨天結束的高考?是畢業之際接到的那個offer?是和一個對或者不對的人談戀愛?

思考許久,我發現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我生命中的決定性瞬間是什麽,於是向我的戀人求助:“你覺得什麽是決定性瞬間呢?”

他思考了很久,然後回複我:“確認過眼神,我愛上對的人。”

好吧,換作平常,我可能會被這樣的“土味情話”甜到,但那天我仔細思考了一下這句話,發現有那麽一點點問題。

“一見鍾情”這樣的說法我們常常遇到。

我們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特別容易遇到“一見鍾情”的橋段—兩個人的關係在一瞬間發生了質變,浪漫的故事就此開始。《泰坦尼克號》裏的傑克和羅絲,《愛在黎明破曉前》三部曲裏的傑西和塞琳,《怦然心動》裏的布萊斯和茱莉,甚至《紅樓夢》裏賈寶玉那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也是這個意思。

“一見鍾情”可信嗎?

我有個學妹幫別人寫劇本,有一次寫了一個校園愛情故事:男主角是新上任的年輕圖書館管理員,女主角是文學少女。故事的大概情節是,女孩在圖書館偶遇圖書館管理員,彼此一見麵就都有好感,女孩天天來借書,男孩為了能見到她天天加班。當文學少女借到她的第一百本書的時候,管理員向女孩表白了。

學妹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把劇本交給了買劇本的甲方。甲方看了這個故事之後覺得還不錯,但有一處不太滿意,他說:“把男主在女主借第一百本書時表白的設定換成第一本書吧,把男女主角相識的過程省略掉。現在的觀眾隻想要看甜的、蘇的情節,沒那麽多耐心等他們確立關係。”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我完全能夠理解,可是如果從一個嚴肅的故事創作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文藝作品中留白的部分,**過後急轉而下的部分,那些人物之間彼此試探、猶豫和若有若無的情愫、漫長的失落,那些常常被避而不談的東西,恰好才是我們真真實實的生活。

“一見鍾情”這樣的思路出現在電影、文學作品中沒問題,但如果我們將這種“一見鍾情”的思路帶入生活,可能結果反而不會太浪漫。

兩個月前,我幫《讀者》雜誌寫了一篇約稿,主題是關於我的高中生活故事。我想了又想,最後寫了我高二時的語文老師田老師和他妻子楊老師的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刊登出來,挺多人喜歡,也有很多其他雜誌轉載刊登,我自己也把文章發在了公眾號上,有很多人轉載評論,其中還有我的高中學妹,正是田老師的學生。她們轉發、評論,竟然轉到田老師那裏去了。

據說田老師是很激動的,畢竟看到自己的學生出書、寫文章,還有關於自己的素材,不免有些驕傲,就在我們高中的年級大會上說了這件事情。

我的妹妹現在正在讀高一,田老師說的內容都是我們打電話時她轉述給我的,田老師大概是這樣說的:

“你們的尹學姐從小就想當一個作家,但是她在高一的時候麵臨了一件讓她困惑的事情,在文理分科的前夕,她很困擾自己到底應該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是我告訴她,你去選文科吧,堅定了她寫作的信念。”

我妹問我,是真的嗎?

我當時愣了幾秒。我的數理化一直都不好,如果不讀文科,我也不知道我要學什麽了,而且田老師是我高二時的語文老師,我是在文理分科之後才遇見他的。

我承認我這樣有些抬杠的意思,讓老師在麵子上掛不住。但我完全可以理解老師當時或許是比較激動,就稍微“誇張”了那麽一點,順其自然地創造了一個對於我所謂“文學之路”上的決定性瞬間。

再來說一件類似的事。

我在第一本書的後記裏寫了這麽一個故事:“高中畢業那個暑假,也就是差不多四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十八歲,有一次和我爸一起喝茶,他問我以後想做什麽工作,我說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不過我倒是有個願望,很想出一本書,雖然不知道可以寫什麽,也不知道要怎麽出版,哪怕是自己出錢去印都好。”

我當時自然是在吹牛,我爸當時也覺得我是在吹牛,就鼓勵我:“那好,三十歲之前,你努力把自己的書出版吧。”

說完之後我就忘記了。在我遙遠的二十一歲,也就是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真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隨筆集,而且我沒花錢,還賺了一點錢。

在那本書的選題通過後,籌備封麵的時候,我給我爸發微信:“你看,我沒騙你吧。”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很自豪的。如果你是和我一樣有些中二的人,可能你也會覺得這樣的感覺是非常爽的,或許你能理解那種“我當時隨口一說,就真的可以做到”的很瀟灑的感覺。

這兩件事講完了,現在我們退回去做一個假設。如果說我大二的時候沒有在網上寫東西,如果我寫了也沒有人看,或者說我根本就沒有堅持下去。那麽我不可能被很多讀者知道,我也不可能出版我的隨筆集,我也沒有“自由撰稿人”的標簽。

如果我沒有出版那本書,我還會想起曾經無意中吹牛的時刻嗎?我的爸爸會想起來嗎?哪怕想起來了,或許我們都會心照不宣地避而不談,也更不會有田老師那麽誇張的“當年文理分科前的鼓勵成就了我的文學夢”之類的故事。

這些事情讓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大部分人看問題或許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如果沒有一個結果,沒有一個既定的事實,所謂“言出必行”這樣的詞匯是不會存在的,那些被單獨拎出來的瞬間,也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所以我想,很多“瞬間”的力量常常被我們誇大了,因為有一個完滿的,甚至偉大的結局,人們才熱衷於放大過去的任何一個細節,強行把細枝末節的東西作為理由,因為這樣的修飾是萬無一失的,是安全的。

這樣所謂的“決定性瞬間”,其實是我們基於當下生活的一種非常主觀的判定。所有的瞬間都是同樣重要的,正如芥川龍之介說:“刪除一生中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

對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撤銷了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分鍾,我都可能成不了今天的我。

或許有的人會說,如果人生中都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決定命運”的時刻,那該有多無聊啊?

其實我認為“決定命運的瞬間”有,絕對有,但如果真要拎出來仔細分析,或許會讓你感到失望。

昨天我在看GQ雜誌編輯王鋒的《願你道路漫長》,裏麵提到一段話:

“原先以為,才華是一個門檻,後來懂事點,覺得勤奮是你的一個門檻,再往後,當知道自己既沒才華也不夠勤奮的時候,發現時間也是一個門檻,一件事,你堅守了足夠長的時間,總會有所得。這種所得,不在於名利,不在於你到底做了多大的事,而在於你知道自己有所成就,也知道了自己的本分和局限。”

就拿剛剛結束的高考來說吧,我相信二十幾天之後,肯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我不帶褒貶地說,有的人進入數一數二的名校,頭頂光環開始全新的生活,有的人在三本甚至專科學校裏依然開始全新的生活,曾經的同路人開始分道揚鑣。

這樣的事實非常殘酷,但這就是事實。

我見過很多大學生,我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有很多人,沉浸於自己過去的某一段經曆裏一直走不出來。

古人有一個成語叫作“刻舟求劍”,我覺得這個詞很有意思,說的是拘泥不知道變通。其實客觀現實早就變化了,但仍很固執地堅持著一件事。

每當我們覺得自己的過去很失敗的時候,你要去想,其實我們是坐在一條船上的,船是始終行駛在水上的,雖然那個船上的刻記一直都在,但你肯定不是曾經的那個你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請你保持對“此刻”的尊重,不要讓過去成為此刻的借口,不讓未來的自己為此刻買單。

什麽意思呢?我做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

我覺得在戀愛中,有兩句很酷的話。

第一句是:“愛過。”

我們是真心相愛,但我們也是真正不愛了。套用一句歌詞是:“我們曾相愛,想到就心酸。”

第二句是:“我們又不趕時間。”—出自電影《誌明與春嬌》,這句話的前一句是“有些事我們不用一晚都做完的”,大概意味著,我們對於當下是有安全感的。我不想去過多地捆綁我的未來,我隻專注於當下的時刻。

我們真正擁有的隻有此刻,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努力不被過去牽絆,也不把力氣放在空想上,更多地去感受此刻,感受當下存在的力量。

如果真的有一個決定性瞬間,我想它的名字就叫作。

感謝我們擁有著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