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典文化資源不能濫挖亂采

中央領導同誌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講話是在今天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新時期,對文化建設和文藝工作者的新要求。這裏所說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其中就包括我們對傳統文化應該有一種正確的態度。那就是在繼承基礎之上的創新。所謂文化自信,就要有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尊重。

用講話檢視我們的文藝創作,可以說適逢其時。近幾年來,我們的文藝在表現曆史經典上,可以說成績顯著,推出了不少好作品。一批經典名著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搬上舞台和屏幕。除《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古典名著之外,如《四世同堂》《青春之歌》《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等新的文學名著翻拍也為數不少。然而,正是在這種熱潮中,一種隱憂也同時出現,那就是對經典文化資源的濫挖亂采,甚至呈現一種競相啃老的不良現象。去年,一家南方影視公司公開宣布,準備把已經拍過兩次影視作品的《林海雪原》再度投入翻拍,置人力物力浪費於不顧,決意要做改編的“大文章”。時下,中國影視界這種“啃老”之風,正呈愈演愈烈之勢。這些或翻拍或改編的作品,要麽過於急功近利,要麽缺乏淵博的知識和駕馭能力,包括新版《紅樓夢》在內的影視作品,大多反響平平,甚至招來社會不少批評之聲。

影視的“文化啃老”現象並非孤立,其他領域也同樣在上演“啃老”一幕,隻要留心去年的文化新聞就不難發現,從炎黃故裏、薑尚故裏,到老子、莊子故裏,從曹操、華佗故裏,到諸葛亮、趙雲故裏,再到三省四地爭搶曹雪芹,五省七地爭二喬,甚至跨國界的兩國四地爭李白故裏。故裏爭奪戰方興未艾。不僅曆朝曆代的名人被翻了個底朝天,連齊天大聖孫悟空這樣的虛構人物也進入爭奪的熱門人選,甚至《金瓶梅》中那個臭名昭著的西門慶也成了你搶我爭的香餑餑。

這樣一些“啃老”現象,表麵看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實則與傳統文化無關。在這種貌似尊重的背後,恰恰表現了今天有些文藝創作者,對創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今天時代特色的作品的不自信。隻能靠在經典翻來覆去做文章。此外,那就是把對文化的敬畏讓位於經濟需要,亂挖濫采的背後實際是經濟操盤。背對時代,挾持古人,“啃老”不僅透露著文化自信的貧瘠和蒼白,折射了當今時代文化原創能力的缺失,而且更主要的是經濟效益動力的驅使。我們有些人,看重的不是名著或名人故裏的文化價值,而是看重了名著或名人故裏帶來的不盡財源。

這裏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名著改編源於經濟驅動本來並沒有錯,但關鍵是我們有些改編者在利益驅動之下放棄了觀眾的精神需求,放棄了創作方式與經典藝術的風格融合,變成了一味對經濟效益的片麵追求。比如,某些改編作品為迎合觀眾刻意設計了雷人台詞,不顧原著精神隨意加入情色內容,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植入不恰當的廣告,還有為降低成本在改編中進行粗製濫造等等,這些都在肆意破壞和顛覆著經典藝術的文化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文化富礦,但純粹為經濟利益的驅使,肆意地濫挖亂采,甚至破壞性開掘,將會對我們的經典文化這座文化富礦遺害無窮。

對傳統文化,不論是古代經典還是現代、當代經典,首先要心存敬畏,要真正理解經典內在的美學精神和思想價值,不能眼前隻想著票子和效益,對經典一知半解就開機亂拍,弄得拍出的作品穿幫走樣,違背了經典的內在精髓。我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影視界曾出現過的經典改編熱,那一次,《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圍城》《四世同堂》等一批作品可以說轟動一時,成為那個年代中的影視經典。這些作品,不僅因為用影視方式傳播中國文化而居功至偉,而且通過解讀曆史與經典呈現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的心路曆程,至今那批改編作品都是那個年代億萬觀眾的共同體驗,承載著三十年前的深刻文藝記憶。三十年後,再看今天的改編潮,許多作品收獲的不再是興奮,更多的是失望。這既反映了觀眾審美口味的提高和多樣化,更反映了改編者在創作主導方向上的迷失。

當然,反對“啃老”的民眾呼聲,一方麵是表現了對“粗暴”地開掘傳統文化的不滿,另一方麵,也是對原創力的呼喚。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藝術,學習和重溫曆史,是為了開拓創新,是為了拿出能代表我們時代的屬於自己創作的作品,這才是作家藝術家的當務之急。而不是忙著為功利目的地翻來覆去地去一遍又一遍地吃老祖宗的那點家產。應建立起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不要一味地去“啃老”,要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新鮮活潑的作品。在當前這樣一個一哄而起、蜂擁而至的狀態下,奉勸更多的藝術家們還是認真地投入生活,創作出屬於自己原創的經典作品來,讓我們的後代也像我們今天敬畏前輩一樣,對我們給他們留下的作品景而仰之,這才是真正有作為的作家藝術家應該做的。這正如胡錦濤同誌指出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原載2014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