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習錄》的成書

《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是研究陽明思想的重要文獻。然而,《傳習錄》的成書實則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順道回故鄉省親。王陽明的弟子與妹夫徐愛與先生同舟歸越,途中論《大學》宗旨,徐愛記錄下了這些談話,這是《傳習錄》上卷前十四條。此外,徐愛還寫了一篇序言,一篇引言和一篇跋。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愛不幸逝世。門人薛侃得徐愛所錄,加上陸澄與自己所錄文字,凡129條,以《傳習錄》為名刊刻於江西贛州,即今本《傳習錄上》。

嘉靖三年(1524年),門人南大吉以《傳習錄》為上卷,輯王陽明九篇《論學書》為下卷,命弟逢吉校對刊刻於浙江紹興,以原名《傳習錄》出版。九篇《論學書》分別是:《答徐成之》(兩篇)《答顧東橋書》《啟問道通書》《答陸原靜》(兩篇)《答歐陽崇一書》《答羅整庵少宰書》《答聶文蔚書》,並附《示弟立誌說》和《訓蒙大意》。卷首有南大吉所作之序。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陽明逝世後28年,錢德洪整理先師學說,重編《傳習錄》,對南大吉所錄又有調整,將《答徐成之》(兩篇)移入《外集》,又增《答聶文蔚》第二書,並增《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今本卷中所附《教約》的增錄以及《示弟立誌說》的刪去並未提及;將《論學書》改為語錄問答體。即今本《傳習錄中》。

嘉靖七年(1528年),王陽明逝世,錢德洪與王畿奔喪至廣信(今浙江上饒),訃告同門,用時約三年收錄遺言,合自己平日所錄文字,欲與文錄並刻,未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才漢得錢德洪手書,再加上其他地方所采集的若幹條,名為《遺言》,刻行於湖北江陵。錢德洪讀後,覺得采錄不精,又刪去重複條目,隻保留了三分之一,名曰《傳習續錄》,於寧國(今安徽寧國)之水西精舍刻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錢德洪到湖北蘄春遊學,沈思畏懇請其增刻。錢德洪又采集逸稿,刪去《文錄》中已有的文字,這才成了如今的《傳習錄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錢德洪合並上中下三卷交付黃梅縣尹張君增刻。四月才於蘄之崇正書院作序,說明成書的始末。隆慶六年(1572年),提督學校巡按直隸監察禦史謝廷傑刻《王文成公全書》,約錢德洪附錄王陽明之《朱子晚年定論》於語錄之後。於是《傳習錄下卷》又有錢德洪附錄定論的引言、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以及袁慶麟於正德十三年(1518年)所寫之跋。至此才成今日所見的《傳習錄》。

本書以隆慶六年謝廷傑所刻之《王文成公全書》(上海圖書館藏)為底本,結構與內容均保留原貌,唯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將原書的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並標注序號以助檢索。原本中的爭議之處一律存疑,我們在結合著名哲學家、陽明心學研究專家陳榮捷先生、鄧艾民先生等學者近幾十年來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後,統一在注釋中說明。

由於編者學力不逮,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紕漏,伏望讀者批評指正。

張靖傑

2015年5月於華東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