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沐皇恩平步青雲

升任正藍旗滿洲都統後,和珅不再是皇宮侍衛,搖身一變成了將軍,終於可以堂而皇之地居廟堂之高,而且時值太平盛世,天下無戰事,無仗可打也不愛打仗的和珅倒也樂得清閑。

正藍旗滿洲都統比起和珅的父親常保當年擔任的福建副都統可風光多了,位於驢肉胡同的和珅家開始變得門庭若市。愛攀緣的明保也備了厚禮前來賀喜,他對和珅說:“你小時候家裏困難,我給過你很多幫助,你可得知恩圖報呀。”終於揚眉吐氣的和珅慷慨激昂地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舅舅放心,我不會忘記的。”

明保前腳剛走,英廉後腳便來了,他高興地對和珅說:“我這個伯樂眼力還不錯吧,你果然是一匹千裏馬,我把孫女嫁給你算是嫁對人了。”和珅恭敬地說: “爺爺對我有知遇之恩,以後和珅在朝中做事,還請爺爺不吝賜教。”

次日,和珅備了厚禮,前往鹹安宮官學答謝自己的恩師吳省蘭。他見了吳省蘭,倒頭便拜:“恩師在上,請受學生一拜。學生能有今日,皆老師之力也。”吳省蘭連忙將和珅扶起來,對他說:“你如今是朝廷的二品大員,給我下跪,豈不折殺我了!你學貫古今、才高八鬥,終會大有作為的,與我關係不大。”和珅謙虛地求教道:“請老師教我高升之道,畢竟我的仕途才剛剛開始。”吳省蘭笑道:“你的榮辱興衰皆係於皇上,隻要你迎合皇上,討好皇上,讓皇上開心,皇上一高興,你的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和珅不解:“那如何才能討好皇上呢,請老師指點!”吳省蘭笑道:“隨機應變,不必拘泥。”和珅若有所悟,隨後師生二人痛飲一場,方才散去。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春天,隨著氣溫逐步回升,百花爭豔,萬草泛綠,擺脫了寒冬的蕭瑟,人們顯得格外精神。一天,乾隆打算到北京郊外的山裏打獵,命和珅率領正藍旗的人馬助陣。

和珅不敢有絲毫怠慢,全裝慣帶,點了3000名騎兵,與乾隆一起朝郊外的山裏進發。乾隆騎著一匹汗血寶馬,和珅騎馬隨行,路上,乾隆對和珅說:“朕多日未曾見你,很是想念,你這都統幹得可還順利?”和珅在馬上欠身道:“皇上,您對臣的恩德天高地厚,臣雖九死不能報萬一。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臣自任正藍旗滿洲都統後,日日操演,不敢有絲毫懈怠。”

乾隆回頭看和珅時,猛然發現和珅脖子上有一小塊紅色的胎記,隨口問道:“愛卿,你脖子上的胎記是出生就有還是後來才長的?”和珅回道:“臣這塊胎記是出生就有的。”

聽了和珅的話,乾隆若有所思。和珅脖頸上的這塊胎記,使他想起了一件陳年往事。

當時乾隆還是皇子,一天,雍正宣他入宮,乾隆穿過一排又一排的亭台樓榭進入乾清宮,隻見父皇臥於禦榻之上,像是生病了,他趕緊跪拜道:“父皇生病了嗎?要不要緊?禦醫怎麽說?”

雍正命侍立榻邊的貞妃將乾隆扶起來。乾隆側目視之,隻見貞妃二十出頭,身材高挑豐腴,清新秀麗,氣質出眾。他看著看著,不覺春心萌動,與雍正談完事情後悵然離去。當天晚上,乾隆輾轉反側,貞妃的倩影始終在他的心頭縈繞,久久不能散去。他從此患上了單相思,經常在夜裏夢見自己與貞妃行雲雨之事。

雍正駕崩後,乾隆即位。按照清朝規製,皇帝駕崩後,後宮未生育的妃子都會被遣返民間,貞妃也在遣返之列。乾隆聞訊,立即派心腹太監將貞妃截下,私藏於宮外的一座別苑裏,一有閑暇他便跑去與貞妃相聚。貞妃得乾隆聖眷,心中十分感激,兩人逐漸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日子久了,乾隆的皇後富察氏從宮中密探那裏知道了這件事。富察氏認為皇上和先皇的妃子在宮外私會有失體統,於是將此事告知太後。太後鈕祜祿氏震怒,她將乾隆叫來,訓斥道:“聽說先皇的貞妃被你截留在宮外,與你私會,可有此事?”

乾隆是個大孝子,但他做賊心虛,不敢承認,強辯道:“母後明鑒,這些都是捕風捉影、道聽途說之詞,不足為信,兒臣冤枉呀!”太後正色道:“我已派人持三尺白綾前去,很快便見分曉,我要幫你了結這段孽緣。”

乾隆正惴惴不安時,一個太監從宮外趕來,報告說:“貞妃已經伏法。”乾隆聞言大驚失色,怒斥太監道:“你這話是什麽意思?何謂貞妃伏法?”太監見皇上龍顏大怒,嚇得跪在地上直打哆嗦,吞吞吐吐地回答說:“奴才奉太後之命將貞妃賜死,請皇上恕罪!”

乾隆一聽如五雷轟頂,責問太後道:“貞妃何罪而見誅?”太後見乾隆如此失態,惱怒地說:“你堂堂一國之君,在宮外私會先皇的妃子,罪莫大焉,還敢在此放肆!”乾隆也怒道:“母後每日吃齋念佛,當知饒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更何況貞妃已被遣返出宮,不再是後宮之人,為何非要取她性命?”

太後正要說話,乾隆已經拂袖而去,他氣急敗壞地縱馬出宮,趕到貞妃住處,隻見貞妃已懸於房梁,他忙命人把貞妃放下來,平放在**。看著已經氣絕身亡的貞妃,乾隆痛不欲生:“是朕害了你呀!”痛定思痛後,他咬破手指,將鮮血往貞妃的脖頸上一點,儼然一塊紅色胎記。良久,他才自言自語道: “若有來生,你脖頸上的這塊紅斑便是記號。”

現在無意中瞥見和珅脖子上的紅斑,乾隆不免浮想聯翩。和珅見乾隆兩隻眼睛死死地盯著自己,心中不免有些慌亂,試探道:“皇上,現在已進入獵場,狩獵行動可以開始了。”乾隆猛然清醒過來,說:“傳令下去,三軍排開、列陣,朕當親射。”刹那間,方圓數十裏的圍場被全副武裝的士兵們圍了個嚴嚴實實,動物們在圍場中亂竄。乾隆張弓搭箭,連射三箭皆不中,他幹脆棄弓於地,對和珅說:“且讓將士們盡興,我有話要和你說。”

和珅帶著滿腔的疑惑,隨乾隆來到圍場的一處僻靜地方,乾隆屏退左右,問道:“你今年多大了?”和珅說:“臣今年26歲。”乾隆暗忖,貞妃去世也有二十幾年了,莫非和珅就是貞妃轉世?他沉吟半晌,對和珅說:“朕今日要免去你的正藍旗滿洲都統一職,另有重用。”和珅極力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回道:“隻要能為皇上分憂,臣做牛做馬,萬死不辭。”乾隆笑著說:“朕對你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如今戶部有個侍郎告老還鄉去了,就由你來接任吧。”和珅佯推道:“戶部總管朝廷財政等諸多要務,臣愚鈍,恐無法勝任。”乾隆說:“你不必謙虛,好好幹就是了。”就這樣,一個因緣際會,和珅在稀裏糊塗間完成了一次從滿洲都統到戶部侍郎的華麗轉身。

戶部乃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戶籍財政,乾隆如此任命也是為了能夠經常見到和珅。而對和珅來說,他也不喜歡軍職,更喜歡做一個高談闊論、經天緯地的文官。

同年,為了彰顯大清的孔孟之道,弘揚儒家學風,乾隆禦駕前往山東,祭拜孔廟。一路上,和珅與乾隆形影不離,到了濟南,和珅更是事必躬親,把一切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拜完孔廟後,乾隆下榻濟南行宮,命和珅侍駕。和珅想起兩年前曾在北京皇宮與乾隆促膝長談,心中別有一番滋味。乾隆似乎也有意再讓和珅做一次晨鍾暮鼓,早早便命人將和珅叫來一起用膳。晚飯過後,乾隆屏退左右,與和珅相對而坐,對和珅說:“我們君臣上次徹夜長談,談的都是王朝興衰、農民起義之類的話題,今夜可有更好的談資?”

和珅隨口道:“元末明初羅貫中寫了一本叫 《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小說,引起很大反響,銷量驚人,就連民間的評書人也經常從書中摘取話題,將書中的人物講得神乎其神。要不今晚就以其為談資?”

乾隆好奇道:“你說來給朕聽聽。”

和珅說:“此書不但有趣,更深藏兵法韜略,乃千古奇書。臣在鹹安宮官學就讀時曾看過兩遍,後來做侍衛時又讀過多遍,對於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這本書主要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稱霸,逐鹿中原的故事。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正是以 《三國誌》為背景寫成的演義本。”

乾隆說:“你講講看。”

和珅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吏治腐敗,天下分崩離析,黃巾起義軍燃起了遍地烽火。涼州刺史董卓興兵入都城,王朝大亂,時值皇帝年幼,董卓為了在朝廷立威,擅行廢立大事,小皇帝如同木偶,任其擺布。擁兵自重的各地諸侯義憤填膺,誓滅董卓。”

“在曹操的倡議下,共有十八路諸侯起兵反對董卓,家世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被推為盟主,總理反董事宜。袁紹一聲令下,十八路諸侯數十萬人馬進逼虎牢關,董卓領兵拒敵。”

“當時董卓軍中有一虎將,名叫呂布,他驍勇異常,**的赤兔馬日行千裏。兩軍對陣時,呂布全裝慣帶而出,手持方天畫戟,連殺十八路諸侯的多員大將,眾皆膽寒。燕人張飛不信邪,持丈八蛇矛直取呂布,二人酣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張飛的義兄關羽見張飛漸漸招架不住,揮舞青龍偃月刀前來助陣,三人又戰百餘回合,但仍戰不倒呂布。亂世梟雄劉備使雙股劍前來助戰,四人又戰百餘回合,呂布以一敵三,酣戰多時,漸感氣力不支,露出敗象。董卓恐呂布有失,忙鳴金收兵。”

和珅頓了一會兒,繼續說道:“臣剛才講的是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接下來說說袁術。袁術是袁紹的弟弟,少有俠名,後任南陽太守。黃巾軍起義時,袁術率南陽軍剿賊甚多;董卓作亂時,袁術也是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的一路。討董失敗後,袁術趁機擴張自己的地盤,盡得淮南富庶之地,擁兵30餘萬。在兵連禍結的東漢末年,他奪取傳國玉璽,建號稱帝,公開背叛漢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聚兵攻打袁術,袁術戰敗,吐血鬥餘而死。曹操罵道: ‘袁術不識時務,注定要成為塚中枯骨。’”

乾隆聽到這裏,打斷和珅說:“漢朝氣數將盡時,稱王稱霸者何止袁術一人,不過這人太過張揚了。”

和珅接過話茬:“袁術確屬性情中人,相比之下,袁紹倒是老成持重,曾任討董盟主的他是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諸侯,曹操素來忌憚之。在官渡決戰中,袁紹以百萬之眾對抗曹操,結果竟然失敗,這都是因為許攸叛逃投敵的緣故。正如曹營謀士郭奉孝所言:‘袁紹多謀少斷,曹操得策輒行;袁紹外寬內忌,曹操任人唯才。’許攸本來忠心輔佐袁紹,官渡相持時,他的家人犯法被捕,而他本人也遭到猜忌,許攸無奈,隻得去投奔曹操。曹操和許攸少年時本是故舊同窗,曹操聽說許攸來投,急忙出迎,對左右說 ‘大事可成了’。”

“許攸盡知袁紹營中虛實,曹操用其計謀襲破袁紹糧倉烏巢,軍無糧則亂,袁紹百萬大軍三五日內便被曹操打敗,袁紹帶著親隨800餘人逃回河北。數月後,袁軍和曹軍再戰黎陽,袁紹再次大敗,憂憤而死。袁紹死後,他的三個兒子互相傾軋,內亂不斷,曹操趁勢大破袁軍,從此雄踞中原。”

乾隆聽到這裏,歎道:“《三國誌》中說,袁紹乃雄略之主,他的興起很迅速,勢不可當;他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所以說天下紛爭之時,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人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和珅附和道:“是的,但自古成大事者以人為本,傳說曹操旗下有一猛將,名叫夏侯惇,此人自幼習武,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師,他就殺了那個人,然後逃往外地。後來聽說曹操起兵舉義,他率千餘壯士前去投奔,曹操起初作戰時多以他為先鋒。有一次,夏侯惇奉命救援甄城,恰好碰到呂布大軍,在戰鬥中,被呂布部將一箭射中眼部,他大喝一聲,拔箭出眼,不料卻將自己的眼珠子拔了出來,他大喊一聲 ‘眼珠乃父母所賜,不可輕棄’,隨即將眼珠子塞進嘴巴吞了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往返陣中廝殺。兩軍見狀,無不驚駭萬分。”

乾隆聞言色變,對和珅說:“真是個猛將啊!”

和珅說:“夏侯惇雖猛,但仍不及許褚。許褚力大無窮,英勇絕倫,曹操封他為虎侯,軍中皆稱他為虎癡。在渭水之戰中,曹操對陣馬超,馬超是馬騰之子,因為人武勇而被羌族人稱為神勇天將軍。馬騰被曹操用計誘殺後,馬超興兵報仇,一路勢不可擋,無人能敵。唯獨許褚毫不畏懼,並下戰書約戰,馬超應戰,雙方酣戰100餘回合,未分勝負。許褚殺得興起,飛馬回到軍中,卸了盔甲,赤身**而出,兩人再次惡戰,又戰100餘回合,仍然未分勝負。馬超回營後對眾將說,‘我見過的惡戰者還沒有比得上許褚的,真是虎癡啊’。”

乾隆聽得興起,情緒激昂地說:“許褚真乃三國第一猛將,即使我朝的滿洲第一勇士鼇拜也比不上他。”

和珅見乾隆聽得入迷,說得更來勁了:“那個時代不僅猛將如雲,更有神機妙算者,此人便是諸葛亮,字孔明,約26歲時出山輔佐劉備。他算無遺策,博望坡前一把火燒得曹營名將夏侯惇铩羽而歸。赤壁鏖兵時,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命諸葛亮監造10萬支箭,須三日內完成。諸葛亮夜觀天象,料到三日後必有大霧,於是調草船20餘隻乘著大霧渡江襲曹。曹操多疑,聽得江麵上敵軍鼓噪,又見大霧漫天,敵情不明,遂下令弓箭手隻管向敵軍鼓噪之處一齊射箭。結果不到一個時辰,諸葛亮所率20餘隻草船上皆是弓箭,每船5000餘箭,20多隻船合計得曹營之箭10萬餘支。周瑜聽說諸葛亮草船借箭之事後,深為歎服。”

乾隆興致勃勃地說:“《三國誌》中沒有草船借箭一說,這一定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虛構出來的。”

和珅說:“草船借箭確實是虛構出來的,但赤壁一把火燒得百萬曹軍大敗而歸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時,孔明料定冬至時節必有東南風,於是獻計於周瑜,周瑜也知道其中玄機,而同樣深知 ‘冬至一陽生,必有東南風’的曹操一時疏忽,輕敵冒進。周瑜見曹軍主力蔽江而來,命令黃蓋率火船出擊,霎時間,火借風力,風助火勢,曹軍一敗塗地。”

乾隆歎道:“孔明和周瑜皆將才也。”

和珅抖擻精神,繼續說道:“三國時期還有個小項羽,此人名叫孫策,乃孫堅之子,孫權之兄。《三國演義》中說孫策驍勇異常,與項羽相似。有一次,孫策領兵與敵軍對陣,雙方布陣完畢,敵軍前來挑戰,孫策挺槍驅馬迎之,沒幾個回合即生擒敵將。當他撥馬回本陣時,又一個敵將拍馬來追,孫策回頭看時,敵將已經逼近,於是大喝一聲,聲如巨雷,前來追趕的敵將驚悚過度,墜馬而死。而被孫策擒獲的那名敵將也在同一時間被孫策挾死於腋中。片刻間,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兩軍無不大駭,從此,軍中皆稱孫策為 ‘小霸王’。”

乾隆讚歎道:“同一時間,挾死一將,喝死一將,恐怕項羽也難以做到,此人結局如何?”

和珅說:“孫策恃勇輕敵,後為刺客所傷,不治身亡,終年26歲,他的弟弟孫權繼其位。”

乾隆歎道:“英年早逝,可惜啊!”

和珅說:“三國時,東吳還有一武將名叫金士鬆。傳說曹操領軍南征,與吳軍對峙,金士鬆自告奮勇,率100人夜襲曹操營寨,曹軍猝不及防,金士鬆一幫人馬在曹操營寨中衝殺一番後安然返回,他所領100名士卒無一傷亡,堪稱奇跡。”

乾隆說:“這肯定又是小說家的虛構,《三國誌》中並沒有金士鬆百騎劫曹營的記載。”

和珅未置可否,繼續往下說:“世人皆知劉備帳下有張飛和關羽兩員虎將,殊不知更有一名智勇匹關張的悍將趙雲。長阪坡一戰,趙雲單槍匹馬斬殺曹營軍將數百人,往返陣中數次,救得劉備之子劉禪而返。曹操在山坡上望見趙雲在戰場上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於是傳令諸軍不可向趙雲施放冷箭,務必生擒此人,趙雲因此得以逃脫。”

乾隆稱讚道:“曹操愛才,史言不虛也。”

和珅說:“確實如此。曹營老將當屬張郃,蜀營老將當屬黃忠,這兩人都可以稱為三國時期的廉頗。”

乾隆說:“你看他們二人如何?”

和珅說:“張郃曾大戰張飛,毫不示弱,後來被諸葛亮用計射殺於山穀之中。黃忠在歸降劉備之前曾大戰關羽,雙方不分勝負。後來,劉備領兵東征孫權,黃忠一勇當先,力戰而死。張郃和黃忠都不服老,最終都是馬革裹屍而返。”

乾隆點評道:“老者不以筋骨為能,不服不行。”

和珅接著說道:“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三方實力相當,勢均力敵。蜀漢政權不求偏安西南,諸葛亮六出祁山,薑維九伐中原,都是勞民傷財而已。”

乾隆問道:“你怎麽看薑維?”

和珅說:“薑維此人文武雙全、智勇兼備,深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將蜀國軍權交給薑維,薑維受命之後,奮發進取,數次率兵北伐,但魏國有良將鄧艾和鍾會二人領兵據守,一時難以取勝。後來,司馬氏篡魏,鄧艾與鍾會分兵伐蜀,薑維戰敗,後主劉禪投降。”

乾隆說:“那東吳如何淪亡呢?”

和珅說:“孫權死後,其幼子繼位,權臣幾度亂政,後來孫權的孫子孫皓繼承大統,他荒**無度,暴虐百姓,民心盡失。司馬炎建立晉朝後,命大將杜預等領兵伐吳,吳國內外交困,孫皓在晉軍兵臨城下後降晉,司馬炎封其為歸命侯。”

乾隆說:“三國歸晉,正應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之說。”

這一夜,君臣談得不亦樂乎,而和珅經此長談又開始平步青雲。

從山東回京後,和珅旋即被任命為軍機大臣。軍機處設於雍正年間,當時朝廷用兵西北,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而特設這一機構。軍機處沒有專職官員,由皇帝的親信大臣臨時充任,也被稱為軍機處行走。

和珅成為軍機大臣的消息傳開後,朝野震動,其時朝中很多人甚至沒有聽說過和珅這個人,但大家心裏都明白,軍機處是皇帝的權力中樞機構,能成為軍機大臣的人自然深得皇上信任。於是,朝中大官小吏都來巴結和珅,到驢肉胡同送禮的人排起了長龍。而和珅初入官場平步青雲,心中自有幾分清高,也有幾分廉政之氣。對於前來送禮結交的人,他一一好言撫慰,將禮品退回。管家劉全對此頗感詫異,對和珅說:“人家帶些禮物前來結交,又何必拒人於千裏之外呢?”和珅慨然道:“人不愛財,何必以財結交!”

吳省蘭聽說和珅榮升軍機大臣後,喜出望外,也趕來向和珅道賀。和珅感念他昔日的諄諄教誨,命人設宴款待。席間,和珅不無煩惱地說:“自我任軍機大臣後,朝中多有前來送禮行賄者,著實讓我應接不暇。”吳省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於前來送禮的人,切莫一棍子打死,應區別對待。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政敵多一堵牆呀!”和珅深以為然,但仍有些疑惑:“老師高明,但我現在初入仕途,尚不知朝中何人為忠、何人為奸,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穩妥一些吧。”吳省蘭點頭道: “此言甚是!你現在是皇上身邊的紅人,日後還請你多多關照。”和珅說:“待我在朝中站穩腳跟,定然報答老師的栽培之恩。”吳省蘭得到了和珅的承諾,滿意而去。

和珅拒賄之事很快便通過太監傳到了宮裏,乾隆聞之大喜,覺得自己總算沒有看錯人,他私下對和珅說:“聽說你每每將行賄者的禮物盡數退回,可有此事?”

和珅頓首道:“臣受皇上天恩,夙夜思報。自臣進軍機處後,前來送禮的人越來越多,臣不勝其擾。那些送禮的人無非是想走臣的後門,托臣為他們辦事,臣若收了他們的禮物,就難免徇私枉法,那樣一來就會辜負皇上的厚望。臣唯有廉潔自律、奉公守法,才能心安理得。”

乾隆聽了,稱讚道:“官場貪腐乃萬惡之源。曆史上的很多民變,追根溯源都是由於官場腐敗。官員腐化墮落,進而官官相護,以致官逼民反。愛卿做得非常好,朕賞你戴一品朝冠,兼任國史館副總裁,你要再接再厲啊!”

和珅動容道:“皇上厚恩,臣無以為報,隻是臣升遷這麽快,恐朝中大臣非議。”

乾隆認真地說:“朕就是要讓朝中文武百官知道,順朕者昌,逆朕者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奴役百姓,為非作歹者,朕必殺之,而像愛卿這般官德高尚者,朕從來不吝恩典。”

這以後,身兼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國史館副總裁的和珅,開始奔走於戶部、軍機處和國史館之間,忙於各種事務,得到了空前的曆練。當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於敏中是狀元出身,才華極高,根本不把和珅這個新人放在眼裏。和珅每次見到他必噓寒問暖,但於敏中卻佯裝看不見,充耳不聞。和珅心裏十分惱火,卻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