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藍天尋夢

第二章 藍天尋夢

1.飛翔是中國人的千古夢想。當萊特兄弟駕駛著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飛行者”飛上天空後——僅僅相隔5年,中國人也飛上了天空。北洋政府為中國空軍的起飛留下了半頁甲骨文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中國空軍也有自己的童年。

遠在上古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了飛翔的夢想。

中國人的飛翔是從神話開始的。如果神話也算在內的話,那麽,中國人最早就開始了在藍天上飛翔。

“嫦娥奔月”、“列子禦風”、“敦煌飛天”、“孫悟空騰雲駕霧”……我們的祖先編織了多少奇異、浪漫、瑰麗的飛翔夢幻!

我們的祖先仰望長空,引吭高歌:“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然而,在科學技術極其落後的古代,我們的祖先隻能讓幻想在遼闊的天空任意展翅。

幻想是美妙的,但它畢竟不能付諸行動。

龍是中國的象征。龍也是一種幻想的產物。隻要略為細心觀察一番,你便會發現中國龍是一種“綜合的幻想產物”。它麒麟首、鹿角、魚鱗、蛇身、鳳尾。它昂首曲背,奔騰於雲濤之上,呼風喚雨於雷電之中,氣勢恢宏,神力無邊。千百年來成為中華民族吉祥、圖騰的象征。同時,也寄托了中國人對大自然的探索和征服天空的夢想。

中國古代關於“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神話,至今不失魅力;中國古老的藝術殿堂——敦煌壁畫中,那一幅幅妙齡女子多姿多嬌的“飛天”形象,多少年來一直令人留連忘返,歎為觀止;在諸多的神話小說中,我們更是領略了“飛翔”的魅力。《封神演義》中,雷震子吃了師父雲中子給的四枚紅杏,不覺左右肋下生出一雙翅膀來,從此他可以自由在天空翱翔,令人神往。

其實,不光是古老的中國在做著飛翔之夢,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神話源頭中,我們都能找到各國人民對天空的眷戀。

在中東地區,公元前就流傳著波斯國王卡考斯把幾隻雄鷹套在他的禦座上,讓雄鷹帶著自己在空中飛行的故事。《天方夜譚》中有一個故事說,航海家辛伯德被困在一個海島上,走投無路,後來他把自己係在一隻大鵬的腿上終於逃了出來。在古希臘神話中,愛神丘比特是一個**小男孩,他生有雙翼金翅,持弓背箭,主管仙界和人間的一切愛情。美人鳥哈耳庇斯長著少女頭,有著鳥身雙翅和尖利的爪,專門懲罰壞人和野獸。月神塞勒涅,則頭戴金冠,背有雙翅,經常乘坐華麗的寶馬香車奔馳於天空……所有的這些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都表現了人類對天空的憧憬。

這些神話故事構成了人類飛上天空的創造的源泉。

在漫長的探索中,人類從模仿鳥類飛翔開始了航空之路。

相傳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81年),魯國著名工匠公輸般(即後人所說的魯班)曾利用竹木等材料製造過能飛的木鵲;宋國的墨子也曾做過木鳶。《墨子》一書中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人類研究航空的開端。

數百年後,晉朝的葛洪在他所著的《抱樸子·雜應》裏,闡述了鳥類靠上升氣流在空中盤旋的理論:“鳶飛轉高,則直舒兩翼,了不複搖扇而自進者漸,乘罡氣之故也”。意思是說鷹飛到高處,伸展著翅膀,不再搖動,而仍能緩緩前進,是什麽原因呢?其實就是靠高空的風,現在可以理解為上升氣流。葛洪的理論,正確地揭示了鳥類在空中滑翔的奧秘。

我國古代的人類探空活動多是從模仿鳥類的飛行開始的。鳥類飛到有兩種形態,即撲翼飛行和定翼滑翔。從種種資料看來,人類的“試飛”這兩種狀態都采用過。楚漢相爭時,民間就出現了風箏,這種利用空氣作動力的原始飛行器,就直接運用了鳥類滑翔的原理。在古代戰場上,人們曾利用它作為軍事聯絡工具。到了西漢王莽時期(公元9—23年)我國曾有人試驗過撲翼飛行。這人用羽毛做成兩隻翅膀,全身也沾滿羽毛,從高處躍下,飛了數百步遠。《漢書·王莽傳》記載了這次飛行:“取大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墜。”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所記載的人類最早的飛行實踐,可惜不知此人落地之後結果如何。

據傳說,公元5世紀時,歐洲有個叫偉蘭的鐵匠,製造了一套羽衣,並和弟弟一起作飛行試驗。後來,他穿著這套羽毛衣飛起來,把仇人提到空中,又丟到地麵摔死了。這個傳說未必可信。即使真有這樣一個“歐洲飛人”,他比載入史書的“中國飛人”大約晚了500年!

國外有文字可查的滑翔飛行見於13世紀。當時俄國的達尼爾·查多赤尼克在一份手稿中曾寫道,有人用綢子做成翅膀從教堂頂上飛下來。如果他的飛行是成功的,那很可能是采用了滑翔的方式。現代的“傘翼滑翔器”,用鋁管做支架,用滌綸布做翅膀,飛行於高山狹穀之間,同當年那人用綢子做翅膀,從教堂頂上飛下作滑翔飛行,頗有某些相似之處。

公元15世紀,人類的探空活動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未突破模仿鳥類飛行的局限。英國人喬治、凱利從航空理論上最先將鳥的上升和推進兩種功能區分開來,係統敘述了飛行的概念,並模仿鳥的軀體勾畫出飛行器的輪廓;意大利傑出的藝術家、科學家達·芬奇也曾設計過一種蝙蝠狀撲翼機,並畫出了草圖。後來不斷有人研究這種體力撲翼飛行器,但卻沒有成功。

1673年法國一個叫貝尼埃的鎖匠,模仿鳥類撲翼飛行的特點,製造出一個十字架式體力撲翼機。他在雙肩上放兩根竿子,竿子兩端各有一對長方形的活動翼,用係索連接。飛行時手腳同時用力,杆頭向上時活動翼收合,向下時活動翼張開,靈活自如。他把這項發明賣給了一個馬戲團演員。在一次演出中,這位演員背著飛翼從15米高處躍下,當場摔死。

1712年,另一位法國人巴魁爾在臂上和腿上裝上翅膀,想飛越巴黎的塞納河。他從一座高樓頂層跳下,結果落在一艘小艇上,摔傷了雙腿。這種撲翼飛行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當時沒有結構強、重量輕的材料和能量轉化率高的飛行動力,單靠人的肌肉所產生的力量不可能升騰本身的重量。據計算,一隻鴿子每公斤體重在10分鍾內能產生7.5%馬力的功率,而一個壯年男子每公斤體重卻隻能產生0.5%馬力,鳥和人相差甚遠。而且飛鳥具有流線型的體型、發達的胸肌、較輕的骨骼,飛翔時隨著翅膀的上抬和下拍翼形有多種變化。這一切條件,人都不具備,所以,“插翅難飛”的願望是難以實現的。

在模仿鳥類飛行的探空時代,我國有文字記載。約在公元1500年,即明初有位官員兼學者萬戶(元朝沿用的武官員),他試圖利用火箭來實現飛行的願望,並大膽地做了令人驚歎的試飛。他坐在一架特製的椅子上,兩邊各綁著一隻大風箏,椅子下麵綁上當時最大的火箭,共計47支,讓仆人把這些火箭同時點燃,結果在一陣火焰噴射之後,連人帶物拋向空中,這位大膽的實驗家在烈焰和煙霧中永遠地消失了。但他以過人的膽識獻身於人類的航空事業,幾百年來一直享譽國際航空界,不斷受到人們讚揚。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基姆在其名著《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把他稱為“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還確定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我國的清朝初年,民間曾有人製造過人力航空器,並做過試飛。據《吳縣誌》記載:蘇州地區有一位生活貧困的木匠,名叫徐正明。他頭腦聰敏,手藝精巧,經過十多年的探索,造出了一架飛車。其外形像一把半圓形的靠背椅,頂上裝著類似蜻蜓那樣的螺旋槳,下麵裝在齒輪傳動機構。試飛時,他坐在飛車上,雙腳蹬擊踏板,通過傳動機構帶動螺旋槳不停地轉動,形成一股風,使飛車離地麵一尺多高,向前飛去,還越過了一條小河。但他並不滿足,想再造一架能飛越50裏太湖的高級飛車,可惜因貧病交加,不久離開了人世。

徐正明所造的木質腳踏飛車是否真的能夠離地飛行,已經難以考證,因為原物已被其妻劈成柴,付之一炬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這位能工巧匠當年確實發明了一套能帶動螺旋槳的增速齒輪係統,而這種係統正是當代人力飛機最突出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說,徐正明是世界上研製人力飛機的先驅!

一位航空學者曾經說過:“人類靠智慧之力飛行而不是靠筋骨之力飛行”。當人類模仿鳥類飛行受挫之後,有人另辟蹊徑,尋找上天之路。

1783年,法國出現了載人升空的氣球,標誌著人類踏上了征服天空的第一個台階。

歐洲出現熱氣球是在18世紀初。1709年8月8日,一位叫勞倫索·德·古斯芒的人為葡萄牙國王表演了一種飛行裝置。他製作的一個盆形小船,上麵蒙著帆布,他點燃了小船內的酒精、精油之類的燃料,小船在大廳內飛舞了起來,最後撞到了牆上。這可以說是世界上原型熱氣球的首次飛行,它開創了人類征服天空的一個新的起點。

70多年後,法國一位名叫約瑟夫·蒙特哥菲爾的造紙工人,他麵對自家的壁爐,突發奇想:為什麽煙、火星和其它物質能平穩地從煙筒中消散出去呢?這種熱氣能否把物體升起來?於是他利用絲綢做了一個球形口袋,在下麵點燃了一把小火。奇跡出現了。口袋鼓漲起來,飛上了天花板。他高興極了,立即找他的弟弟艾蒂安·蒙特哥菲爾一起做試驗,較大的氣球也飛起來了。以後,他們又用亞麻布、以紙做襯裏,製成了一個直徑10.6米的氣囊,並於1783年6月5日,在昂諾市的市場上,用幹草和羊毛當眾點火。灶中頓時噴出一股熱氣和濃煙,把大球鼓了起來,當時有8個人費力地拉住它。鬆手後,它升到空中約1800多米,飄飛了10分鍾,在1.6公裏以外的地方降落。接著,9月19日,他倆應法國學術協會邀請,在巴黎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前為國王路易十六作了氣球載動物的飛行表演,觀眾達10萬多人。有史以來第一批空中旅客——一隻綿羊、一隻公雞和一隻鴨子被放到氣球下麵的吊籃裏。這隻大蘑菇形的氣球徐徐上升到500米的空中,飛行8分鍾後,落到2.4公裏以外的森林裏。籠中的動物落地之後安全無恙,隻有公雞的一條腿受了一點輕傷,據驗證,那是因為在空中被綿羊踢了一腳。

蒙特哥菲爾兄弟在成功的喜悅中,又著手製作了一個直徑15米、高23米能夠載兩人升空,並在空中續加燃料的新氣球。國王路易十六本想讓兩名死囚乘氣球飛行,並許諾飛行後恢複他們的自由,但這時有一位年輕的化學家皮拉特爾·羅齊卻認為不能把第一次飛行的殊榮給予罪犯,並自告奮勇要求做第一個升空的人。他如願以償。1783年10月15日,他乘坐係留氣球,上升到26米的高度,在空中逗留約4.5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乘熱氣球升空飛行的人。一個多月後,他又和另一位乘客馬爾基·達爾朗德一起作了一次自由飛行,留空25分鍾,飛到900米高度,飛越了巴黎上空。

1783年8月26日,法國年輕的科學家查爾斯教授,研製了氫氣球。他吸收了英國化學家亨利·卡文迪什關於氫氣的研究成果,堅信氫氣是充填氣球的理想氣體,同時,還注意收集一種新的材料,即羅伯特兄弟發明的在絲綢上塗橡膠而製成的一種複合材料。他用這種材料製作了直徑約4米的氣球。1783年8月26日,氣球升空鑽入雲中,飄飛了24公裏左右,落在距巴黎不遠的地方。

同年12月1日,查爾斯和馬裏·諾埃爾·羅伯特(發明複合材料的兩兄弟之一)一起,從巴黎起飛,升空達650米,在3刻鍾內飄飛了40公裏,實現了首次氫氣球載人飛行。隨後,查爾斯又進行了半小時的單人飛行,氣球升到2000米的高度,創造了當時氣球飛行的最高紀錄。

從此,人們把熱氣球稱為“蒙特哥菲爾氣球”;把氫氣球稱為“查爾斯氣球”。這兩種氣球成為人類征服天空最早使用的飛行器。

1794年6月26日,法國軍隊在佛羅拉斯戰役中,用氫氣球偵察敵軍。據載,這是載人航天器首次用於戰爭。1809年8月,奧地利軍隊在圍攻意大利威尼斯城的戰鬥中,用200隻熱氣球,各係上30磅重的炸彈和燃燒彈。原預計熱氣球向威尼斯飄飛時,火繩在途中慢慢燃燒,到目標上空把繩子燒斷,投下炸彈。但奧軍沒有估計到上層氣流的變化,第一批轟炸氣球升空後,風向改變,氣球竟掉轉方向飛了回來,炸彈紛紛落到自己人的頭上,使奧軍大吃了苦頭。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人卻成功地應用了氣球。當時普魯士軍隊包圍了巴黎,法國人從城中放出有人駕駛的氣球,越過圍牆部隊的頭頂,飛行了3小時,落到安全地點傳送了緊急公文,並先後66次送出155人及9噸重的郵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人曾創造了無人駕駛氫氣球飛行最遠的紀錄。1944年冬,走入窮途末路的日本軍方為了對美國本土實施轟炸報複,趕製了名為“V—3”的氣球炸彈,乘太平洋上空的強勁西風,施放了9000多個,但到達率僅占3%,爆炸率僅1%,給美國造成的破壞微不足道。事隔30多年後,日本人又製造了“雙鷹5號”氣球,直徑45米,高78米,充氦氣1.1萬立方米,總重量6噸,由兩名日本人和兩名美國人駕駛,1981年11月10日淩晨從富士山起飛,在1萬公裏的征途中,4位勇士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冒著暴風雪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峽穀裏降落,完成了載人氣球跨越太平洋的壯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903年,人類終於實現了飛行的夢想。美國萊特兄弟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使他們發明的飛機飛到了地球的上空。這是人類使用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征服天空的光輝起點。從那以後,在90多年的時間裏,人類的航空事業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萊特兄弟的飛機第一次飛行隻持續了12秒鍾,高度3米,飛行距離隻有36.5米,比現代大型客機的翼展還要短。但是,幾年之後,飛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飛機的發展,飛機的動力裝置、機身材料以及外形和附屬設備等方麵,不斷有新的突破。1920年,出現了表麵光滑的全金屬殼飛機;1925年,飛機開始裝上氣冷式活塞發動機;1931年,全金屬單翼機逐步取代了以往較笨重的雙翼機,收放式起落架代替了固定式起落架;1939年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以每小時640公裏的速度飛上了天空。

進入40年代以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各國加緊研製新式飛機。1943年,德國的梅塞施米特Me262噴氣式戰鬥機投入使用,速度達每小時868公裏;蘇聯和美國也相繼研製出米格—9和P—80噴氣式戰鬥機,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900公裏。戰後,後掠翼噴氣式戰鬥機逐步代替了螺旋槳戰鬥機。1947年,美國的“貝爾”X—1後掠翼研究機首次突破音障作超音速飛行。1952年英國造出了第一架噴氣式客機……

飛機在戰爭中很快得到了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製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誌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事實正是如此,自從出現飛機以後,便在戰爭中誕生了一個新的軍種——空軍。於是戰爭有史以來從陸地、海洋進入了第3個空間;同時,作戰形式的變化又促進了軍用飛機的發展,在戰爭中相繼出現了分工和任務不同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運輸機、直升機等作戰飛機,而且性能在不斷地提高。

空戰中首先登場的是雙座飛機。當時後座的飛行員隻能用步槍或機槍向後麵或側麵的敵機瞄準射擊,限製了火力的發揮。1914年10月法國飛機設計家蘇納爾最先在單座飛機的機頭上安裝了向前發射的機槍。為防止彈頭擊穿自己飛機的螺旋槳,在槳葉的背麵包上了一層金屬滑彈板。這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莫拉納一桑尼埃”殲擊機。

1915年4月1日上午,法國飛行員加羅斯獨自駕駛這種單翼殲擊機在空中巡邏,恰巧遇到一架德國的“信天翁”雙座觀察機,他用機槍一頓猛掃,把這架“信天翁”打得起火墜毀,在世界上首開殲擊機殲敵紀錄,此後他在18天內連續擊落3架德機,並使2架迫降,獲得了第一個“空中王牌”稱號。但在4月19日,他的飛機被德國的防空火力擊傷,被迫降落在德軍後方。’德國人從這架部分燒毀的飛機上拆下了機槍裝置,統帥部要求福克公司立即仿製。

安東尼·福克是荷蘭人,1890年4月6日出生於爪哇,是著名的飛行員和飛機設計師。1910年他20歲時,就製造並駕駛了當時最快、最堅固的單翼飛機。他把這架飛機首先獻給荷蘭軍隊,但遭到冷遇,然後轉向法國、英國和俄國,也未得到賞識。隻有德國人承認他的能力,讓他在一家飛機工廠工作,後來當了工廠主。福克接受任務後,立即找兩位機械師研究。他們提出一個創造性的方案,即用一種斷續齒輪控製機槍的擊發時間,使機槍的彈頭正好從旋轉的螺旋槳空隙中穿過。他們把這種協調裝置安裝在福克公司生產的單翼機上,而成為“福克”殲擊機。

1915年7月1日以後,這種攻擊力強射擊命中率高的“福克”式殲擊機在空戰中連連得手,使英、法等國的飛機遭到重大損失,造成了恐怖一時的“福克式災難”。直到1916年夏季,英國和法國的新型戰鬥機開始服役,才減弱了福克飛機的威風。

飛機用於轟炸最早發生在1911年意、土戰爭期間。這年11月1日,意大利航空隊加沃蒂少尉等11名飛行員,駕駛不同類型的9架飛機,在利比亞向土耳其軍隊投下了榴彈,每枚大約兩公斤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8月3日德國最先派飛機轟炸了法國的城市留內比爾。此後,交戰雙方相互轟炸日益增多,各國陸續造出了轟炸機並組建了轟炸機部隊。1914年12月,俄國組建了重型轟炸機大隊,所使用的“伊裏亞·穆羅梅茨”重型轟炸機,裝4台活塞式發動機,有8挺機槍,載彈重400—800公斤,並裝有掛彈架和電動投彈器,曾在戰場上橫行一時。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在索姆戰役中,首次用飛機壓製德軍的地麵進攻。德國深受啟發,1917年組建了“作戰飛行小隊”,專門用於低空追擊,並研製了帶裝甲的“容克”式飛機,於1918年投入使用。這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強擊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的航空工業迅速發展,這時的飛機,已具有較好的可靠性。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極大地刺激了飛機的發展。出現一係列設計創新、性能良好的飛機。這時的優秀戰鬥機時速可達600—700公裏,最大飛行高度超過萬米,裝有2到4門航炮或6—8挺機槍;轟炸機的載彈量可達幾噸,航程達到5000多公裏;許多飛機裝備了雷達和電子設備,能夠在晝間或夜間多種條件下作戰。這一切,都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不僅限於陸地和海麵,更主要的是空中。因此,空戰和空襲規模龐大、殘酷激烈,對整個戰局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正如美國的一位著名航空專家所闡述的那樣:“誰掌握了空中,誰就擁有戰場上的主動權。”

二戰初期,德國利用空軍不間斷地“地毯式轟炸”挪威重鎮利契哈默爾,不到24小時就將該鎮占領。

1939年5月14日的色當空戰,英國皇家空軍第一次與德國空軍交鋒就被擊落40架。

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轟炸機向波蘭部署在維斯瓦河特切夫橋周圍的部隊發起攻擊。兩天後英、法對德宣戰。在此後的3周內,德軍的轟炸機不間斷地轟炸波蘭的機場、油庫、工廠、通信中心和軍隊集結地。

1940年8月13日著名的不列顛會戰中,大掃了德國轟炸機的威風。在這場空襲與反空襲的空戰中,德國損失慘重:被擊落47架,另有幾十架被擊傷,而英國空軍僅損失飛機13架。這場爭奪製空權的慘敗,使德國空軍總司令暴跳如雷。

1940年9月7日,德國轟炸機突然轟炸倫敦。625架轟炸機在648架殲擊機的掩護下,飛過英吉利海峽,將倫敦炸成一片火海。但是9月9日,9月15日德機再次轟炸倫敦時,卻遭到了有力的攔阻,特別是9月15日,英國以“噴火式”和“旋風式”組成大型飛行聯隊,與德國空軍展開了激烈空戰,共擊落德機185架。後來英國把這一天(9月15日)定為“空戰節”。電影《倫敦上空的鷹》就是以這次曆史為背景,真實地再現了這次空戰。

1940年9月24日和25日,英國集結了119架轟炸機,以定點轟炸與麵積轟炸方式並用,空襲了柏林。

1942年夏季,英、美空軍聯合行動對德國實施晝夜轟炸。3月5日夜,英國367架轟炸機在38分鍾內傾瀉下1,014噸炸彈,將德國的克虜伯兵工廠變成一片廢墟。

1942年7月24日午夜,英國首次用飛機在空中拋灑大量銀箔條,對雷達實施幹擾,使德國的警戒雷達和高射炮雷達全部失靈,728架飛機到達漢堡上空,在2個半小時內投擲爆破彈和燃燒彈2396噸。接著,25、26日晝間,27、28日和8月2日夜間,美英空軍又連續進行了轟炸,總投彈重約9000噸,毀掉漢堡大半個城市,過火麵積32平方公裏,死亡達10萬人。

隨著戰爭的發展,雷達被廣泛應用於戰場。戰爭初期,德國的潛艇對英國造成很大威脅,一時成為難以對付的兵器,但英國飛機裝上空對地(海)雷達以後,潛艇已不再是可怕的東西了。在大西洋作戰中,英國空軍借助雷達,先後擊沉40多艘德國潛艇。

隨後,德國也開始使用雷達,據載是於1943年10月始使用機載雷達。1944年3月30日夜間,英國出動795架轟炸機轟炸紐倫堡,德國戰鬥機靠地麵雷達和機載雷達的引導,擊落英國轟炸機94架,擊傷71架,損失之大,在英國空戰史上是空前的。

1944年初,美國遠程戰鬥機P—51D投入戰鬥。它幾經改進,最大時速達703公裏,帶副油箱時作戰半徑達1370公裏,足以掩護B—17實施遠程轟炸,成為歐洲當時最著名的戰鬥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空戰,充分地證明了“奪取製空權是戰爭勝負之關鍵”這一理論。在歐洲戰場上,1943年夏季,為扭轉蘇德戰場各自不利的局勢,蘇德進行了庫爾斯克大會戰。這場著名的空戰,至今人們記憶如昨。德軍集中了2000架飛機,而蘇聯集中了3000架飛機,其中不少是性能良好的雅克—9和拉—5戰鬥機。在這次會戰中,每天在庫爾斯克的天空有2000架以上的飛機,在300平方公裏的空域伺機作戰。每次空戰雙方都有上百架飛機參加格鬥。7月5日開戰當天,蘇聯戰鬥機就擊落德機320架,己方損失176架。6日至9日的4天內,又擊落德機616架,蘇方損失390架。短短數日,蘇聯空軍共出動了11萬8千多架次,消滅了1000多架德國空軍的飛機,從而奪取了製空權,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勢。

在太平洋上的空戰,更是令人觸目驚心。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由此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從而激怒了美國人,美國人當即宣戰,並於次年4月18日,出動16架B—25轟炸機,在距日本650多浬處,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東京,引起日本舉國恐慌。由此揭開了著名的中途島之戰序幕。

中途島位於珍珠港西北1000餘浬處,麵積約4.7平方公裏,島上駐紮著美國海軍航空站。它是夏威夷群島的西北大門和屏障,也是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的前哨,日本大本營決心轟炸這個島嶼。

1942年6月4日拂曉,日本4艘航空母艦向中途島撲去。108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從母艦上起飛,然而,美軍已覺察。空戰中,美國的“野貓”式戰鬥機大部分被擊落,中途島遭到了瘋狂的轟炸。但這時的日軍沒有料到,美國僅有的3艘航空母艦正向這一海域駛來,第一批從艦上彈射起飛的俯衝轟炸機、魚雷攻擊機和戰鬥機,低空向日本航空母艦衝來,但也遭到日本“零”式戰鬥機的攔截和艦炮的衝擊,幾乎全部被擊落。驕橫的日本人正因連勝的情緒而狂喜時,突然,美國空軍的道格拉斯“無畏”式轟炸機瞬間出現在日本航空母艦上空,從高空的雲層呼嘯著衝下,向日本的航空母艦“赤誠號”、“加賀號”、“蒼龍號”投下了重型炸彈。這時3艘航空母艦上都擠滿了正在加油的飛機,甲板上堆放著炸彈和魚雷,中彈後頓時變成一團火球,一艘接一艘地沉入海底。下午,美國“企業號”的24架轟炸機,以及“大黃蜂號”和中途島、夏威夷起飛的轟炸機,集中轟炸“飛龍號”航母,使它在爆炸聲中沉入海底。中途島之戰被英國首相丘吉爾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此後盟國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此後,盟軍空軍將戰場一步一步推向日本本土。

美國在1942年9月12日由波音公司研製出B—29超級遠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安有4台發動機(每台功率2430馬力),載彈重約9噸,航程6000公裏,實用升限10000米以上。於1944年6月首次在空戰中亮相,轟炸了日本東京,實施晝夜空襲。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就是用的這種B—29轟炸機。

在朝鮮戰場上,這種轟炸機又大逞**威,成為我國空軍的殲滅對象。

自從1937年,人類研製出噴氣式飛機後,二戰中曾顯赫一時的飛機才成為“昨日黃花”。

1947年10月14日,人類飛行突破“音障”。此前,飛機作超音速飛行被看作是一大危險,因為這時飛行阻力會突然增大,並出現升力下降,強烈振動,操縱失靈等奇特反應,甚至造成機毀人亡。這一現象被稱作“音障”。為突破這一障礙,美國貝爾公司根據蘭利研究中心提出的方案,研製了“X—1”火箭試驗飛機,被裝到一架B—29轟炸機的彈艙中,一舉試飛成功!這次飛行的最大速度達到M1.06,於是人類登上了航空的新台階。50年代,世界各國相繼出現了第一批超音速戰鬥機,如美國的F—100;蘇聯的米格—19;英國的“獵人”等。緊接著又有幾種兩倍音速的噴氣機問世,如蘇聯的米格—21;美國的F—4鬼怪式和F—104。

60年代和70年代,第2代、第3代超音速噴氣機問世。到80年代,90年代,各種用途的噴氣機更是馳騁天空,風靡人們視線。可是中國空軍卻落後了一大步!

一個在人類童年就幻想著飛翔的國度,一個比萊特兄弟製造出世界第一架飛機僅僅晚了5年的中國,它的空軍裝備卻落後了一個相當不短的時期,這不能不引人深思。

麥克阿瑟說“中國沒有空軍”,因為他並不知道中國騰飛的曆史,但中國空軍是落伍了。

中國空軍走過一條漫長而曲折的航線。

在古代,我國就發明了風箏、火箭,孔明燈、竹蜻蜓等能飛的器械,隨著對外文化的交流傳到國外,曾對世界航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少近代航空的基本原理是由我國古代首先發現並應用的。在明朝中葉以前,我國的航空知識應該說是先進的,某些方麵還要領先世界一步。但由於種種曆史上的原因,飛機首先出現在西方,直到鴉片戰爭後,我國才實現了上天的夢想。

中國第一個實踐這個夢想的人是馮如。

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在美國奧克蘭附近的派德蒙特山丘試飛成功,從而成為“中華上天第一人”。

馮如出生在廣東恩平。兄弟5人,排行第五,4個兄長未成年就夭折了。馮如長到12歲時,隨一位表親遠渡重洋到美國謀生。先是在舊金山做工,後到紐約。

1906年,馮如從紐約回到舊金山,在僑胞們的資助下,辦起了“廣東製造機器公司”。馮如自己擔任總機械師。次年9月,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市設廠開工研製飛機,經過兩年的奮鬥,先後改進十多次,終於製造了第一架飛機。

1909年9月21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馮如,這位中國的第一個飛行家,親自駕駛飛機(自己設計和製造)升空飛行。

觀看這次表演的人頓時一齊仰望著他,為他鼓掌、獻花!

那是在仰望著中國,為中國鼓掌、獻花!

馮如,圓了中國幾千年的夢想!

國內的人民一起向他致意。孫中山先生聞訊後,感慨萬端:“吾國大有人矣!”

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的《觀察家》報和《美國人民報》報道了馮如製造飛機和試飛成功的經過。

1910年7月,馮如又製造成一架飛機,先後試飛十多次,於當年10至12月間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飛行高度達213米,航程約32公裏,飛行時速達每小時76公裏。超過了當時美國人製造的飛機,引起各國航空界的轟動,紛紛載文讚揚,國際飛行協會還給他頒發了優等證書。美國人花重金聘請他傳授技術,而他卻要回到祖國,為祖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一個炎皇子孫的應盡的貢獻。

1911年2月,馮如率領著他的一班徒弟(朱竹泉、朱兆槐)等人攜帶2架飛機踏著大洋的波濤,回到了祖國。途經上海(此時法國的飛行家環龍在這裏,準備搞一個飛行表演),直奔廣州。馮如準備把在美國的廣東飛行器公司遷回廣州,以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由於清政府對航空不感興趣,致使馮如製造飛機的願望未能實現。

馮如回到廣州後,不久,因發生了黃花崗革命起義,接著又爆發了辛亥革命,馮如放棄了表演飛行的計劃,並著手組織飛行隊。廣東革命軍委任他為飛行隊隊長,由他率隊準備參加北伐,但由於清政府很快垮台,北上未能實現。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附近的燕塘作飛行表演時,因轉變過急,飛機失速下墜,因治療不及時,不幸犧牲,時年僅29歲。

正如馮如臨終前所言:“飛行中的犧牲總是難免的,不要為這件事故而喪失前進的信心。”

馮如死後,被葬在黃花崗72烈士墓左側。他和黃花崗72烈士一樣英魂永存!

馮如的墓碑正麵是篆刻“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君之墓”,背麵是當時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命令,左右兩側刻著《民國第一飛行家馮如君墓誌銘》,銘文共450字。這位中國航空事業的開拓者將永遠活在中國人的心中!

馮如永垂不朽!

在馮如的航空精神召喚下,中國的航空事業前赴後繼。

據資料記載:從辛亥年武昌起義到民國元年,中國先後有3支航空隊:湖北軍政府航空隊、華僑革命飛機團和上海軍政府航空隊。

湖北軍政府航空隊成立於1911年11月。隊長是劉佐成。

《中國航空沿革紀略》中說:

“宣統三年十一月,劉佐成為武昌都督府航空隊隊長,潘世忠為顧問,有法國桑麻式飛機二架。”

文中所稱的二架飛機運抵武昌時就已損壞,不能飛行,隻好陳列在露天裏風吹雨淋日曬。

劉佐成是福建永安人,清末秀才,曾留學日本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在日本時與李寶焌合作研製過飛機。回國後於1911年3月造成一架飛機,但在6月2日飛行時墜毀。辛亥革命後,劉佐成曾在吳佩孚軍中擔任過航空大隊長,兼保定航空學校教官。軍閥倒台後,又投靠南京政府,未獲重用,曆任過浙江航空總站股長、福州飛機場場長、永安空軍辦事處主任、柳州空軍司令部參謀等職,1943年病逝。

在日本與劉佐成合作研製飛機的李寶焌是他的同鄉,李寶焌生於1886年,畢業於全閩師範,光緒末年留學日本,宣統年間回到北京,曾得到當時的政府的批準,自籌資金在北京南苑試製飛機。民國成立後,李寶焌在南京衛戍司令部下設的交通團任飛行營大隊長,主要從事飛行學科訓練,不久,李寶焌病故於南京,年僅26歲。李寶焌病故前兩年(1910年)曾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了我國最早見諸文字的一篇航空論文《研究飛機報告》。這篇論文從10個方麵研究探討了飛機製造問題。尤其是在飛機動力上,提出了“向後焚燒而推前”的噴氣推進設想,而噴氣飛機的出現卻是在30年後。因此,他被人們譽為我國航空學術界的先驅。

1913年10月20日……由我國同胞自己設計製造、自己駕駛的飛機獲得飛行成功。從事這架國產雙翼機設計製造和駕駛的人,正是潘世忠……當時報刊載文歡慶此成功(試飛)時,稱潘世忠為我國“第一飛行家”。

可惜這位航空先驅在30多歲時患了精神病,1930年夏病逝於上海。

第二支航空隊是華僑革命飛機團。這個飛機團於1911年12月成立,團址在美國舊金山,團長是譚根。這個飛行團由華僑讚助購買了6架飛機,於1911年底至1912年初運到上海,計劃在南京試飛,在上海練習投彈。但出師不利,試飛時譚根尚未回國,臨時改由另一個人來試飛,此人技術欠佳,飛機墜毀。

袁世凱篡權後,華僑革命飛機團在南京難以立足,加之群龍無首,便逐步解體,剩下的幾架飛機下落不明。

譚根祖籍廣東開平,1890年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12歲就進了機械廠學徒,後在高等專科學校學習機械,常常是白天做工,夜晚鑽研航空科學,並結識了馮如,共同研討航空技術。後經一位博士介紹到一所飛機實驗學校學習,1910年畢業,時年21歲。不久,他自己設計、製造了一架性能很好的水上飛機,並在1910年10月的美國“萬國飛機製造大會”上奪得了水上飛行冠軍。此後,譚根獲得了國際飛行協會頒發的證書,並成為美國淩空總會會員和淩空雜誌的通訊記者。

譚根曾發起組織了一個“飛船公司”,製造飛機,培養航空人才,自己主持公司並任總教練,後製出2架教練機,先後多次到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等地,作飛行表演數百次。1914年,他還在菲律賓呂宋島表演飛行時,駕駛著那架水上飛機飛越了該島著名的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的世界紀錄。

1919年6月,譚根從海外回到廣州,表演飛行曾爬高到四、五千米,轟動一時。隻可惜,他不像馮如那樣關心祖國的命運,而是見利忘義,投靠軍閥,沉醉花天酒地的生活,後期在航空事業上沒有更多建樹,最後暴病而亡。

第三支航空隊是上海軍政府航空隊。隊長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厲汝燕。該隊有2架“管吹去”單翼飛機,其性能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流的。

厲汝燕生於1891年,原籍浙江定海,久住海寧。13歲赴美讀書,後學駕駛飛機,1911年夏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飛行協會的證書。他接受上海軍政府的委托,赴法、德、奧三國,通過調查試飛,最後定購了奧國2架“管吹去”單翼機。年底,飛機運到上海時,辛亥革命的戰事已經結束了,此時厲汝燕留在國內擔任了航空隊隊長。

這支航空隊在辛亥革命中,雖然沒有直接發揮多大的威力,卻壯大了革命的聲威;其中的航空骨幹,後來雖然各走了不同的道路,但他們當時的航空活動,卻促進了我國早期的航空事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第一個正規的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

它是北洋政府為中國空軍留下的半頁甲骨文字。

1911年清明節前後,留法歸國的飛行員秦國鏞帶回一架飛機,在北京南苑練兵場進行了飛行表演,名曰:“首次放演飛行機日”。當天,除了清政府官員外,還邀請了一些外國使節。表演當天,車水馬龍,十分熱鬧。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駕駛飛機在中國的天空上飛翔。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國外研究航空的較多,如在英國的厲汝燕、在法國的潘世忠、秦國鏞、鮑丙辰,在美國的朱卓文、譚根。所有這些接連發生的“航空新聞”也引起了當時我國各地的封建軍閥的注意,為了各自利益的需要,他們對航空給予了一定的重視。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在南京的陸軍第3師交通團裏建立了一個飛行營,有單翼飛機2架。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被迫讓位,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後稱北洋政府),袁為了擴展他自己的勢力,於1913年3月,把南京的飛行營調到北京,劃歸駐南苑的陸軍第3師建製,附設隨營教練班和一個很小的修理廠,派厲汝燕擔任飛行教練兼副廠長。

袁世凱接受了法國顧問的建議,準備訓練飛行人員,以便將來建立空軍。1913年9月,參謀本部在南苑創立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北洋政府利用高利貸款向歐洲列強借到“善後大借款”30萬銀元,後由財政部撥出27萬銀元交給法國人博樂(此人後來任南苑航校飛行教官),經他向法國高德隆飛機公司用30萬銀元買回高德隆G—IV型雙翼教練機12架(40馬力、50馬力和80馬力的各4架),還有修理廠用的設備、器材等;與此同時,參謀本部第4局又撥款6萬銀元將北京南苑練兵場改為飛機場,建立修理廠和宿舍;委派秦國鏞為第一任教練所所長、王鄂為教育長、留美回國的厲汝燕為飛行主任教官,蔣丙然、趙子臣等5人為學科教官。此外,航校還有2名法國飛行教練和2名法國教官。

1913年6月,飛機陸續運抵北京南苑,7月初完成其中6架的安裝,全機塗成淡藍色,機翼上麵、下麵及垂尾塗上紅、黃、藍、白、黑五星機徽,象征五族共和(中華民國當時的國旗為紅、黃、藍、黑、白)。7月中旬,南苑機場舉行了飛機展出儀式並飛行表演。北洋政府為了炫耀它的第一批空中實力,除組織政府官員參加展出儀式外,還邀請了法國駐華外交官員和法國僑民蒞場作興。參觀儀式結束後,開始飛行表演。法國飛行教官博樂少尉和奧巴少尉以及機械師波發和馬丁尼茨,想盡各種辦法顯示他們的“風采”,中國的飛行教官和地勤人員也不示弱,幾架淡藍色的飛機各由兩個地勤人員扶持機翼,跟隨飛機滑跑,飛機相繼升空繞場飛行。一些大膽的中國官員和法僑也隨機升空,嚐試一下上天的樂趣。從此,中國開始了官辦航空的時代。

進口的12架高德隆飛機,隻有3架的座艙可坐2人,但卻沒有雙套操縱裝置,不過是多一個座位,由飛行教官操縱,帶飛行學員上天領略一下飛行感覺罷了。因而,這批學生從第一個起落開始,都是單飛。第1名單獨飛行的學員叫杜保銘,此人有股蠻勁。經過教官再三叮囑後,他在一片歡呼慶賀聲中登上了飛機。起飛滑跑還算順利,可是離地後上升角度過大,在幾十米的高度上飛機失速墜毀在農田中,摔得肢離體破。飛行員隻是膝蓋受了點輕傷,當大家趕到出事現場,他從飛機殘骸中鑽了出來,還喃喃地說:“沒啥子,沒啥子,不要緊……”,輪到第二個飛行學員尉遲良單飛,他接受了杜保銘的教訓,向主任教官厲汝燕作了個起飛請求後,便登機順利起飛,繞機場飛了一大圈後便徐徐下降。誰料在著陸時,忘記了向後拉杆,致使飛機前輪觸地來了個“三級跳遠”。可幸,飛機沒有損壞,隻是飛行員的左手被油門杠杆劃破了一塊皮。這樣,闖開了放單飛的路子,後麵的放單飛就比較順利了。

經過半年多的訓練,學員們完成了航線起落、空域訓練課目。最後一個課目是三角航線長途飛行,航線是北京—天津—保定—北京。到年底,有41人拿到了畢業證書。這是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飛行員。

1914年6月,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法國飛行教官的相繼回國,更主要的是飛行器材補充等困難,第二批學員從1915年3月入學到1917年3月才畢業了42人。以後,南苑航空學校於1920年3月招收了第3期學員50名,改用了英國愛佛羅公司製造的505K式和維克斯公司的小梅式教練機來教練飛行,學期為2年。1923年4月,畢業學生40人。這時,學校更名為國立北京航空學校,隸屬於由航空事務處擴大改組的航空署,訓練課目與前兩期相同。1923年5月,招第4期學員50名,1925年11月,畢業35人。

南苑航空學校最初用的是高德隆教練機,發動機的功率小,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96公裏,在地麵滑跑100米就可以起飛。由於飛機都是單座的,不能由教官帶飛,不便於飛行員學習飛行技術。後來更換了較新的愛佛羅教練機,有100馬力,最大速度每小時152公裏。小維梅有360馬力,最大速度每小時160公裏。新飛機性能較好,但不易掌握,常發生事故。

南苑航校雖然十幾年中僅僅造就了117名飛行人員,但有些人後來成為航空上的重要骨幹,在中國航空史上還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1926年間,直奉第二次戰爭時,張作霖占領北京、將南苑航校的飛機器材全部運到東北,我國第一座航校終於停辦了。

張作霖為這所中國第一家航校劃上了一個不光彩的句號。

這個“媽拉個巴子”的馬賊!

2.孫中山立誌“航空救國”。日本友人慷慨解囊。“香煙盒”炸彈炸得北洋政府派來了談判代表,他們隻有一個請求:不要再從飛機上投炸彈了!

1913年8月2日。一艘客輪駛出港口,在萬頃波濤之上顛簸。

甲板上,一個人昂首而立!

他就是孫中山先生。此時,一群海鷗躍入他的眼簾。在孫中山先生看來,那不是一群海鷗,那是一群飛翔的夢幻。

第二次大革命失敗了,假如我們有空軍……是啊,假如孫中山先生有空軍的話,那麽曆史可能要改寫了。但是,曆史是不會“假如”的。

他踏上了異國之旅。

他要在異國的土地上來圓“航空救國”之夢!

他來到了東京。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梅屋莊吉先生的推薦,孫中山先生又結識了日本民間頗有影響的航空界代表人物阪本壽一。阪本是日本民間航空的創始人之一。曾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革命,還留學美國洛杉磯,於1912年取得了國際飛行許可證書和美國飛行員證書。

孫中山親自接待並宴請了阪本。席間,孫先生與阪本就飛機的作用和前景作了探討,由孫夫人宋慶齡作翻譯。孫中山先生談笑風生。

孫中山對阪本說:“你看,用飛機在敵人上空撒下蒙汗藥,使敵部隊全部昏睡不醒,我們不用開槍打炮,隻是去活捉俘虜就行了,這豈不是戰爭的一大革命嗎?”

阪本會意地笑了。

孫中山先生要求阪本加入中國革命黨。他問阪本:“怎麽樣,跟著我們黨幹吧!我們將在國內杭州修建機場,開辦飛機學校,你務必加入我們黨,然後作為我們的飛行教官。”

宴會後,阪本到梅屋莊吉家將孫先生這一想法對梅屋作了報告。梅屋大喜:“太好了,我來助你一臂之力,報酬、資金不必擔心,一切費用由我承擔。”

次日,梅屋莊吉和阪本一起,辦理了加入中國革命黨的手續,還與孫中山先生具體商量籌建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步驟,並邀請立花了現、星野米藏兩位飛行員著手籌建航校工作。當時,由於國內戰爭尚在進行,無法在國內建校,經過梅屋莊吉和阪本壽一兩人多方奔走,交涉,建校地址開始選在陸軍航空研究所所在地——所澤,基於政治原因,後改設於日本滋賀縣八日市。

消息一傳開,當時旅美、日、加等各地留學生及華僑青年紛紛報名報考,達140人之多,後錄取47人。1916年5月4日,航校實施飛行訓練。航校聘有日籍教官5名,美國顧問1名。

1916年5月24日,阪本向梅屋作了關於航空學校飛行訓練情況的報告。在訓練飛行之前,為了使學員進一步感受到行駛中的速度,特此為每個學員買進了1輛自行車。訓練需要汽車,八日市尚無一輛汽車,梅屋又親自送來一輛。航校經費來源除了黨外援助和貸款之外,還有梅屋莊吉的私人捐贈。梅屋擔任航校顧問,飛機場的地租、購買原料、自行車、汽車的費用,還有學員的住宿費、夥食費、津貼費等都是梅屋捐贈的。

1915年,袁世凱複辟,登基稱帝。孫中山先生決心組織討袁航空隊。並敦促華僑革命團體“竭力籌捐,多購飛機”,稱“此時購飛機,組織飛機隊參戰,至為重要。”

1916年4月27日,孫中山離日歸國組織討袁戰爭。5月9日,發表了《第三次討袁宣言》。一時,雲南的蔡鍔、李烈均揭竿而起。但雲南距離北京甚遠,軍事上對袁世凱構不成太大威脅。孫中山先生決心在其心腹之地,給予軍事上的打擊。4月28日,孫中山正式任命梅屋莊吉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武器輸入委員,負責掌管革命黨的經費和武器輸入工作。為此,梅屋籌集了大量資款。梅屋在為中國革命軍捐贈資款中,僅1911年就多達28.6萬日元(相當於今日的6億元)。孫中山流亡日本時,梅屋不僅與其他日本友人一起周保衛孫中山的安全,而且為孫中山先生提供食宿和活動經費。

孫中山曾說:“一架飛機將勝過一萬兵丁,有了飛機,革命將取得勝利。用飛機參戰,出奇兵以製勝,一定要派飛機參戰。”

1916年5月24日,孫中山先生發出預先號令,準備將在日本的航校遷回山東濰縣,改編為討袁飛機隊。

在運往回國的飛機中,有教練機、單翼機。梅屋還租了一架飛機,並為此付出很大一筆資金。

6月6日,袁世凱暴死,黎元洪繼任。孫中山先生此時對飛機參戰的要求日益迫切,並在組織上迅速加以落實。飛機隊下設3個隊:每隊12人左右,全隊共87人(其中9名日本人)。6月30日離日本神戶,7月2日下午抵達青島,4日乘火車往濰縣轉移。

濰縣位於膠濟鐵路幹線要地,縣內乃一馬平川之地。當時城內為北洋政府軍所占據,而革命的東北軍則在城外包圍了濰縣縣城。兩支軍隊相互對射,在一片槍炮聲中,飛機完成了組裝,立即起飛,在政府軍的頭頂泄下1萬張“快投降,否則就要投炸彈了”的傳單,引起敵軍巨大的恐慌。

在討袁戰事激烈之時,阪本、立花曾駕駛著飛機在濟南府的上空投擲了數枚炸彈。這是中國戰史上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飛機投彈。當時,執行投彈任務的中國飛行學員,可稱上為中國空軍的第一代領航轟炸員。

盡管這些炸彈是土造的,威力微不足道,但那嗡嗡的機鳴聲和爆炸聲,卻把袁世凱的督軍靳雲鵬和援軍張懷芸嚇得膽戰心驚,靳雲鵬因此而辭職。飛機作了4~5次轟炸之後,北洋政府軍派來了談判代表。談判代表說:不管怎樣,隻有一個請求,就是不要再從飛機上投炸彈了。

9月21日,雙方舉行了簽字儀式。

不久,這支航空隊宣布解散。3架飛機被運往南苑航空學校。後經日本政府交涉運回日本。

“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與航空隊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航空救國”光輝思想卻留了下來。

梅屋莊吉,這位為中國航空事業傾盡全力的日本友人,中國人民將不會忘記。

中國的天空將不會忘記。

1934年11月23日,梅屋先生在東京病逝。為了表彰這位國際友人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巨大貢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將一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覆蓋在他的靈柩上。

那是中國政府的最高獎賞。

3.一架飛機擊潰一個師。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首飛式上,孫中山問誰願意試飛,宋慶齡微笑著走出人群。黃花崗的三裏崗,孫中山淚祭“中國航空之父”。

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的航空事業。為早日結束我國軍閥混戰的局麵,他深知必須建立一支革命空軍。

1918年,孫中山電召旅美華僑楊仙逸回國,意讓楊仙逸組建中國革命空軍。

楊仙逸祖籍廣東省中山縣北合鄉,1891年9月6日生於美國檀香山,其父是一位華僑資本家。

1879年至1882年,孫中山曾在檀香山意奧蘭尼學校就讀,與楊仙逸的父親楊著昆先生成為密友。

楊仙逸從小就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熏陶。他1909年從夏威夷大學預科畢業後,又轉移到加利福尼亞哈裏大學攻讀機械專科,畢業後,為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主張轉到紐約茄彌斯大學航空專科,攻讀水陸飛機結構性能及駕駛等技術,後獲美國航空協會授予的製造飛機兼駕駛飛機的甲等學位。繼而再獲萬國飛行會水上飛行和陸上飛行執照,成為當時的檀香山華僑擅長飛行技術第一人。

孫中山電召楊仙逸回國後,於1919年組成了“援閩粵軍飛機隊”,並任命他為飛機隊總指揮。不久,桂係軍閥莫榮新背叛了孫中山,盤踞在廣州市越秀山一帶,負隅頑抗。孫中山當即命令楊仙逸率領飛機隊,從福建回師廣東,配合援閩粵軍作戰,驅逐叛敵。

9月26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廣州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聲中。那一天,天高雲闊,碧空如洗。突然,明淨的天空出現了一架寇蒂斯HH—16型水上飛機(綽號“大鴨婆”)。

這架飛機從珠江口外三灶島水麵飛向天空。駕駛它的人就是楊仙逸。

“大鴨婆”升空後,直逼莫榮新設在越秀山南麵的廣州督軍公署,對準觀音山俯衝轟炸。傾刻間,3顆炸彈在叛軍的指揮所裏開了花。正在舉行軍工會議的莫榮新及其幕僚被炸得四散逃命,莫部官兵驚恐萬狀,狼狽撤出了廣州城。援閩粵軍未費一槍一彈開進廣州,避免了一場拚殺。一架飛機擊潰了叛軍一個師成了空戰史上的奇跡。正是在這架飛機的協同作戰下,戰鬥進展異常順利。至10月,就將叛軍逐出廣東。

次年5月5日,孫中山先生就任非常大總統後,任命楊仙逸為總統府侍從副官,並委以籌劃發展航空事業的全權。為表示自己對航空事業的重視,孫中山特題橫披一幅“誌在衝天”贈與楊仙逸,讓楊仙逸組建中國空軍。

1921年初,楊仙逸根據孫中山先生指示:一是物色和培訓飛行員;二是出國籌款購買飛機。在國內挑選了一批年輕人,帶到美國接受航空訓練,並在國外招聘華僑中的航空人員。

楊仙逸先後招聘了數十人。所有的經費都是其父楊著昆先生讚助。很快,這批學員就掌握了飛行技術。楊仙逸原打算統領回國,因所購飛機遲遲沒有運回國內,這批人員隻好暫時留在美國,繼續學習和提高技術。

楊仙逸為籌款購買飛機,曆盡種種艱險。到日本時,由於北洋軍閥與日本帝國之間相互勾結,派出密探進行恐嚇,阻攔華僑捐贈。到墨西哥和美國後,楊仙逸力舉孫先生“航空救國”主張,得到愛國華僑的支持。

1924年,楊仙逸到達夏威夷後,路過家門,卻躊躇不決。他反複問自己:見不見父親。楊著昆老先生1873年離開廣東,到美國謀生,苦心經營成為富商,曾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捐獻了不少資金。而眼下商業不景氣,要不要動員父親捐款呢?如不見父親就沒什麽,若見麵了,就無法避開這個話題,因而他左右為難。但思父心切,一下車,他還是直奔麥基忌街164號的家門。

楊仙逸後來得知,他父親為捐這筆巨款,把自己經營多年的土地賣掉了,傾盡了所有財產。以實際行動支援了祖國的空軍建設。

楊仙逸不負所望,籌集了購得10架飛機及航空器材的款項,購置了飛機。可是,當時國內尚無機場可以降落,無法起運,隻得將飛機暫存於屋侖郊外機場。不料此事被北洋政府得知,北洋政府用重金收買外國流氓縱火焚燒了6架飛機和全部器材,使數月心血,付之一炬。

挫折沒有壓倒楊仙逸。在他的帶動下,利用剩下的4架飛機在美國各地巡回作飛行表演,擴大在華僑中的宣傳,終於又購買了6架,補回了損失。

1922年12月6日,孫中山委任楊仙逸為航空局局長。次年3月,楊仙逸著手改組航空局,又建設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己兼任廠長。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叛變,第二年4月,沈鴻英反戈,向廣州發動進攻。孫中山下令飛機隊配合陸軍追擊叛軍。但此時廣州隻有一架“大鴨婆”飛機。楊仙逸立即組織黃秉衡、林緯成和機械長楊標起飛轟炸。當敵前鋒竄至廣州近郊白雲山一帶時,為遏製叛軍的攻勢,在此關鍵時刻,楊仙逸親自駕駛“大鴨婆”進行炸射,叛軍狼狽逃竄,當即解了廣州危急。

沈鴻英正至肇慶,繼續頑抗。楊仙逸又率隊每日出擊,輪番轟炸和掃射。一連數日,叛軍傷亡慘重,最後向廣西流竄。

1923年6月,孫中山等率大軍東征,與盤踞在惠州的陳炯明等軍閥楊坤如展開激戰。楊仙逸又率飛機隊參加戰鬥。8月15日,空戰異常激烈。周寶衡在對惠州敵軍的空襲中,為取得更高的投彈命中率,飛機負傷。周寶衡臨危不懼,將攜帶的4枚炸彈準確投向目標後,即迅速空滑脫離險境。

廣州一役,顯示了空軍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但孫中山、楊仙逸感到,隻有水機一架,實難應付廣闊的戰場,於是設法將在美國購買的那10架飛機盡快運回。後幾經輾轉,終於將購得的飛機運回國,使當時的革命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加強。

但是,作為一支空軍,10架飛機遠遠滿足不了其需要。但又不可能籌集到更多的外匯來購買。於是,孫中山先生令楊仙逸著手在廣州東山新河鋪組建飛機製造廠。

楊仙逸從國外聘請了幾名專家,奮戰幾十個晝夜,終於畫成了第一張飛機設計圖紙。

孫中山為飛機製造廠親筆提寫了“航空救國”四個大字,以示對航空事業之關注。同年7月,在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下,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終於誕生了。

在機場一側,臨時搭起了一個檢閱台,台正麵懸掛著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桌上鋪著整潔的藍色桌布,地麵鋪著紅色的地毯,四周擺滿鮮花翠竹。機場內彩旗招展,在檢閱台一側約20餘米的草坪上,一架深黃色的雙翼雙座單發飛機披著陽光,吸引了所有的視線。照相機不斷閃爍。

離試飛時間差10分鍾,孫中山先生和夫人宋慶齡女士驅車來到機場。他們是專程來參加首飛式的。

楊仙逸任試飛總指揮。今天,他換了一身整潔的軍裝,佇立在檢閱台一側。當孫中山先生一行準時到達後,他讓試飛駕駛員黃光銳作好準備。

黃光銳見孫中山的座車一到,快步走上前,向孫中山先生匯報了天氣和準備情況。問是否按計劃試飛。

孫中山先生微笑著走向飛機旁。楊仙逸不時地向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女士講解飛機的構造和性能。當孫中山得知這架飛機有兩個座艙時,除駕駛員外,還可以乘坐一人。就大聲對人群說:“在場的諸君,誰願意乘機試飛?”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大家左顧右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人回應。

那時,飛機發明不久,由於種種原因,飛機失事時有發生,當時乘坐飛機頗有點冒險一樣。那時乘坐飛機的人寥寥無幾,更別說誰敢試飛了。

孫中山環視著眾人,微笑著,等待著。站在他身邊的夫人宋慶齡女士也在環視著人群。

宋慶齡女士見無人敢響應,內心十分焦急。隻見她頭一揚,微笑著走出人群。

她朝前走了幾步,回過頭,嫣然一笑,對著孫中山先生說:“我願意試飛。”

孫中山凝視著宋慶齡。少許,微笑著點了點頭。

負責試飛的駕駛員黃光銳,幫宋慶齡戴好飛行帽和飛行眼鏡,然後扶她跨進後座艙,並幫她係好保險帶。然後,自己走進前座艙……

楊仙逸一聲令下,飛機滑向跑道,在眾目睽睽之下,淩空而起。

人群激起一陣歡呼聲。

飛機在空中盤旋著,作出幾種特技飛行動作,試飛十分成功。

飛機徐徐降落,停在綠色的草坪上。所有的人一齊湧了上去,與黃光銳和宋慶齡握手,熱烈祝賀試飛成功。

試飛順利完成後,在場人員為了表示對宋慶齡的敬愛,一致請求用宋慶齡在美國留學時用過的英文名“Rosamonde”——樂士文,來為這架飛機命名。於是“樂士文1號”(因這是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幾個字印在黃燦燦的機身上。

位於中國昌平的航空博物館,還珍藏著這架飛機——中國的第一架雙翼飛機。但是,這是一架仿製品。飛機完全按照原來設計仿製的。

這年秋天,航空局組成飛機隊,黃光銳任隊長,參與討伐陳炯明的叛軍。飛機隊作戰勇猛,飛機在向叛軍轟炸時,中彈數十處,仍攻勢不減。在飛機隊的支援下,地麵部隊收複了博羅。

為徹底消滅叛軍,飛機隊又挺進博羅,與惠州叛軍激戰。不料惠州城垣堅固,粵軍屢攻不下。孫中山令虎門要塞司令,將24門要塞大炮移到海湖;並令魚雷局局長,將魚雷改裝為地雷,7架飛機輪番對惠州實施空中轟炸。但仍難以奏效。楊仙逸當即決定將水雷改為炸彈,從空中摧毀惠州城垣。1923年9月20日,在距惠州前線不遠的海湖河麵的工程船上,改裝水雷時,突然發生了爆炸,楊仙逸當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年僅32歲。同時犧牲的還有要塞蘇司令,魚雷局謝局長、飛行員吳顧枝、馬瑞鱗等多達一百餘人。所有船隻及設備炸毀無存。

孫中山聞訊極為震驚,立即趕到出事地點。於23日早,發現楊仙逸的遺體漂浮至博羅江中水機旁,麵不改容。所有在場人員無不淚下。現場與博羅相距30餘裏,足非異事。孫中山萬分悲痛,他給楊著昆老先生去信中說:“仙逸罹難,使我痛失右臂”。悉後,孫中山念及楊仙逸為中國空軍建樹特殊,戰績彪炳,以大元師名義追贈楊為陸軍中將,定其9月20日為“航空節”,安葬在廣州市黃花崗的三裏崗,後遷廣從公路側之賢莊附近山麓。1981年再遷至黃花崗72烈士陵園內。

本世紀進入20年代,我國的航空事業才真正興起,但與西方各國相比相差甚遠。這主要是在軍閥割據時期,各地軍閥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紛紛購買飛機並配以相應設施。廣東一直是我國航空事業發展得比較早的地區,它與孫中山先生是分不開的。1924年9月,廣東航空局在大沙頭創辦了航空學校,後於1935年遷到白雲機場,到1936年共培訓了7期學員,畢業約有500人,充實了地方空軍。據說廣東空軍的空力,並不在當時的蔣介石的南京空軍之下。但後來蔣介石以2300萬元的價碼,把廣東空軍連人帶機收買了過去。1936年8月,廣東航空軍校和在校100名飛行學員全部歸屬南京空軍。

1922年9月,東北軍閥張作霖在沈陽創辦了航空學校,使用在直皖戰爭中從北京搶去的10多架飛機,請外國教練出任航校教官。

雲南省航空處於1922年至1935年先後購進飛機20架,訓練出百餘飛行員。

山西閻錫山也購得雜牌飛機30架,先後訓出67名飛行人員。

湖南於1930年設立了航空處,下設2個航空隊,一個航空訓練班,培訓出24名飛行人員。

1928年底,國民黨政府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立了航空隊,1929年改為航空班。後於1931年7月遷至杭州筧橋。清一色的美國教官和美式飛機。再於1934年又與意大利空軍接軌,在洛陽辦起了分校。

4.美麗的西子湖畔上空,“太陽旗”支離破碎。蘇聯一支誌願航空隊悄悄進入西北。蘭州大空戰,江橋英次郎氣急敗壞宣布日本空軍“停止對蘭州得不償失的轟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美麗的西湖在麗日下餘波不興,顯得那麽嫻靜、柔美,又多添了幾分嫵媚。古語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美女如雲。這裏不僅流傳著許仙、白娘子的淒美的愛情故事,還留下了那些令人柔腸百結、夢牽魂繞的地名:斷橋、金山寺、雷峰塔……讓人浮想聯翩。

然而,1937年秋天的西子湖畔卻遊人寥寥。天空正飄著淒風苦雨。

“7·7”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東北三省,抗日戰爭爆發了。羽毛尚未豐滿的中國空軍麵臨著艱難的重負。為此,南京國民黨空軍調整了戰略部署,將當時裝備最精良的寇斯蒂·霍克—Ⅲ殲擊機大隊由江西南昌調往河南周家口機場。這樣,既可出擊華北,又可支援寧、滬。8月5日,第4大隊當即完成這一戰略部署。

8月13日,駐紮在上海的日軍突然無故闖入虹橋機場,挑起事端。中國軍隊毫不示弱,奮起抗擊,爆發了“8·13”鬆滬抗戰。消息傳到南京,南京航空委員會辦公大樓燈火輝煌,當時的空軍司令周至柔迅速召集空軍將領部署戰鬥。

這時,會議室的門開了,第4大隊長高誌航衝了進來,渾身被雨淋了個透濕。

高誌航的第4大隊裝備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飛機。

周至柔司令驚喜地奔了過去,一把抓住高誌航的手,說:“你來了,太好了!打了好幾次電話給你,全叫不通。”

另外一些將領已紛紛迎上前來與高誌航握手。

周至柔親熱地拉著高誌航就座後,關切地問道:“你怎麽來的?”

“搭外國的一架運輸機來的。”

原來高誌航從收音機裏得知上海的戰況後,當即打電話給南京空軍總部,結果電話不通。當時正有一架外國運輸公司的一架客機降落在周家口機場,高誌航命令這架飛機立即把他送往南京。沒料想,南京也正著急等他的消息。

空軍司令部分析了當時的戰況,一致認為日軍對我最大的威脅是“第三艦隊”。他們不僅用艦炮支援陸軍在虹口的戰鬥,還可運送、掩護增援部隊在上海實施登陸。消滅第三艦隊是空軍的當務之急。航空委員會決定調第4大隊於次日(8月14日)由周家口飛往杭州,擔負轟炸第三艦隊的任務。

明確任務後,周至柔司令拍著高誌航的肩臂,語重心長地說:“上海之戰,事關重大,空軍的擔子可不輕啊。”高誌航厲言正色道:“誌航定不負眾望!”

第4大隊緊急起飛,一架架霍克Ⅲ飛機迎著暴雨,衝上天空,全速向目的地飛去。

21中隊飛在機群的最前麵,由李桂丹率領。

緊接著是高誌航的“4001號”,由曹士榮駕駛。

飛機飛到蕪湖上空,風雲突變,氣候更加惡劣,雲幕極低。但狂風暴雨阻擋不了雄鷹。4大隊立即改“人”字形編隊變“1”字形編隊,如一條巨龍穿雲破霧。

下午14時許,地麵指揮部接到報告,日本空軍18架轟炸機正向寧、滬、杭方向撲來。

昔日柳浪鶯啼的西子湖,在一陣刺耳的警報聲中頓時充斥著驚亂和嘈雜。

連日來,杭州驟雨傾盆,筧橋機場一片汪洋。16時許,從機場東南方傳來嗡嗡的飛機聲,高誌航和機場總站長邢鏟非翹首而立,盼望著轉場的4大隊機群。當嗡嗡聲越來越近時,兩人不禁麵帶微笑對視了一眼後,繼續舉目雨空,搜尋4大隊的銀色機翼。

驀地,空襲警報驟起。警報聲和飛機馬達轟鳴聲響徹雲霄。

不好,敵機來偷襲了!可第4大隊的機群遲遲還沒出現。

說時遲,那時快。在這危急關頭,李桂丹率領的21中隊9架霍克—Ⅲ出現在筧橋機場上空。

李桂丹第一個俯衝了下來。這時,他看到地麵上有很多人跑過來,邊用手指指他的飛機,又指指天上,嘴裏喊個不停。他大惑不解,回過頭看看身後,其它戰友正在下降,雨越下越大,除了雨和雨中的友機,什麽也看不清。

他滑向跑道,正要停機,忽見高大隊長迎麵衝過來,大喊:“起飛,敵機快到啦!快,快。起飛!”

他恍然大悟!猛地一踩油門,複又衝上天空。身後的2架僚機緊緊跟在他的身後。

21中隊的其它飛機陸續著地,飛行員們正莫名其妙地看著中隊長帶著2架僚機飛回天上。再仔細一看,高大隊長正指手跺腳向他們怒吼,看那架式和情形。高大隊長準是在罵人了。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飛回天上再說,就一架接一架地飛上去了。高誌航的座機4001號落地後,沒等駕駛員曹士榮明白是怎麽一回事,高誌航一把將他拽下,跳進座艙,頭也不抬地一拉機頭,飛機濺起幾尺高的水柱,箭一般地衝進雨空,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

16時10分,中國航空史上著名的空戰打響了。中國雄鷹迎戰日本老鵰。

前來偷襲的是日本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他們從新竹機場起飛,機場為歡送他們出征,奏響了海軍進行曲。

和麥克阿瑟一樣,大日本帝國根本就不承認中國有空軍。盡管當時中國空軍大約有300架可用於作戰的飛機,但在他們看來,簡直像幾架破風箏一樣不值一提。他們要讓全世界看到,大日本帝國所向披靡,皇軍不可戰勝,“太陽旗”不僅能代替中國的紅日,還能遮蔽中國的藍天。

第4大隊的英雄們,在高誌航的率領下,滿懷國破家仇、新仇舊恨,撥雲而下,衝向敵機群,將血淚、悲憤、羞辱……積壓了許久的冤仇一齊瞄向敵機。

“注意警戒,保持搜索編隊。”高誌航命令道。

我機群穿雲而下,尋找目標。

看見了!高誌航剛剛按下機頭,就發現一架日機正在低空尋找目標。若是天晴,很可能已經開始投彈了。幸虧是雨天,大雨擋住了視線,目標淹沒在密集的雨中。高誌航想著想著立即俯衝了下去。

近了,更近了。他瞄準那架日機雙槍齊發。狡猾的日機一個躍升,鑽入一團黑雲,不見了。高誌航正要繼續搜索時,卻猛然發現狡猾的日機已經爬到他的頭頂,正向自己瞄準。

高誌航怒火中燒。狗日的,跟我來這一套!他猛地拉直機頭,迎了上去,占據有利位置。剛才自己心急,這下可要穩紮穩打,先利用煙霧般的雲作掩護,尋找機會,他心想。

機會終於來了。在高誌航的前方出現一個雲洞,他像狡兔一樣從雲洞裏鑽了出來。一眼就盯上了一架塗著褐綠色迷彩的雙發雙垂尾的龐然怪物,連那倆個貼在翼端的“紅膏藥”標誌都看得清清楚楚。

日軍這個轟炸機群是日本駐台灣航空隊,由新田少佐率領的襲擊杭州小隊。高誌航咬住的這架敵機是這個轟炸小隊的領隊,桃崎三空曹駕駛的三菱G3M1(96陸攻)機,3號機。高誌航瞄準它的後尾,射出一串複仇的子彈,當場將3號機駕駛員擊斃。這時,21中隊分隊長譚文也趕了過來,在他的協助下,高誌航做了個急降上翻動作,竄到敵機腹部死角位置,垂直上衝,距敵機約150米時,再次瞄準射擊,子彈擊中敵右發動機,一股濃煙卷著烈火向後噴出,隨即聽見“轟”的一聲爆炸。敵機淩空開花,金屬碎片像天女散花般飄入錢塘江,而敵飛行員的屍首卻扔在了機場北麵的半山坡上。高誌航首開抗日戰爭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敵機的紀錄。

高誌航並不滿足,又在追趕另一個獵物。21中隊的李桂丹、柳哲生,王文祥共同作戰,擊落一架敵機。日軍山下一空曹駕駛的3小隊2號機被高誌航輪番射擊,飛機左翼中彈14發,右翼中彈21發,其餘部位中彈73發,踉踉蹌蹌逃回新竹機場。

第4大隊的22中隊轉場中因躲避雷雨偏航了,被迫就近降落在廣德機場,加完油後,再飛筧橋。說來湊巧,在飛往杭州途中,正好撞上了欲空襲廣德機場的9架96式日機,經過一場激烈的空戰,由小川一空曹駕駛的2號機被分隊長鄭少愚射中多處,帶著顛顛覆覆的殘軀返航。當飛至基隆港外寮島燈塔附近時便墜落了(飛行員獲救)。

戰鬥進行了整整30分鍾。抗日戰爭史上的第一場著名空戰結束了。我中國空軍以擊落敵機6架而自己無一傷亡的戰績載入了史冊,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馳名中外的“6:0”空戰,它不僅鼓勵了全國各界人民奮起抗戰的熱情和鬥誌,更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本大本營“三個月滅亡中國”成了黃粱一夢。

15日拂曉,木更津航空隊再次偷襲杭州,30多架敵機在空中橫衝直撞,如同示威。我中國空軍奮勇迎擊,戰鬥中,高誌航試圖迫降一架敵機,不幸受傷,右臂被劃破一條2寸長的傷口。落地後,被送進醫院治療。

高誌航出院後,積極革新霍克—Ⅲ飛機。霍克—Ⅲ是單發動機,時速363公裏,機上裝有帶協調器的三葉螺旋槳間隙發射子彈的機槍2挺,機身下可載500磅炸彈1枚,兩翼下可載18磅炸彈8枚,實際上是一種俯衝轟炸用的攻擊機,而不是用於空戰的殲擊機。這種攻擊機與日軍的“96”戰鬥機相比,各種性能都遜了幾籌,主要是速度和火力,因而常常吃虧。鑒於當時空戰情況,高誌航設想將這種殲、轟攻擊機進行改造。改成殲擊機,因為那時中國空軍需要的是以防空作戰的殲擊機。他認為,如果去掉霍克—Ⅲ的副油箱,整流罩、大炸彈架和小炸彈架,包括燈,霍克—Ⅲ的時速可增加35英裏左右,在爬高、俯衝、攻擊各方麵一定更靈活。

高誌航把自己的設想方案報告了總站長和總指揮,卻無人敢做主。他隻好向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直接報告。宋美齡女士馬上批準了這個方案。

霍克—Ⅲ按高誌航的設想改裝後,連續出征了兩次,打了兩個漂亮仗。一次,日機夜襲南京,高誌航令南京城燈光全部熄滅,開放事先偽裝的假機場燈光,敵機中計,向假機場瘋狂地轟炸、掃射。等敵機發泄完畢後,返航時,高誌航率領的第4大隊埋伏在南京附近湯山上空進行截擊,使日機群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第二次,敵機再次夜襲南京,見南京一片漆黑,誤為飛錯航線,恐油料不足,遂返航。這時,高誌航率領的第4大隊再次突然出現在湯山上空,實施空中攔截,擊毀大部敵機,剩餘敵機倉惶逃竄,孫忠華率隊跟蹤至上海虹橋敵占機場,機場之敵誤為是自己飛機返航,開燈引導著陸,並準備為之加油。孫忠華乘機投彈,頓時火光一片,爆炸聲聲,敵機場亂作一團,損失慘重。

據韓明陽先生載文著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空軍空戰異常頻繁,使能夠升空作戰的飛機越來越少。中國先後計劃向各國訂購,但是各國恐日軍事力量,盡力避免與之發生衝突,均先後取消了合同。中國空軍乃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縱使有三頭六臂,也難為“無米之炊”。

這是當時來自外國的唯一支援。

10月,新任空軍驅逐司令的高誌航,奉命帶隊到西北去接收蘇聯飛機。此事屬絕密。

沒人為他送行,高誌航司令將受傷時的一萬慰勞金留給了妻子。

蘇聯的飛機都在蘭州,高誌航領隊到達後,驅車直奔機場,隻見一排排嶄新的飛機整整齊齊排列在機場上,在高原的陽光下閃閃發光。他們一行人激勵地撲向飛機,用手撫摸著機身,一個個飽含熱淚。

蘇聯有償支援的這批飛機是依—15、依—16兩種戰鬥機,初看上去腦袋大、身子小,翅膀短,但性能比日本的95、96兩種戰鬥機要優良得多。中國飛行員做夢都想有一批先進的飛機,現在終於夢想成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在蘇聯技術人員和教官的陪同下,他們邊走邊默記新飛機的性能和操作要領。蘇聯技術人員介紹完畢,高誌航迫不及待地跳進座艙,駕駛著一架依—15衝向跑道。

蘇聯同行一看,又是擔心,又是攤手聳肩,目不轉睛地盯著升入高空的飛機。這種飛機雖然性能優越,但很難駕駛。機頭拉高了會失速掉下來,機頭拉少了又起不來。在蘇聯,敢駕這種飛機的飛行員一定得帶飛合格才能放單飛,因而地上的人都為高誌航這位中國空軍驅逐司令的冒失捏了一把汗。

高誌航開始在機場上空進行平飛、上升、下滑以及小坡度盤旋等簡單特技動作,那十分標準的飛行狀態已引起蘇聯同行的注意。繼而飛機加快了速度,發動機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隻見飛機上下左右行若遊龍,驚得蘇聯同行目瞪口呆。當他們明白過來時,欣喜地大喊:“烏拉,烏拉!”

高誌航的冒險是戰場形勢危急給逼出來的。由於我抗日部隊缺少空力防護能力,10月26日,上海大場守軍遭受了150架日機的轟炸。大場是淞滬戰役的焦點,大場失守,上海與南京危在旦夕。可這時天公不作美,它把西北高原的特產——風沙、寒冷、大雪獻禮般地和盤托出。高誌航佇立在大風雪裏,挑戰似地望著彌漫的天空,作出了自己單機試航的決定。蘇聯朋友明白極力勸阻,而高誌航的部下默默凝視這位自己的新司令官。他們知道,高誌航一旦決定了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高誌航迎著風雪,告別了西北高原。

這條航線對他來說是陌生的,再加上漫天風雪,中途高山險阻,航程艱難萬分。當地有句民謠:“六盤山上高峰,伸手可摘星星”。而依—16飛機油量少,沿途又沒有備降機場,倘若中途迷航,連返航的可能性都沒有。

傍晚,從西安傳來了消息:高司令安全降落。

次日,風雪更大,烏雲密布,中國的飛行員和蘇聯朋友守候在機場,他們認為昨天高司令是僥幸,今天不相信他能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重返蘭州。機場的人把帽子拉下來,扣住,以防大風吹落。到了吃飯的時候,蘇聯朋友的大鼻子一個個凍得紅彤彤的,像一隻隻草莓。

“快看!”

風雪彌漫的蒼穹中,一個小黑點鑽出雲來,由小變大。

“是高司令!”

“啊!高司令回來啦!”

機場一片歡呼。

高誌航一個漂亮的輕三點降落在“T”字布旁。中國飛行員們衝上前去,把高司令抬了下來。

高誌航親自試航後,進行大編隊試飛。結果鋪天蓋地的大風雪把編隊的飛機打散了,十幾架飛機在一片混亂中損失了6架,其餘飛機隻好返回蘭州。

試飛失敗了,高誌航痛心疾首。不日又傳來消息:上海失守。

高誌航再度決心次日晨由蘭州率隊直飛南京。計劃在蘭州起飛後,經過六盤山在西安降落加油,然後,經洛陽飛周家口進行再次加油之後,直飛南京。這樣,當天就能升空作戰。

但是,南京否定了這一計劃,嚴令他到西安加油後在洛陽再補充油料,然後飛周家口過夜,次日飛南京。

高誌航不同意,極力陳述自己的轉場計劃,力爭第一方案。南京頓時火冒三丈:“不要忘了你幾天前失事的損失,6架!6架!”……

高誌航也火了,“我損失了6架,我將打下6架敵機來作抵償!請你明白,我是在前次損失的教訓上,對整個航線的天氣,隊員的技術、體力等諸多方麵都詳盡了解的前提下擬定的計劃。我不能說萬無一失,因為飛行本身就有危險,但這是戰爭,我的一切計劃均以此為基點!”

“執行我的命令!”

南京沒有絲毫的回旋餘地。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雖是當時中國的空軍英雄,但更是一名地道的軍人。

曆盡千難萬險之後,11月21日,高誌航率領14架飛機到了周家口。按照上級的命令,在這裏過夜,次日飛往南京。高誌航看看表,如果不在洛陽落地,現在已在南京了。他濃眉緊鎖,不知如何來打發這寂寞寒夜。戰爭的分秒遲延都會導致流血犧牲。南京這一決定,給中國空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然這是後話。

次日晨,高誌航早早來到機場。昨夜他徹夜未眠,隻待天明迅速起飛,趕赴南京,與日寇尋機決一雌雄。不料,南京來了急電:“南京大雨,天氣惡劣,切勿起飛!”高誌航默默無語。

該死的天氣,一直把他們困在周家口,一等就是幾天。11月23日,終於接到南京起飛的命令。這天拂曉飯畢,全部人馬開進機場,一架一架的飛機開始試車。

“快,起動發動機,起飛!”高誌航一聲令下,自己首先跳進座艙。

“高司令,來不及了,快下來!”東北方向黑壓壓一群日機已經撲向機場,並作好了投彈準備。

高誌航仍在穩穩地發動飛機。可飛機發動機有意刁難他似的,就是發動不起來。

“快扳螺旋槳!”高誌航平靜地對機械師喊道。

“敵機投彈了!高司令快下……”有人大聲喊。

高誌航大怒:“這是打仗,再廢話槍斃你!”

他轉過臉、微笑著對機械師說:“不用慌,咱們再試一次吧!”說完,他抬起頭向天空望去。

天空下了一陣黑雨!

那黑雨越來變得越大,砸到地上,發出“轟、轟”的爆炸聲。

敵機投彈了。

高誌航一把將機械師推入機堡內。這時,整個機場隻剩他一人和那些怒視長空的飛機。

瞬間,他和飛機一起籠罩在火光、硝煙和爆炸聲中!

高誌航,這位中國空軍的第一位“空中戰鬥英雄”在與日寇空戰中,擊落敵機5架!被追授他為少將軍衙。

高誌航為中國空軍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戰績。但到1937年底,飛機損失過半,難以與日本空軍繼續匹敵。這主要是侵華日軍擁有各種作戰飛架800餘架,而我方隻有300架;日本有生產飛機的工業基礎,而中國尚無一個飛機製造廠,所需空軍裝備全部依賴進口。日軍的飛機損失後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而中國空軍損失一架少一架。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形勢下,中國空軍所乘的作戰飛機全部調離前線,轉到大後方。此時,日軍侵華空軍飛機多達1000餘架。

中國空軍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空”軍了。

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的艱苦時期,斯大林,這位中國人民的朋友,派來了蘇聯誌願航空隊,於1937年10月,在蘇聯中亞阿拉木圖和西伯利亞外貝加爾地區啟程,經新疆和蒙古悄悄進入蘭州。然後編組分赴中國各地前線機場,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

1937年12月1日,普羅科菲耶夫率領的殲擊機群到達南京的當天,便先後5次升空作戰。經連續3天激戰,共擊落敵機20架。機群一直戰鬥到12月9日,日軍逼近蕪湖,危及南京時才撤至南昌。

1937年12月4日,11架日機首次空襲蘭州,被駐蘭州的蘇聯誌願航空隊迎頭痛擊。

1937年12月21日,蘇聯元帥羅希洛夫根據斯大林的命令宣布:蘇聯政府再次向中國提供20個師的武器裝備,援助4個大隊的飛機共124架,並繼續派遣空軍誌願大隊來華與日作戰。

1938年2月23日清晨,中蘇混合機群從武漢機場起飛轟炸台灣的日軍鬆山機場。在這樣長的航線上實施轟炸出航,飛機的性能已達極限。為節約燃料,增大航程,機群在5500米的高度上向台北出航。那時,飛機上還沒有配備氧氣設備,飛行員們克服了高空缺氧困難。到達台灣海峽時,整個機群降低高度2000米,抵達台北時再爬升到4000米。為了迷惑敵人,機群先向台灣以北飛行,隨後作急轉彎降低高度。抵達鬆山機場上空時,3個9機編隊依次進入目標區上空,投彈280枚,大部分準確命中目標。日機場毫無準備,也沒有設置偽裝,既無殲擊機起飛攔截,又無高射炮火攔阻。混合機群完成任務後,降落在福州機場加油,安全返回武漢,無一傷亡。事後據日方透露,這次轟炸,擊毀日本空軍飛機40多架,機庫以及可用3年的油料儲備亦被摧毀,機場處於癱瘓狀態,一個多月,鬆山機場未起飛一架飛機。日本大本營惱羞成怒,將台灣省省長革職,軍事基地主任送上了軍事法庭。

1938年6月,蘇聯誌願航空隊全月出動14次,分別由漢口和南昌起飛61架次,轟炸安徽省長江江麵的敵艦艇11次,炸傷敵艦2艘,命中敵大型艦3艘,著火炮艦9艘,炸沉敵艦6艘;出動СБ—2轟炸機16架,轟炸敵占領之蕪湖、安慶機場。

1939年,在著名的“2·18”、“4.27”、“5·31”武漢大空戰中,中蘇飛行員擊落敵機48架,擊傷9架。蘇聯飛行員古邊科用空中撞擊方法撞掉一架敵機,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金質勳章。

8月12日,日軍出動120架飛機對武漢進行密集轟炸,蘇聯誌願航空隊尼古拉延科率40架殲擊機迎戰,擊落敵機16架。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蘇共有4個航空機群計180架飛機參戰,航空機群一直戰鬥到10月上旬,日軍距漢口隻有不足100公裏時,才將機群轉移到重慶、成都、溫江等地。

蘇聯誌願航空隊在中國的天空,用熱血寫下了一行行生命的狂草!

1939年8月14日,東方剛露魚肚白,庫裏申科又率領著他的大隊出航了。他像平時那樣,臉上掛著永遠的微笑,泰然自若。登機前伸出食指和中指,做了個“V”字。

下午14時,庫裏申科大隊在武漢上空同德製梅塞斯密特殲擊機展開了殊死的空戰。在這次空戰中,庫裏申科擊落了6架敵機。不幸的是他的座機也被敵擊中,好不容易突出重圍,飛到揚子江上空時,飛機已經失去了控製……

為保護飛機不受損失,他憑著高超的技術,將飛機降落在揚子江中,幫同機組的領航轟炸員和射擊通訊員脫去保險傘的保險帶,準備鳧水到岸上。但疲勞過渡的庫裏申科終沒能遊到岸上。湍急的揚子江水淹沒了這位蘇聯人民的優秀兒子,中國人民生死與共的朋友。1個多月後,庫裏申科保護完好的轟炸機被打撈了上來,庫裏申科身上還穿著“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律保護”的大坎肩,仿佛在訴說著那空戰中的日日夜夜,訴說著中蘇人民的源遠流長的友誼。

關於蘇聯誌願航空隊——這隻高加索的雄鷹寫在中國天空的故事太多了。

1938年2月,日軍“四大天王”之一的“空中霸王”南鄉茂章率領日本海軍第13航空隊36架轟炸機,在18架殲擊機掩護下襲擊南昌。中國空軍在第3大隊長羅英德率領下起飛迎戰,蘇聯誌願航空隊勃爾蓋維森斯基大隊緊隨其後。

空戰中,羅英德盯上一架日機,正準備大角度進攻時,突然發現蘇聯誌願軍航空隊領隊長機被一架敵機咬住尾巴,情況十分危急。羅英德立即俯衝過去,對準這架敵機一頓猛打,敵機淩空開花,被擊落的這架敵機的駕駛員正是日軍的“四大天王”之一的、驕狂的南鄉茂章。

戰鬥結束後,勃爾蓋維森斯基跳下飛機,幾個箭步衝到羅英德跟前,將其緊緊抱住,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勃爾蓋維森斯基激動地把斯大林授予他的刻名手表轉贈給羅英德。一時成為抗日前線的佳話。

1940年4月3日,中蘇混合機群轟炸山西運城敵軍營區及其機場,共炸毀敵軍營房70~80棟,敵機場被摧毀。返航途中,與日殲擊機群相遇,雙方又展開了激戰。激戰中,何健生的飛機負了傷,自己也背部中彈,情況十分險惡,幾架敵機趁勢圍了過來。這時,蘇聯機群在何健生周圍編成密集隊形,構成嚴密火網,且戰且退,衝出敵機火力圈,勝利返回了基地。

這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友誼,將永生永世銘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

據韓明陽先生提供的資料統計,從1937年至1941年初,應中國政府的請求,蘇聯向我國提供了4.5億美元的貸款;先後數批派遣軍事專家3665人,其中有空軍高級顧問日加列夫(1949~1957年任蘇聯空軍總司令)等;來華蘇聯誌願飛行員2000餘人;為中國提供了蘇聯當時最好的飛機1235架(依—15、依—16殲擊機777架,CE—2轟炸機328架,CF—3運程轟炸機30架、教練機100架),以及機場設施、加油車、電台、汽油、飛機零部件和航空發動機,還有82輛坦克,1300門大炮、1400挺機槍。

中蘇混合機群先後擊落和炸毀日機986架,炸毀敵艦14艘,炸傷7艘,還殺傷地麵大量有生力量。

在保衛中國領空的戰鬥中,蘇聯誌願航空人員有14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先後有100多名蘇聯誌願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蘭州,這座位於黃河南岸、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曆史文化名城是曆史忠實的見證者!

當時,幾乎所有援助中國的武器裝備,都是經過蘭州運往全國各抗日前線。因此,這裏被日本大本營一直視為眼中釘。為了改變戰局,日軍大本營發布《大陸命第241號》令,命侵華日軍陸、海航空兵開展“製空進攻戰”,以壓製和幹擾我之戰略中心,並為此具體製定了《陸、海軍中央協定》,規定“陸、海軍航空隊協同在全中國各地果敢地進行戰略、政略的航空作戰。”日軍轟炸的主要目標是我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和中國空軍要地蘭州。

1938年底,侵華日軍陸軍航空兵團開始對中國內陸的要地進行空襲。

重慶和蘭州,被日本空軍列為第一轟炸目標。

重慶素有霧都之稱。1938年12月26日,日軍2個機群轟炸重慶,當到達宜昌上空時,發現雲霧密布,隻得在雲層之上飛行。當日本空軍第60戰隊的機群好不容易抵達轟炸目標時,發現重慶一片白霧茫茫。飛機在空中轉了2個小時也無法投彈,隻好又帶著炸彈轉了回去。

第2批轟炸機到達重慶時,仍不能目視轟炸目標,隻好根據推測將炸彈稀裏糊塗地扔下去了事。

緊接著,日本空軍又對重慶實施了幾次轟炸,但均因天氣原因收效甚微。日軍大本營針對重慶天氣情況,對其作戰計劃作了調整:先集中兵力轟炸蘭州。等重慶霧季結束後,再實施轟炸。這樣,既可切斷中國空軍(包括地麵部隊)的補給線,又可達到政治上的目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空軍為適應戰場,迅速擴建了蘭州原先的拱星墩機場和臨洮機場,還新建了蘭州東的東古城,西麵的西古城,北麵的中川村等機場,從而構成了蘭州機場群。航空委員會為此設立了空軍蘭州軍區司令部,任命沈德燮為司令,對空軍部署作了相應調整。

1939年春,空軍第15中隊、17中隊等擔任蘭州防空任務。17中隊原是廣東空軍所屬。因反對內戰,集體駕機歸向中央空軍,這是中國空軍中文化素質量高的一支人馬,基本上人人都會英語。鑒於蘭州戰略位置的重要,蘇聯空軍誌願隊也派了一個驅逐機大隊負責蘭州空防,這個大隊由熱列布琴柯指揮。日軍負責轟炸蘭州的航空兵是木更津航空隊,是日本空軍的精銳。1937年12月4日和1938年11月15日,日本空軍先後2次轟炸蘭州,因我空軍給予了迎頭痛擊,轟炸未能奏效。侵華日本陸軍航空兵團司令江橋英次郎不甘於前兩次失敗,重整旗鼓,準備一舉摧毀我蘭州機場群,為此派出作戰半徑約800公裏的97式重轟炸機,和作戰半徑約750公裏的意大利造遠程轟炸機,兩種機型,在沒有驅逐機掩護的條件下(日本97式驅逐機作戰半徑隻有450公裏,沒有前進之機場,所以不能護航),實行大編隊出動。

江橋英次郎命令所屬3個戰隊共31架重轟炸機執行空襲蘭州的作戰計劃。當時,日軍判斷蘭州駐有中、蘇驅逐機60~70架左右。

1939年2月12日。蘭州天氣晴朗。午飯過後,出了一陣太陽,不一會又被積雲罩住,忽又從積雲中閃出,忽隱忽現的,像捉迷藏。

在西北的蘭州來說,這算得上是好天氣了。前段時間,天空一直陰沉沉的,冷風嗖嗖地卷過大地。雖說是臘月底了,除夕將臨,但擔負蘭州空防的中、蘇驅逐機飛行員們的心裏毫無歡慶春節的心情。隨著戰事的頻繁,日軍又進駐運城的消息,使每個人心裏都有幾分臨戰的緊張。日本空軍進駐運城,說明可隨時對蘭州實施空襲,加上我國舊曆年將至,日本紀元節(2月11日)剛過,日本人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前幾天,盡管天氣一直不好,但中、蘇空防驅逐機還是照常在蘭州上空巡邏,做到有備無患。

中午時分,拱星墩機場值班室響起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

“喂,拱星墩機場,注意,日軍29架重轟炸機已從運城起飛。”……

岑澤鎏隊長立即率領17中隊升空。

9架依—15在蘭州上空一麵盤旋,一麵爭取高度。

依—15在空中劃了一個又一個圓圈,仍不見日機的蹤影。他們再次轉到東麵,日機每次襲擊蘭州都是從東麵飛來。可東麵上空除了幾片微積雲外,什麽也沒有。大家認為“這次又不會來了吧?”因為他們多次接到情報,緊急升空後,總是折騰半天,連日機的影子也沒發現。

事實上,日軍原定於2月11日(紀元節)就要對蘭州發動1939年首次空襲,由於天氣不良而拖延了一天。

日軍為掩蓋其企圖,對蘭州空襲之前未作偵察。

上午10點30分,日本陸軍飛行第12、60和98戰隊的29架轟炸機準時由運城起飛,預計在13點對拱星墩機場(主目標)和蘭州市(預備目標)實施轟炸。

第12戰隊首先起飛。這個戰隊的9架意式重轟炸機飛抵靖遠城上空後,把54枚50公斤重的炸彈一古腦兒地扔了下去。原來第12戰隊的領航長機誤將距蘭州東北100公裏外的靖遠誤為蘭州。

日軍第60和98兩個戰隊於下午2點飛到蘭州上空。他們沒有對主要目標的拱星墩機場進行空襲,而是對預備目標的蘭州城進行轟炸。可能是他們擔心拱星墩機場的中蘇驅逐機,會迅速起飛攔截,因而選中先轟炸預備目標。這兩個戰隊沒有驅逐機護航,因此一到達蘭州上空後,就慌忙地泄下炸彈,好往回逃。

在空中巡邏的17中隊在空中發現市區升起大量的煙塵,這才發覺日機已經開始投彈了,抬頭一看,日機群飛行高度比我機群巡邏高度要高出許多。於是,17中隊在隊長岑澤鎏的指揮下努力向上爬升,占據有利高度,追趕日機。徐吉驤的座機性能最優,一路領先向日轟炸機群追去。

日轟炸機群爭先恐後投完彈後,拚命地往回跑,恨不得一加油就到達運城機場,哪還顧得上與我機群惡戰。

徐吉驤追了20多分鍾,好不容易趕到射程之內,準備俯衝射擊。突然,耳機響起“嗒嗒嗒!”一串清脆的機槍聲,那是從後上方射來的流彈,卻沒有發現飛機的影子。他一驚,這才發現前方的敵機隻有7架,它們起飛時明明是8架,怎麽少了一架?其實,這時地麵上的觀戰人員正一個個扯著嗓子喊他,注意身後的敵機,可地麵和空中隔著幾千米的高度,加上飛機引擎的轟鳴聲,根本就聽不見。到了平涼上空,他一看油快用完了,這才停止了單機追擊。

這次防空沒有完成任務,讓敵機偷襲成功,17中隊的飛行員們都感到臉上無光,這是17中隊執行防空任務後遇到的第一次空襲。第一次任務就完成得不好,怎麽向蘭州人民交代?他們就總結這次教訓,認為擔任空中任務的中、蘇機群沒有預先在外圍空域加以攔截,直到日機鑽進來投完彈後才發起攻擊,為時已晚。更主要的是他們有麻痹思想,總認為日軍沒有驅逐機護航的轟炸頗有點賭博的味道。

17中隊的飛行員們帶著遺憾鑽進被窩後,一個個難以入睡。他們晚飯後幾個人聚在一起,紛紛發誓:不擊落敵機決不再逛蘭州城!

2月21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17中隊的宿舍沒有一絲喜慶氣氛。他們一個個憋著一股勁,隻要撈著機會,非得和這小日本大幹一場,拚個你死我活不可。

第二天,大年初二,蘭州天氣格外晴朗,無雲,天空中隻有冷風穿過。這種少有的好天氣,日軍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當時我國防空監視網密布,而且信息靈通,反應也迅速。

果然,日軍故伎重演。中午,第12戰隊在沙島慶吾少佐的率領下,9架“菲亞特”重轟炸機從運城起飛,襲擊的目標是西古城機場。第60戰隊12架97重轟炸機由田中友道大佐率領;第98戰隊8架意式重轟炸機由服部武士大佐率領,於12時45分從運城機場起飛。29架重轟炸機實行大編隊往蘭州飛來。

日軍轟炸機一起飛,即被我防空監視網發現。

蘭州機場進入緊急作戰狀態。指揮部判斷,敵機約在15時40分進入蘭州上空。

那時,飛機速度比較慢,運城與蘭州航程較遠,我驅逐機有足夠的時間作好戰鬥準備。各機場獲悉敵轟炸機群撲來後,地勤人員迅速給飛機注滿油料,裝滿炮彈,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做完,隻待起飛殲敵。

中蘇空軍飛行員早已等候在各自的機旁,整裝待發。

蘇聯誌願空軍隊14架依—16戰鬥機,在熱列布琴柯隊長的率領下,率先升到空中。17中隊岑澤鎏隊長、馬國廉副隊長率15架依—15、依—16隨後衝向跑道。中蘇29架戰鷹在蘭州上空築成一道鋼鐵般的長城。地麵,我高射炮群怒目而視。

馬國廉首先與敵9架轟炸機接火,他們搶占有利高度後,率先向敵機發起攻擊。岑澤鎏隊長瞄準了敵領隊長機上田虎雄的座機,以俯衝的角度猛撲過去。敵領隊長機一看形勢不妙,慌忙躲閃。頓時,敵機群隊形大亂,我17中隊的空中勇士們各個擊破。岑澤鎏將領隊長機打了個淩空開花;馬國廉的瞄準具套住了三井卓的座機,一頓猛射後,敵機拖著一條長長的黑尾巴向馬家山栽了下去;分隊長劉敬光將一架敵機打散了架;陳桂民與僚機盯上了上田虎雄的僚機鬆尾元重,兩機齊發,將鬆尾元重的座機擊了個粉碎!

蘇聯空軍誌願隊也是威風八麵,完全一副“空中老大哥”姿態,根本就沒把小日本放在眼裏,一頓窮追猛打,將敵機擊落5架!

日軍轟炸機群一看形勢不妙,一個個倉惶逃竄。

這次空戰,中蘇空軍密切配合,共擊落敵機9架!日軍終於領教了蘭州空防的厲害。

日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尚不認輸。逃回的飛行員們一個個爭功奪利,謊報軍情。日第一飛行團根據它的“英雄”們上報的“戰績”進行統計後宣布:擊落中蘇驅逐機36架!

正是這種荒唐,又導致了日軍自食其果。

日第一飛行團根據這一報告,認為我蘭州空防力量已經瓦解,想趁熱打鐵,給蘭州來個徹底的毀滅性打擊。他們將矛頭直指我蘭州市中心的第8戰區司令部。

2月23日,第一飛行團長寺倉命令第60、第12兩個戰隊20架重轟炸機群飛抵蘭州,實施報複。

狡猾的寺倉為迷惑中國空軍,特派遣已遭嚴重損失的第98戰隊提前一個半小時起飛,佯攻位於蘭州以東260公裏的平涼,然後南飛轟炸陝西寶雞。第12、60兩個戰隊起飛前2小時,先派偵察機飛到蘭州偵察,發現有6架我機在空中巡邏。

第12戰隊全部懸掛100公斤的炸彈;第60戰隊的12架97式全部懸掛250公斤的炸彈,於14時50分以5000米高空進入蘭州上空。

我蘭州空軍司令部上午11時30分就接到敵機來襲情報,空軍驅逐教導總隊總隊長劉炯光趕到機場,命令15隊隊長升空,由3架依—15負責西古城的空域巡邏。當他們升空後,第17中隊和蘇聯空軍誌願隊的機群已在空中擺開了格鬥的架式。這時,敵機繞道從西北方向進入蘭州上空,對我市區進行轟炸。餘平想帶領3架戰鷹撲了過去。

3天前的那場空戰,駐西古城的15中隊連日軍飛機的影子都沒看見,今天是仇人相見。餘平想帶領的3架飛機正好又在敵機群的右上方,真是天賜良機。他們各咬住一架敵機,撲了過去……

李德標一扣扳機,一架敵機冒起濃煙栽了下去。

這時,17中隊和蘇聯誌願隊也衝入敵機群,31架戰鷹如蛟龍入海,直打得敵機各顧逃命。

敵機有的被打得空中開花,有的落地墜毀……

這次空戰,又擊落敵機9架!

1939年2月20日、23日的蘭州大空戰,我中蘇空軍共擊落敵機18架,擊傷14架(其中3架毀落),擊斃上田虎雄、井關正夫、三井卓等63人,傷7人。所有進犯蘭州的敵機均中彈,無一幸免。我方人機無一損失。

這就是著名的蘭州大空戰!

這就是著名的18:0!

《中國航空掌故》中稱:“蘭州這兩天的空戰,在我國空軍8年抗戰曆次空戰中,創立了殲敵最多的輝煌戰果。”

日軍大本營不得不承認:“經過這次戰鬥(空戰),航空兵團痛感因無戰鬥機掩護而造成的重轟炸機單獨攻擊的困難性”。

但是,極盛行“武士道”的日本空軍豈甘心失敗?

10個月後,日本空軍卷土重來,在1939年12月26日、27日、28日連續3天襲擊蘭州,又被我擊落10架!

這即是第2次蘭州空戰大捷!

由於日本轟炸機部隊在蘭州的連連失敗,損失慘重。江橋英次郎垂頭喪氣地向日本空軍宣布:“日本大本營決定:‘停止對蘭州得不償失的轟炸’。”

蘭州空戰是中蘇兩國人民友誼的輝煌篇章!

5.血戰昆侖關,中國空軍100多架飛機助陣。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被日本空軍稱為“亡命徒”。

如果說蘭州空戰大捷吸引了當時所有的目光,那麽,柳州則是這些目光的拐彎處。蘭州空戰大捷後僅僅2天,中國空軍再一次成為亞洲戰場上空的焦點……

蘭州空戰正酣之時,中國空軍各戰區的作戰飛機如群群候鳥飛向柳州。

柳州出產柚子,柳州的柚子要數沙田柚子最甜,而沙田緊靠著柳州空軍基地。

1939年12月的柳州,柚子樹早已枝禿葉落,冬天顯然不是收柚子的季節,但柳州機場卻洋溢著一片繁忙的景象。100多架殲擊機、轟炸機整整齊齊排列在機場上,在冬天的太陽下閃閃發光,格外耀眼。

中國空軍第3大隊、第4大隊、蘇聯空軍誌願航空隊……他們奉命從天南地北飛到這裏,好像這裏將舉行盛大的國際航空節。

這裏幾乎集中了當時中國空軍的全部力量!

他們當中許多人是老同學、老朋友,有的則是戰場上的生死患難之交!最激動的場麵恐怕要數蘇聯空軍誌願隊飛行員們到來後,中國空軍中的絕大多數飛行員他們都相識,有的還並肩戰鬥過,他們一下飛機就張開雙臂與中國空軍朋友緊緊擁抱、親吻,百感交集。

中國空軍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裏,突然雲集柳州。很顯然中國軍隊將有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當時敵我反複爭奪的地點是昆侖關。

中國軍隊將矛頭直指昆侖關。

昆侖關位於邑賓公路的要衝,自唐宋以來就是溝通桂南、桂北的交通要道。這裏地勢險要,群峰疊嶂,綿直相偎,其間遍布懸崖峽穀僅有一條崎嶇曲折的山道貫通南北,自古素有“昆侖古道,險峻雄頭”之稱。日軍為謀求速戰速決、切斷我西南國際交通命脈,集中了大量兵力從廣東欽州登陸,越過群山攻取南寧,然後突然回師掃**,攻占了昆侖關。日軍奪取了昆侖關就意味著封鎖了整個大西南,並可以進一步向廣西、四川**……因此,奪取昆侖關的戰略意義非同小可。

為奪取昆侖關,蔣介石、白崇禧、李濟深專門參加了奪取昆侖關的緊急軍事會議。蔣介石不斷派人到前線指揮部督戰,而且還點了愛將杜聿明率第5軍擔任主攻任務。

為配合地麵部隊的進攻,蔣介石令空軍集結所有力量,予以鼎力協助。

中國空軍幾乎就差一個司令部沒搬到柳州。

昆侖關勢在必得!

1939年12月25日,昆侖關戰鬥打響了。杜聿明的第5軍像猛虎一樣撲向昆侖關。天空,空軍100多架飛機輪番升空,保持強大的空中優勢!

殲擊機在高空發出尖厲的呼嘯,繞著昆侖關盤旋、警戒。

爆炸聲地動山搖;

大火燒紅了半邊天際;

鮮血浸透了昆侖關的一草一木。

日軍在強大的攻勢麵前,殊死抵抗。中國軍隊步步為營……

日軍從沒遇到過如此強大的空中打擊,甚至都不敢相信中國空軍有如此強大的機群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至少,他們的鐵蹄從踏上中國的土地之後沒有過。盡管他們在武器裝備上遠比中國地麵部隊的裝備優良,但在中國空軍的勇猛攻擊下,亂作一團。當中國空軍機群完成首次協同任務,勝利返航後,一架日機飛到昆侖關上空。日軍地麵部隊剛剛鬆弛的神經又一下繃緊了,竟連自己飛機上的“太陽旗”都看不清,輕、重武器一齊向自己的飛機射擊,日機嚇得一拉機頭回到空中。飛行員苦苦在空中搖翅示意,將“太陽旗”一遍又一遍亮給地麵部隊看,可地麵的日軍就是不予理睬,等到他們醒悟過來時,已經晚矣!日機飛行員丟下句:你們打去吧!飛機屁股一翹,氣走了。

昆侖關激戰兩晝夜!

12月27日,蘇聯誌願援華航空隊的轟炸機群從湖南衡陽機場起飛,中國空軍第3大隊陳瑞鈿副大隊長率領4架僚機,掩護蘇聯空軍誌願援華轟炸大隊轟炸昆侖關地帶二塘日軍陣地,以確保我後方交通線暢通無阻。轟炸機群剛到達目標上空,就遭到日本空軍2批戰鬥機的截擊。陳瑞鈿率4機與日軍戰鬥機展開了頑強的空戰,我驅逐機與日機4:11,在數量上處於明顯劣勢。

為掩護轟炸機群,中國空軍頗像用胸膛堵機槍口!

我4機組成一麵銅牆鐵壁,擋在轟炸機群與餓狼似的日驅逐機群之間。

交戰不到5分鍾,日機3312號和4423號被擊落,另1架受傷墜毀於敵陣地上。

但好虎難敵餓狼群!

我飛行員韋一青為不讓敵機鑽過去,威脅我轟炸機群,左難右擋,最後血灑昆侖關;陳業民人機受傷,隻好退出戰鬥;帶隊副隊長陳瑞鈿座機油箱中彈起火爆炸,他帶著火焰跳傘落到了地麵……我轟炸機群順利完成轟炸任務。

這場空戰,長達一個多小時之久!這在空戰中尚不多見。

12月30日,昆侖關激戰已接近勝利的尾聲。

6天6夜的昆侖關鏖戰,是抗日戰爭中用血和生命書寫的壯麗篇章!

昆侖關群山和天空寫滿血的故事。

昆侖關在飽餐一頓鮮血之後,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第一、第二路空軍司令和蘇聯空軍總顧問阿尼西莫夫將軍親自趕到柳州機場祝捷……

這天,日本空軍大舉進攻柳州。中蘇空軍與日本空軍又展開了一場慘烈的空中大搏殺!

天空飄著血雨!

……

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就是一例!

他是繼蘇聯空軍援華航空隊後的又一支國際空軍誌願援華隊。

據北京航空聯誼會現任會長邢海帆先生介紹和韓明陽先生載文所述——

陳納德將軍1890年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加過美國陸軍空翼部隊。1937年受聘為中國航空委員會顧問,上校軍銜,是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的顧問和總教官。

邢海帆(原名邢文卓)先生在半個世紀前曾在陳納德將軍指揮的美國第14航空隊中當過飛行員。他參加過對日空戰,又經曆過抗美援朝與美軍空戰,擊落、擊傷美機各1架……《航空知識》1994年第1期載文刊登了他半個世紀的空中傳奇生涯……半個世紀過去了,邢海帆先生對陳納德將軍的記憶竟是如此深刻——

他(陳納德)身體壯實,深褐色而粗獷的麵孔,很有點像美國西部電影中久經日曬的牧羊人,更像印第安人的酋長。航博(航空博物館)有他的照片。他是一名空軍專家。

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陳納德作為中國代表蔣介石的顧問列席了會議。他那威猛的麵容曾令英國首相丘吉爾吃驚。

1941年11月,他赴華盛頓到當時美國的戰爭部、海軍部和國務院。推薦他的“空軍外籍兵團”計劃。當時美國對中國的孤立主義派勢力很大,他的計劃遭到拒絕。於是,他直接將自己的計劃送到白宮,後經多方奔走呼籲和朋友的協助,他的計劃獲得了羅斯福總統的批準。美國政府同意空軍飛行員可以誌願退伍,投效中國抗日戰爭。陳納德以高薪招募退役與後備役的美國飛行員109名,地勤人員150名,接收美國政府按租借法案由英國政府轉讓的100架美製寇蒂斯P—40A、B型殲擊機。1941年8月1日,在緬甸東圩、膠勃東組建中國空軍美國誌願航空大隊。大隊下設3個中隊,連同中國空軍官兵共270餘人,陳納德任誌願航空大隊指揮官。

P—40飛機的機頭繪上了虎鯊的紅色血盆大口,配上兩排雪白的利齒,一對凶狠的魚眼,使P—40型機增添了一種猛悍的凶氣,加上“帶翼小老虎”的隊徽,因而人稱“飛虎隊”。

正是這個作戰方法不正規的“飛虎隊”,讓日本空軍吃了不少的苦頭,日本空軍稱之為“美國亡命徒”。

1941年8月,陳納德指揮誌願航空隊在緬甸進行了短短的60小時戰術訓練,就投入了與日機空戰。

1940年秋,他還在空軍軍官學校學習的時候。一天,10餘架日本“零”式殲擊機從越南河內日占機場起飛,襲擊昆明。航校隻有3架供訓練用的蘇製伊—15殲擊機,這是老式的30年代初期的雙翼飛機,固定起落架,裝4挺小口徑機槍,速度慢,但轉彎性能非常好,操縱很靈活。航校飛行教官譚漢男帶領2個畢業1年的飛行員組成3機編隊起飛應戰。敵在我約4000米的高空遭遇。敵機有高度優勢,俯衝下來,當即擊落了我1架僚機,另1架僚機俯衝脫離。這時,4架零式飛機輪番攻擊譚教官的座機,雙方從4000米一直盤旋打鬥到超低空。譚漢男以熟練沉著的大坡度盤旋、半滾下滑、上升反轉,避開了一次又一次日機的射擊,還曾對一架上升轉彎的日機開槍還擊。但最後一次在貼近地麵的高度作上升轉變時,被1架日機從左後方擊中發動機,發動機發出沙沙的聲音,螺旋槳轉速頓減。譚漢男當機立斷,作了一個大坡度側滑下降,飛機摔落在田邊,人尚未受傷。經驗豐富的譚漢男,立即解開保險傘從座艙中爬出來,憑借田埂俯臥作保護,避開了日機的掃射。2架日機向伊—15殘骸各掃射一次才離去。

當時,空軍軍官學校的顧問、美籍總教練陳納德目睹了這場空戰,第2天就召集全體飛行人員講話,指出:這是日方的一種新式殲擊機,無論在速度、上升能力、火力配備上都遠遠超過我們當時已所剩無幾的蘇製伊—15或伊—16型(也是蘇聯製造的低單翼殲擊機)飛機。因此,在遇到這種飛機空戰時,我們不能仍用3機編成的隊形空戰,單機格鬥也要吃虧,隻能做圓圈轉彎飛行,前後交錯,互相掩護,充分利用本機轉變靈活的長處,伺機采取急轉彎迎頭攻擊來反擊……

日本的“零”式殲擊機無疑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傑出的機型之一。其陸軍編號是三菱A6M型,充分吸取了30年代殲擊機設計的新思想:如全金屬、低單翼,可收起落架、密閉座艙等。也吸取了日本的96式和97式殲擊機同蘇製伊—15和伊—16多次交手的經驗,並加以改進設計。它的平飛速度達500公裏/小時,升限達10000米,續航距離增至2000公裏;火力增強為2門20毫米的機關炮和2挺7毫米機槍。總之,它爬升快,盤旋靈活,火力強,而且飛行員訓練的水平也比較高,但戰術呆板。

P—40式殲擊機在1943年以前是美軍空戰主力機種。這種飛機結實可靠、耐打擊,常常是滿身彈孔卻仍像一匹忠實的戰馬一樣,將騎手安全地送回家。因為它的結構對飛行員的保護比較好:風檔中部是很厚的防彈玻璃,座椅背是厚鋼板,能承受大口徑子彈近距離射擊;油箱是自封閉式,擊中也不會起火;裝在機翼上的6挺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有效射程遠,組成的交叉火網有很大的破壞力;而且工作可靠,極少故障。邢海帆曾駕駛P—40於1943年襲擊武漢日軍占領機場時,2次飛機受傷仍安全返回基地——

當時武漢上空能見度不好,為給敵人以突然襲擊,邢海帆率分隊故意從武漢較遠的東北邊向前飛,然後突然轉頭西飛,直指武漢目標上空。

20多架日軍飛機停在目標區內,機身上還蒙著蓋機布。

是日本夜航轟炸機!邢海帆高興得大叫起來,迅即下達了“進入戰鬥!”的口令,這時,邢海帆已進入了射擊距離。他駕駛的飛機裝有6挺大口徑機槍和6捆保險傘炸彈。

他將瞄準具套住最近的一架敵機,一扣扳機,6挺機槍噴出交叉火網,頓時,敵機中彈起火。他將機頭一抬,又對準了另一架敵機,射擊了一串串槍彈。同時,他一按電鈕,6捆保險傘炸彈準確地向目標砸去……

日軍機場有嚴密的防空火網,邢海帆駕駛著戰鷹在火網中穿行,隻顧了多打飛機,忘了個人安危。當他脫離時,飛機中彈數處,可受傷的戰鷹還是安全地將他送回了基地。

在第2天的襲擊南湖機場中,他又駕駛戰鷹,擊毀了2架隱蔽在地堡裏的敵機。他的座機中彈14處,憑著過硬的飛行技術,他再一次駕駛著戰鷹返回了基地!

這就是可靠的P—40!

P40機與“零”式機相比,“零”式的上升性能和操縱靈活性要比P40好一些,轉彎半徑要小得多,極適於單機格鬥。P40機體雖堅固,俯衝速度大於“零”式,但總體性能不如“零”式,如用單機格鬥戰術,必然會吃虧。

陳納德將軍對日本空軍的戰術、技術有長期的觀察研究,也對比分析了P—40與“零”式的各自優缺點,製定了“4機編隊”和“一擊脫離”(或叫做“打了就跑”)的戰術。強調作戰時要保持雙機下滑攻擊,雙機高空掩護,打了就跑。即2機尋找日機弱點,加以攻擊;2機以高空掩護,隨時準備俯衝,以救戰友。當時受傳統單機空戰訓練的飛行員,很不習慣這種編隊空戰戰術,更不適應俯衝攻擊。英國皇家空軍的有關條令就曾規定:空戰中俯衝脫離的飛行員要受軍法審判。而陳納德的“飛虎隊”,通過實戰充分證明“4機編隊”和“打了就跑”的戰法是有效的,是在殲擊機空戰的戰術思想由單機空戰向編隊作戰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這個戰術後來被美國空軍承認,列為正規的空戰戰術原則,並逐步被各國空軍效仿、應用。

1941年12月初,“飛虎隊”戰前訓練結束,編為3個中隊,第1、2中隊各編有飛機40架左右,飛行員40多名,進駐昆明機場;3中隊編有飛機21架,飛行員24人,南下仰光,協助當時的英國空軍進行防空作戰。

擔負仰光防空的“飛虎隊”和當地英國空軍部隊一起,進行了多次艱苦的戰鬥。1941年12月23日晨,日軍第一批18架、第二批30架轟炸機,在20架“零”式殲擊機的掩護下,空襲仰光。美機P40殲擊機12架,英機“水牛”式16架起飛截擊。首次交戰,共擊落日轟炸機6架、殲擊機4架。美機損失4架,英機損失5架。仰光市區被炸,2000餘人死亡。

1941年12月25日,80架日轟炸機在20架“零”式殲擊機的掩護下,再次空襲仰光,美機P40式13架,英機“水牛”式15架起飛迎擊。“飛虎隊”共擊落日本轟炸機13架、殲擊機16架,自己僅損失2架,創造出了15:1的優異戰績。仰光再次被炸,死亡5000餘人。

1942年1月,日軍改為夜間轟炸,當時美、英空軍還沒有夜戰飛機。“飛虎隊”第2中隊替換第3中隊,開始采用小編隊出擊戰術,數次襲擊泰國境內的日軍機場。

1942年1月22日和24日,“飛虎隊”出動P40殲擊機9架,掩護中國空軍第1大隊、第2大隊蘇製СБ—3轟炸機18架,轟炸日軍占領的越南河內嘉林機場,炸毀數十架日軍轟炸機。

自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飛虎隊”的人員和裝備一直得不到補充,始終以寡敵眾,以較差裝備抗擊優勢裝備之敵。但他們運用了靈活的戰術,在半年多的時間內,擊落日機286架,擊傷日機226架,自己損失飛機50架,陣亡飛行員9名,事故犧牲飛行員9名,失蹤4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盟軍處於全麵敗退的局勢下,“飛虎隊”艱苦奮戰,粉碎了日本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貢獻,保證了滇緬公路的暢通,解除了日機對我雲南地區之空襲威脅。

1942年7月7日,“飛虎隊”並入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編為第23戰中大隊(亦稱“中國戰區空軍特遣隊”)。

1943年3月2日,特遣隊改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中國空軍在美國訓練的第一批畢業生,正是在1942年學成回國,1943年初畢業的邢海帆等60多人,被編入中美混合團。

第14航空隊司令部設在昆明,陳納德為司令,被授予少將軍銜。

中國飛行員有12名在第23戰鬥大隊,與美國飛行員並肩作戰……

到1944年夏為止,“飛虎隊”共擊落、擊傷日機2000多架,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陳納德將軍沒有能親自率隊征戰至“太陽旗”落地的時刻。

但是,日本已是日落西山、夕陽西下了。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這段藍天上的情誼!

但是,中國人民堅決反對一切外來侵略者,以及幹涉別國的內政的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