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還有別一角度來理解四句教?

答案是肯定的。眾所周知,王陽明在“天泉證道”兩年後就病逝江西,在人世間的最後兩年中,他拖著病軀一直在廣西境內剿匪,沒有時間和精力繼續深入闡述四句教。所以後人對四句教的闡釋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那麽,為什麽說四句教就是王陽明心學之綱?

因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他的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他的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則是他的價值觀,而“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論。

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是無善無惡的,作為萬物的世界自然也是無善無惡的。在這個“無善無惡”、一團“和”氣的世界上,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自然就需要心發出“意”。

而正如錢德洪所說,有些人的心體被沾染,正如世界觀受外物影響一樣,所以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觀必然有善有惡。令人欣喜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知是非善惡的良知,人人心中都有完美的核心價值觀。而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用格物的方法論來為善去惡,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

從四句教作為陽明學大綱的語境出發,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每個人的世界觀都如王陽明所說的那樣把天地萬物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去愛,那他必會樹立“內聖外王”的人生觀,也會真誠惻怛地踐行“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心學核心的價值觀,因為陽明心學有一套無與倫比的方法論:靜坐與事上練。

四句教是一個正循環,正確的世界觀會讓人擁有善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當人人都擁有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後,會反過來自然而然地塑造善的世界觀。如天地萬物一樣,生生不息,周遊不止,一善百善,天下皆善;一和皆和,天下皆和!

對四句教理解的這第三點,即是本書的由來,也是本書的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