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之享與特權之禍

特權是個好東西。之所以好,是因為不僅身在其中的人能有好些享受,而且它本身有很多功能,讓皇權下的製度,能夠維係下去。凡是有皇帝的製度,必須有等級,等級的分別,不僅僅靠衣服,靠住的房子,靠乘用的車馬,還要靠特權。各級官員,享用的特權不同,越往上,越舒服。在上者才有優越感,在下者也才有往上爬的勁頭。大家都對特權感到享受,才能有上進的心,皇帝的江山才能穩固。正因為如此,家天下的皇帝才不把特權隻授予自己人,除了自家的皇親國戚,還給官員。

特權往往跟物質享受有關,但在實際生活中,特權帶來的物質享受,遠沒有由此帶來的精神優越感更重要。比如賞穿黃馬褂,夜裏進宮打燈籠,紫禁城騎馬。穿不穿那個馬甲,打不打那個燈籠,騎不騎那個馬,享受是次要的,關鍵是那個牛×勁兒。我有,別人沒有,感覺就是不一樣。當然,反過來,這樣的特權最後也會落到某些看不見的實際好處上。衝著皇帝寵信的麵子,以後在官場行走,得到的利益自是大大的。到底這些人是衝著實際的好處在意特權,還是希圖精神上的榮耀渴望特權,還真不好說。反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沒了實際的好處,也還是一樣有人追求某種“特權”。辛亥革命,清朝皇帝退位之後,小皇帝賞的諡號,來求者還是絡繹不絕。能求來,總比求不來的,感覺光鮮一點。

特權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總是要擴張。有了特權一,就會有特權二,特權三,沒完沒了。不僅製度規定的特權者有特權,周圍的人,也跟著沾光。有的時候,沾光之輩發出的光,比原主兒亮度更大。皇帝周圍的太監弄權,是人們都熟悉的事,有時弄得皇帝倒像太監,太監成了皇帝。史家每論及此,都要再三歎息的,但是沒轍,太監弄權,就是絕不了根。其實不隻皇帝,各級官員,身邊的門子、長隨,都是會弄權的主兒。以至於明清兩代,門子和長隨成了一種很掙錢的職業,資格得花錢去買,有地方官上任,就跟了去,一文工錢不要,自己就賺得肥肥的。其實不僅官員身邊的人,就是給官員抬轎子的轎夫,在官員轄境之內,也是吃香喝辣,沒有哪個攤販不買他們的賬,每月定期給錢,不然的話,抬轎子走到那裏,故意一腳把攤子踢了,就說你擋道,當然,誰碰上這個,生意就別做了。

中國的老百姓,耐性奇佳。正常製度內的特權,他們都能忍,如果真的有官員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他們還真就不舒服。但是,特權的擴張,卻是一件忍不了的事。雖然特權總免不了有額外,如果僅僅有一點額外,大家也就罷了。問題是,擴張是沒有止境的,額外之外,還有額外,誰也不知,終將伊於胡底。至於官員的家人、下人分享特權,更是令人受不了的事。這些人本不該享受,卻偏偏享受了,家人也就算了,人家血統高貴,原本跟我們小百姓一樣的下人,也狐假虎威,濫用特權,是可忍孰不可忍。曆史上,民眾打官鬧事,十有八九,是因為官員的下人依權仗勢,欺負老百姓,尤其是欺負到了理論上地位比他們高得多的秀才頭上。

其實,如果從皇帝到各級官員,如果能把特權限製在製度規定之內,基本上不會引發災禍。雖然說,曆朝曆代,皇帝和皇朝的理論家們,總是諄諄教導各級官員以及王公貴族,一定要節製,一定要低調,一定要約束家人和下人,但是卻大體沒有什麽用處。特權,就是一個怪物,一旦問世,肯定要自我擴張,擋都擋不住。有特權,肯定要有人會濫用,不濫用,特權就不成其為特權。總歸要惹得天怒人怨,百姓從不舒服到無法忍受,群起造反而後止。當然,老百姓的不舒服,不能忍,跟特權的享用一樣,也主要是感覺上的,感覺不平,感覺足夠強烈,就會有麻煩。

從特權之享,走到特權之禍,幾乎是一條必然的路,有了初一,肯定會有十五,是禍躲都躲不過。要想躲過,唯一的選擇,就是廢除特權,把它連根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