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屁救命記

人都喜歡聽人說好聽的,據說這是人的弱點,與生俱來的。越是位高權重的人,就越好這口。這不是說,居於上位的人,人類的弱點就體現得比較充分。上麵的老爺,這種毛病,往往是下麵的人給慣出來的。有這種毛病,史家的說法,對於國計民生大有幹害,每每號召近君子遠小人,可是收效甚微。不過,喜歡聽好聽的這種人的弱點,也不是全無好處,下麵的人如果犯了事,有時倒是可以利用這點給自己覓一條生路。

乾隆年間的尹會一、尹嘉銓父子,是清史上的名宦。父子都是著名的理學家,官做得都不小,老子做到吏部侍郎,兒子也混了個大理寺卿,都是高幹。不過,兩人有名倒不見得是因為官大,二三品的官兒,清朝多著呢。老子的名氣來自為官能幹,做地方官勸耕辦賑很有成績,最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受到皇帝表彰的孝子。而他兒子尹嘉銓的名聲,卻源於一起大獄——已經退休致仕的他,偏要上奏請求皇帝把他老子和清朝的名臣湯斌、範文程、李光地等一並從祀孔子,並請求給他老子一個諡號,借此為他的老子揚揚名。自己呢,也順便博一個孝子做做。沒想到,卻惹得皇帝大怒,把他打進了大牢。

魯迅先生曾經注意到這起特別的文字獄,分析了尹嘉銓得罪皇帝的原因,是因為乾隆這種“英主”,是絕對不允許朝內有所謂名臣的。太平盛世,沒有名臣,也沒有奸臣,隻能有不好不壞的奴才,才能烘托出一個高聳入雲的英主。可惜,臣子們不一定都能領會皇帝的意思。尹嘉銓自我感覺他們父子都是名儒,然後想通過皇帝變成陪孔夫子吃冷豬肉的“名臣”。對於乾隆來說,自然屬於“大肆狂吠”,不得不加以懲罰。魯迅先生還注意到,奉命查辦此案的大臣,體察皇帝的旨意,刻意在揭露尹嘉銓假道學上麵下工夫,百般在他的男女之事方麵出他的洋相。名儒休矣,名臣也就見鬼了。案件查辦的結果,擬將尹嘉銓按幹犯大逆罪,也就是謀反罪,淩遲處死,家屬連坐,但到了皇帝那裏,格外開恩,變成絞刑,不牽連家人。

不過,這樁文字獄,還有一種說法是,尹嘉銓其實沒死,最終被乾隆赦免回家吃老米去了。事出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據說當年辦此案的刑部郎中,奉旨記有《紀事》一篇,有人親見。說的是當年定讞之後,尹嘉銓判了死刑,乾隆意猶未盡,遂命尹嘉銓的好友,備酒席一具,到獄中為尹送行,看尹嘉銓說什麽,然後回奏。哪知道,在飲食間,尹嘉銓顏色不變,鎮定如常,隻一個勁兒地自責自己混賬,辜負了皇帝的聖恩。這個情況反饋到乾隆那裏之後,興致好的乾隆見了尹嘉銓。

一見之下,乾隆先是聲色俱厲地數落尹嘉銓的罪行,破口大罵,罵夠了,然後宣布赦免其罪,放他歸田。在尹嘉銓千恩萬謝之後,乾隆問他還有什麽話說?尹嘉銓回答道,說他已經年過七十了,餘下的歲月,唯有天天焚香禱祝皇上萬壽,爭取活到一百歲,不敢一天間斷,多一天就多禱祝一日。這樣的超級馬屁,惹得乾隆大笑——太受用了。尹嘉銓最終以這樣一個超級馬屁,放過之後,回家養老了。

清朝皇帝提倡理學,為的就是讓臣子安分守己,老實效忠。康乾年間的理學家,個個都是規規矩矩裝孫子的寶貝。說他們虛偽是可以的,像湯斌那樣,位極人臣,總是穿補丁褲子在人前晃來晃去,但說他們會有什麽悖逆犯上的言論,打死他們都不敢,做夢都不敢。查案的人把尹嘉銓的所有著述查了個底朝天(當然,順便把家產也抄光了),能找到的所謂罪證,也就是他的有關“名臣”言論,連個“帝王師”的話,都是他引用的。就是請求皇帝答應讓他老子陪孔夫子吃冷豬肉,固然有沽名之嫌,但也是一片孝心,又能犯到哪兒呢?根據這點事,就把個三品大員淩遲處死,株連三族,即使批判從嚴,也忒過了些。“文革”的一打三反整人,捕風捉影羅織罪名,也到不了這個地步。看來,在我們這個國家,搞運動,有傳統。當年乾隆大興文字獄,風氣所被,很有點像政治運動,趕上運動,必然倒黴,具體辦事的人,都是株連唯恐不廣,整人唯恐不死的主兒。不這樣,就不能讓主子開心解氣。

可是,發動運動的乾隆,有時候卻還有正常的思維。他知道比起其他的文字獄來,即使按當時最嚴苛的政治標準,尹嘉銓這個人也還是有點冤枉的,無論如何,罪不至死。一個退休的老頭,也礙不到哪個。因為這點事兒就殺了一個七十多歲的退休高官,或多或少,有點傷德,至少理不直,氣不壯,沒法服人。那年月,皇帝還信佛,對於因果報應也知道一點,滿人還有薩滿教的底子,鬼神什麽的也有位置。所以,如果李嶽瑞的記載是真的,那麽,皇帝是想給尹嘉銓一個機會,如果他表現好,就留他一條命,如果表現不好呢,皇帝心裏也就平衡了。顯然,尹嘉銓經受住了考驗,一丁點怨言都沒有,反而滿口歌頌皇上的聖德。這樣的表現,最令專製君主開心,無緣無故整了你,甚至置你於死地,但你卻無怨無悔,一副受虐狂的感覺。皇帝一開心,尹嘉銓的老命也就保住了。

在清朝眾多的文字獄中,這一出是最奇特的了,沒有關礙文字,隻有一對施虐和受虐狂,上演了一出鬧劇,施虐的讓人們見識了,這個虐能達到什麽地步。而受虐的,也讓人們知道了,原來人是可以自虐到這個程度的。尹嘉銓的馬屁,自虐的馬屁,給大清的臣子們樹立了一個典範,一個忠臣的典範。如果不是前麵皇帝發話批判了,沒法子收回,這個典範原是應該被表彰的,立牌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