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萬人齊捧王陽明

1527年,王陽明重出江湖到廣西剿匪。能有再次展現他軍事光芒的機會,是各種合力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陽明的影響力催生的眾人齊捧。

1524年,“大禮議”塵埃落定。禦史王木迫不及待地向朱厚熜舉薦王陽明和賦閑在家的楊一清。王木在舉薦信中指出,想要天下大治,非此兩人不可。遺憾的是,王木的舉薦信如同投入墓道,毫無聲息。1525年農曆二月,席書也上書舉薦王陽明和楊一清,席書把二人推崇到了極致:“生在我前者有一人,曰楊一清;生在我後有一人,曰王陽明,我隻敬佩這二人,所以應該要他們來中央政府擔當重任。”但這封舉薦信又如泥牛入海。四個月後,並未死心的席書再上書舉薦王陽明和楊一清。這一次,朱厚熜給了回複:楊一清可來,至於王陽明,稍等。

席書很快就明白了為什麽楊一清能來,而王陽明要稍等。因為張璁和桂萼兩人對王陽明的心學始終抱有成見,他們“以言廢人”,自然就對王陽明不待見。

但他們努力遏製王陽明的行動終歸會成為泡影。因為王陽明多年播撒的心學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心學門徒們要他出山的呼聲已震動朝野。

1525年農曆七月,應天巡撫吳廷在他的治所蘇州向中央政府遞交一份舉薦王陽明的信。吳廷曾到王陽明的課堂上多次聽講,很快就迷上心學。王陽明用人格魅力打動了他,讓他瘋狂地迷戀上了心學。在蘇州辦公時,他想到王陽明的思想和其創建的不世之功,確定王陽明是帝國最需要的偉大人物,於是向朱厚熜舉薦王陽明。吳廷比較幸運,他等到了答複:朱厚熜告訴他會認真考慮王陽明。不過,這隻是個書麵答複,吳廷等了很久,也沒有等到朱厚熜的行動。

九月,退休司法部部長(刑部尚書)林俊通過他的老部下們向朱厚熜談到王陽明,林俊也是王陽明的門徒,在活了一大把年紀後突然認識到程朱理學的弊端,感覺到了王陽明心學對心靈的衝擊。林俊知道幾年來舉薦王陽明的人都以沮喪而結束,所以他沒有向朱厚熜舉薦王陽明當官,而是希望朱厚熜能讓德高望重的王陽明到皇帝身邊當秘書。朱厚熜身邊的秘書已經多如牛毛,況且,朱厚熜身邊最讓他歡喜的秘書是道士們,而不可能是德高望重之人。所以,林俊也隻能收獲失望。

十月,監察禦史熊爵向中央政府推薦王陽明擔任兵部尚書。熊爵喜歡辦學,自從和王陽明相識後,到處主持辦學事宜,傳播王陽明心學思想。他尤其對王陽明用兵感興趣,但王陽明很少和他提用兵韜略。這是王陽明的苦衷,他不希望別人學他在戰場上的詐術,詐術和良知是水火不容的。

熊爵的舉薦被朱厚熜狠狠駁回,朱厚熜還訓斥熊爵,身為監察禦史,不好好監督百官,反而夜以繼日地搞學校、設講座,真讓我這個做皇帝的寒心。熊爵立即發現自己要官職不保,馬上敬業起來。

在眾人費盡心機地齊捧王陽明時,王陽明倒是很自在。他在浙江餘姚守孝期間唯一的事就是講學,對於別人詆毀他的學說,他無動於衷。

他在餘姚老家講學的這幾年,抨擊他學說的風浪此起彼伏。1522年末,中央政府的兩個禦史突然向朱厚熜提出禁止王陽明講學,他們認為王陽明心學會讓聖學(朱熹理學)蒙塵。王陽明的弟子陸澄馬上反擊,提出王陽明心學才是聖學。王陽明得知這件事後,給陸澄寫信說,從來沒有靠辯論製止誹謗的事,天下學問豈止是程朱理學一門,如果有人說你的學問是邪道,你就去辯駁,那會活活把你累死。況且,學問的好壞豈是辯出來的?你認為哪門學問好,就專心地去學習實踐,隻要它能帶給你心靈上的安寧,它就是好學問。

這封信表麵上是讓陸澄專心於學問而不是去辯駁,實際上是王陽明暗示弟子陸澄:千萬不要把你自己和你的老師我卷進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因為一旦你辯駁就證明你出手,你出手肯定就有人接招,然後還手。王陽明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學說能普及天下,他渴望學術上的成就,而不希望被卷進政治的漩渦。

1523年進士考試,出題者顯然是個朱熹門徒,所以《策問》的內容是這樣的:朱熹和陸九淵的學說是涇渭分明的,但現在有學者卻認為二者殊途同歸,這就是抬高了陸九淵貶低了朱熹。這種險惡用心和南宋時期的何澹、陳賈有什麽區別(何澹、陳賈都是攻擊朱熹理學的學問家)?這個學者現在到處蠱惑人心,以售賣他那低級的思想,是不是應該把他的書燒掉,把他的思想扼殺?

顯然,“這個學者”指的是王陽明,這是一道**裸攻擊王陽明的考題。王陽明弟子徐珊在考場中看到這道考題時,歎息說:“我怎麽可以不顧良知而迎合錯誤的言論!”於是放下筆,走出考場,主動落榜。和徐珊不同,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魏良弼則用王老師的心學主旨回答了這個問題。讓人疑惑的是,這二人居然高中進士,王陽明的得意弟子錢德洪也用王老師的心學主旨答了問卷,卻落了榜。錢德洪見到王陽明後,惱恨時事之乖。王陽明卻大喜過望道:“聖學可以從此明也。”錢德洪認為王老師糊塗了,問:“連考題都反對您的學說,怎麽能說聖學可以明了呢?”

王陽明說:“你反過來想,連進士的考題都質問我的學說,那不就是說我的學說現在已被天下士子們了解了嗎?它以為它在攻擊我,實際上是在變相地宣傳我啊。如果我的學說是錯的,那經過這樣的宣傳,肯定有人會找出對的學說;如果我的學說是對的,那必將被有識之士認可,咱們應該大肆慶祝一番。”

錢德洪對王陽明這種樂觀態度表示欽佩,並自愧不如。大概也正是這次進士考試的考題,讓王陽明心學風靡整個中國,連朱厚熜請來的煉丹道士都對王陽明心學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在朱厚熜麵前時不時地提到幾句。朱厚熜當時有個疑惑,王陽明的心學應該是自我修煉的學說吧,那他的弟子們應該找個在深山老林裏隱居,鍛造道德和智慧才對,為什麽要跑出來參加科舉考試?

王陽明早就說過:聖學無妨舉業。

這句話起源於王陽明的弟子和自己老爹的談話。這位弟子的老爹曾問去拜訪王陽明多日的兒子:“去學習心學,可曾溫習理學?你可是要科舉的啊。”這個兒子神秘地說:“雖然沒有溫習朱子學,但時刻都不曾荒廢。”老爹說:“我知道王陽明心學可以觸類旁通,可它和朱子學到底還是有差別的。”這個兒子嚴肅地告訴老爹:“用我的良知去讀朱熹,就如同打蛇打到了七寸上,每擊每中。”老爹認為這是兒子走火入魔,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欣喜地說:“這是對的啊。良知無所不能,學習良知學,正如治家,產業、第宅、服食、器物就是良知,欲請客,這就是要參加科舉考試,而你就有了請客的資本。當送客後,這些產業、第宅等物還在,還能自己享受,這就是終生之用。可今天的讀書人,就如平時不積累家財(他的心學),到了請客(科舉考試)時,到處借物件,雖然僥幸混過關,可客人走後,這些物件還要還給別人,家裏仍然空空如也。學我的心學不但不妨礙舉業,而且還是舉業成績的源泉,科舉考試的人怎麽能不學我的良知學呢?”

這段話至少告訴我們,王陽明心學是入世創建功業的學問,想要入世找到一個大平台,就必須進行科舉考試,因為天下最大的平台是國家設置的平台。沒有這個平台,能力再強大也無用武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所以在短時間內受萬人矚目,一方麵是其學說的靈動,另一方麵是王陽明頗具靈氣的教育方法。1524年正月,浙江紹興府知府南大吉來向王陽明請教政事。南大吉曾是程朱理學忠實門徒,但其天賦靈性總讓他在一本正經的朱熹理學殿堂中受到煎熬。自聽聞王陽明心學精髓後,南大吉就如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地喜歡上了王陽明心學。

那一天,南大吉向王陽明發問:“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王陽明反問:“你有什麽過失?”南大吉就把自己為政的過失一一說給王陽明聽。王陽明聽完說:“你這些過失,我都指點過你。”

南大吉愣住了:“您說過什麽?”

王陽明接口道:“如果我沒有說過,你是怎麽知道這些過失的。”

南大吉恍然:“良知。”

王陽明點頭微笑,南大吉也笑了。

幾天後,南大吉又來見王陽明,歎息說:“如果身邊有個能人經常提醒我,我犯的過失可能會少點。”

王陽明回答:“別人的提醒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

南大吉的心靈又受到一次洗禮。

又幾天後,南大吉來問王陽明:“行為上有了過失可以改變,心上有了過失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說:“你現在良知已現,心上不可能有過失,心上沒有過失,行為上也就不可能有過失,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實踐中,還需要刻苦修行。”

南大吉的心靈被洗得稀裏嘩啦。

然而,王陽明當時所能做的也隻能是給那些相信他心學的人,或者說是良知未泯的人的心靈給予洗禮。有弟子說:“如果皇帝和他的親信張璁、桂萼認可您的心學該多好啊。”

王陽明反問:“有什麽好?”

弟子瞪著眼睛回答:“那您就可以入朝為官,造福天下百姓了。”

王陽明笑笑:“心學無非是讓人認可自己的良知,你怎麽知道他們不認可自己的良知呢?況且,聖人行事如明鏡,物來則照而已,世間任何事都不要強求。”

“物”很快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