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木府——雲南三大土司府之首

大約在嘉靖二十三年,一個名叫木公的詩人,在麗江城中的製高點獅子山上,目睹腳下大片大片匍匐著炊煙的蒼蒼青瓦,以及家家門前流過的清清雪水,他或許想起了北宋柳永的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抑或辛棄疾的名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覺得詩興大發,援筆伸紙,寫下一首《述懷》詩:

麗江西邇西戎地,四郡齊民一姓和。

權鎮鐵橋垂法遠,兵威銅柱賜恩多。

胸中恒運平蠻策,閫外長開捍虜戈。

憂國不忘駑馬誌,赤心千古壯山河。

這位木公並非一般的詩人,而是明嘉靖年間納西土司。研究明代的土司製度與麗江古城的發展史,都繞不開木氏家族。據《納西族史》記載:“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曾經元、明、清三朝,傳世二十二代,共四百七十年。而明代木氏土司,是其極盛時期,與蒙化、元江並稱為雲南三大土府。”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處理和協調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曆朝當政者優先考慮的重大問題。由於曆史形成的原因,加之生活習性所致,少數民族一般都住在遠離中原的邊鄙之地。或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或氣候惡劣,駑愚未化;中央政權極難控製。漢之於匈奴,唐之於鮮卑、回紇,宋之於契丹、女真,皆是因為沒有處理好民族矛盾而釀成經年不息的戰亂。自秦及清曆經的朝代,唯有宋朝國土麵積最小。其時中國的版圖上有遼、西夏與趙宋王朝並存。含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都在遼國的控製中,大金滅遼,北宋南遷。金與宋基本以淮河為界。南宋的疆域更為局促。元朝滅金滅宋,國土的疆域再次擴大。朱明王朝成立後,少數民族問題沒有唐宋那麽突出,但也不是河清海晏,疆域安定。東北與西南兩處,民族之間的衝突時起時伏。朱元璋處理民族問題,可謂恩威並重。凡擁護中央朝廷的,一律加封;凡是叛亂的,則重兵剿滅。

明朝的官職,分土、流兩種。所謂流官,一般在漢民地區所設置的省、府、州、縣,任職者按年限升黜有律。而土官則盡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鄙之地。擔任土官亦即土司者,則是當地民族的頭人或酋長。流官不能久任,到了年限就得遷轉。而土官則可以世襲,官職代代相傳。這一任職方式,到清代雍正皇帝進行“改土歸流”的改革後才宣告結束。

明朝在西南,即今天的雲貴川,任命了三百餘個土官,麗江納西族的木氏家族,可謂是最為榮耀的一個了。

2.元朝兩位開國皇帝的賞賜

木氏家族與明王朝的關係,至少可以追溯到洪武十五年(1382)。

卻說朱元璋取得政權以後,曾多次招降雲南境內的梁王和大理南詔國的段氏,都遭其拒絕。此情之下,朱元璋隻好先禮後兵了。他於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三位大將率三十萬大軍到雲南討伐。第二年,當明朝大軍攻破大理後,時任麗江土知府的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出境迎接大軍,率眾歸順。這是雲南第一個歸順朝廷的土官,因此朱元璋相當重視。他給阿甲阿得賜姓為木,並頒詔旨:

朕荷上天眷顧,海嶽效靈,祖宗積德。自即位以來,十有五載,寰宇全歸於版圖。西南諸夷,為雲南梁王所惑,恃其險遠,弗遵聲教。特遣征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副將軍永川侯藍玉、平西侯沐英等率甲三十萬,馬步並進,罪彼不庭。大軍既臨,渠魁以獲。爾麗江阿得,率眾先歸,為夷風望,足見攄誠!且朕念前遣使奉表,智力可嘉;今名爾木姓,從總兵官付友德以授職。建功於茲有光,永永勿忘,慎之慎之。

從此,阿甲阿得的後裔都以木氏為姓。關於木氏家族統治麗江的情況,自阿得之後,記述甚詳。此前,《木氏宦譜》雖有記載,但比較簡略。族譜中記述的第一代祖先叫葉古年,是初唐時期的一個摩娑。這個納西王是唐朝的一個軍事官員,但除了名字,他的事功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值得記述的元朝納西王家族的第三代阿琮阿良。他的父親牟保阿宗是個傳奇人物,據說他懂得各個部落的語言文字,並深諳中國古代哲學家的經典,在世就被納西人奉為先知和聖人。由於他的努力,長期分裂的納西族各個部落終於統一,他們聯合擁戴牟保阿宗是唯一的納西王。

阿琮阿良是牟保阿琮的獨生子,他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在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蒙古皇帝憲宗親命禦弟忽必烈遠征大理。忽必烈自甘肅臨洮出發,經過四川鬆潘過大渡河,一路所經兩千餘裏,都是荒無人煙的鳥獸絕跡的雪山草地,這一次軍事放在世界的軍事史上考量,也無疑是一個奇跡。當忽必烈的大軍在距麗江東北方向二百四十裏地的寶山乘坐吹漲了的羊皮筏渡過金沙江時,阿琮阿良就派出使者趕到江邊歡迎,並表示了歸順之意。兩天後,阿琮阿良又親自來到距麗江八十裏地的刺巴江口歡迎蒙古大軍。這一舉動令忽必烈十分高興。當他統一中國成為元朝第一位皇帝,便晉封阿琮阿良為榮罕章管民官。幾年後,忽必烈又賜阿琮阿良一顆重四十八兩的銀印,授予他提調諸路統軍司之職,並管理原本就是屬於他統治範圍的七個州府。

作為中央朝廷的命官,阿琮阿良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一百二十九年之後,他的四代孫阿甲阿得仿效他,再次在西南土著中率先迎接明朝王師。為了納西部落的利益以及境內民眾的福祉,兩人都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3.納西王變成了麗江府知府

一個民族的興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除了戰爭、災難、文化與風俗的作用,領導人在曆史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民族的進化過程同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一樣的,都是優勝劣汰。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做起來並不那麽容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曆史中,各民族之間為爭奪土地、資源和人口,常常爆發激烈的戰爭。最近,我曾到東北及內蒙古等處考察遼金王朝的遺跡,便發覺史書上記載的諸多重要城市如寧江州、塔虎城、寧潢府、會寧府等,都變成了一片廢墟。特別是遼國都城,位於寧潢府的遼上京,這座在公元十世紀足以與北宋都城汴京相抗的塞北最為繁華的都會,竟然淪落為一片草場。當我徜徉其間,偶爾從草地中摳出殘損的宮牆殿瓦,心中便浮漾起強烈的曆史興亡感。城市同人一樣,有生有滅。但是,有的像天真爛漫的孩童,一場天花就足以摧殘她的花季;有的如健康長壽的老人,雖鶴發童顏,卻依然散發著令人心**神馳的魅力。

遼上京屬於前者,而麗江則屬於後者。

麗江位於雲南西北部,距昆明約一千二百餘裏。關於這座城市的建設時期,各類史書中均沒有確切的記載。在唐朝時,麗江曾稱麗水,但那並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金沙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大約六百平方公裏區域。這是納西古國的版圖。那時的納西王,顯然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堡。據《雲南通誌》記載:古時這一片區域隻有一個土官衙門,設在通安,距現在的麗江城東麵三裏。忽必烈革囊渡江來到這裏,麗江城還不存在。《麗江府誌略》記載,麗江縣的設置是在阿甲阿得歸順朱明王朝的1382年。由此推斷,麗江城的建造不會早於洪武十五年。兩年後,朱元璋又給已更名為木得的阿甲阿得頒下了第二道聖旨:

朕設爵任賢,懸賞待功,黜陟予奪,俱有成憲。惟蠻夷土官,不改其舊,所以順俗施化,因人授政。欲其上下相安也。乃者命入黔中,土官木得,世守銅川,量力審勢,率先來歸;複能供我芻餉,從我大兵,削平鄧川三營之地;獻歲之初,萬裏來貢,似茲忠款,宜加旌擢,今授中順大夫、麗江府知府。

從這道聖旨推知,木得已完全服從了中央政權的領導,他不再是納西王而是帝國官員係列中的一名知府,所不同的是,他的知府職位可以世襲。應該說,這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方麵,是朱元璋采取了比較正確的民族政策,即“惟蠻夷土官,不改其舊,所以順俗施化,因人授政”。這短短幾句話,細究起來,可謂內容豐富:不改其舊,就是給予民族自治的優惠政策;順俗施化,就是在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基礎上,施以教化,讓其學習中原文明;因人授政,則表明了中央政權的原則和立場,被任命的土官,必須與朝廷同心同德,否則,給授的官職不但可以收回,而且還必須接受處罰。這方麵的例子,在明朝並不在少數。如洪武二十五年,建昌衛(今西昌)土司月魯帖木兒造反,想脫離王朝獨立,柏興州土酋賈哈刺跟著起哄。官軍立刻前往圍剿,兩人先後皆被誅殺。兩處的世襲土官也從此革除,改任流官。

4.羈縻與因俗施化——明朝的少數民族政策

在總結前朝民族政策的得失而建立起來的明代土司製度,可謂最為完備。《明史·土司傳》明載:“漢武置都尉縣屬,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製度之所始歟!迨有明踵元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矣。然其道在於羈縻,彼大姓相擅,世積威約,而必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惟命。”

我認為,這段論述並沒有朱元璋給木德的第二道聖旨那樣雍容大度。作為民族政策,“然其道在於羈縻”與“因俗施化”這兩句話有著質的不同。前者立足於控,而後者著意於導。控字當頭,彰顯的是武力;導字當頭,提倡的是文明。作為大一統的國家,中央政權沒有威嚴不行,但一味地殺氣騰騰,對反抗者隻會是鎮壓而讓其威服。恩威並濟,是朱元璋民族政策的兩手。朱皇帝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絕不會是一手硬、一手軟。

在整個明朝,木氏家族與中央政權的關係,一直良性地發展。按《納西族史》的說法:“明王朝依靠木氏土司加強了對滇西北的統治;木氏土司也在明王朝支持下,不但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也造就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麵。”

朱明王朝對忠於政權的木氏家族,的確嗬護有加、禮遇優渥。終明一朝,見之於記錄的賞賜有二十八次之多。1383年,阿得剛一歸順,朱元璋就親筆題寫“誠心報國”四字,製成金腰帶賜給他。阿得投桃報李,多次帶領自己領導的“義兵”協助官軍前往圍剿反抗朝廷的另外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長。

研究麗江在整個明朝的發展情況,與其說是“羈縻”手段的作用,倒不如說是“因俗施化”的政策導向的結果。

5.按天堂的要求建造的城市

今年的八月末,我曾對麗江古城有過一次短暫的訪問。一出機場,便看到機場停車坪外矗立的一塊巨型廣告牌,上麵繪有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大幅畫像。麗江市政府著力宣傳張先生執導的大型山水歌舞《麗水金沙》。同樣的廣告牌,在麗江市內,我也見到過。看來,麗江市政府希望借此來提高這座古城的知名度。這種做法雖是善意的,卻不見得妥當。因為麗江已不需要作任何的宣傳,古城裏早已人滿為患了。

麗江古城地處滇西北高原,海拔有兩千四百公尺,是一座典型的高原城市,或者說,它是一座高原的水城。同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北方泉城濟南相比,這裏水脈更旺;同河街櫛比、扁舟往來的江南水鄉蘇州相比,這裏流波更為靜。是夜,走進古城一間“納西人家”的餐廳吃飯,看到窗外的古樹清波,聞到略含一點辣子味的潮潤沁甜的空氣,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鬆了。及至餐後上街漫步,看到一條條穿過明清風雨的街道,我再一次覺得木氏家族值得麗江人民永世紀念。因為,自阿得歸順朝廷並更名為木得之後,近四百餘年,麗江沒有遭到任何戰爭的**與洗劫。

麗江在木得手上始建。他在《木氏宦譜》上被稱為第七代,但改姓木後,他則成為了第一代。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第十七代土知府木興去世,麗江在木氏家族手中完整地統治了三百三十三年。這漫長的三個多世紀,既是木氏家族的輝煌期,亦是麗江古城的發展期。

曆代木氏家族的統治者們,在保留納西族文化風俗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先進的漢文化,不同文化的交融與演繹,使麗江古城充滿了活力與魅力。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說過一句話:“風俗自下而上,風氣自上而下。”這自上而下,便是朱元璋所說的“因俗施化”的過程。木氏家族的統治者們,都心儀漢文化,問政之餘,以吟詩作賦為勝事。前麵所提到的木公,雖然生性驍勇,一生打過很多次勝仗,因軍功屢受朝廷嘉獎,但他雅好吟詠,與當時流放雲南的大才子、狀元楊慎保持著很好的友誼。楊慎編選過一本木公詩集,定名為《雪山詩存》。這本集子,即便放在同時代漢族詩人行列中,亦毫不遜色。

在麗江逗留期間,我曾專門前往參觀了被徐霞客譽為“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木府。這座背靠黃峰、麵臨玉河的龐大建築群,不但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司府,亦是麗江古城繁華興盛的見證。站在黃峰的樓閣上,我俯瞰十萬煙灶的古城,眺望遠處逶迤的玉龍雪山,心中忖度:當一個城市的命運與一個家族的命運聯係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許是幸運的。因為,建設它的人同時也是要居住它的人。你想住在天堂裏,你必然就會按天堂的要求來建造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