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係統不能“死機”

——重讀《共產黨宣言》想到的

正逢黨的93周年誕辰紀念日,有幸觀賞廣州軍區的大型話劇《共產黨宣言》。可以說,這是一部讓我們浮想聯翩激動不已的大作。

大幕開啟:眼前烏雲翻飛,槍聲如豆,1927年12月的廣州,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這是國共兩黨生死較量的前沿,這是風雨如晦的日子,從“四·一二”政變之後,國民黨蔣介石對共產黨人的追殺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風雲變幻之中,每個共產黨人都麵臨著理想與信念、生死抉擇的考驗。優秀女共產黨員林雨霏懷揣生命一樣珍貴的《共產黨宣言》在街頭躲避敵人追捕,危險關頭被思想進步的女學生鄺梅搭救並帶到自己的家中。但意想不到的是昏迷中的林雨霏來到的地方,竟是自己和前夫鄺兆年的家。於是一個信念理想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與情感交鋒,一波三折且又險象環生的故事便由此展開。這就是著名作家唐棟編劇、由廣州軍區話劇團推出的大型話劇《共產黨宣言》的序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的日子,這部作品的推出,應該是獻給黨的生日的一部沉甸甸的厚禮。

看了話劇,不僅讓我又重新閱讀起那部曾影響世界的名著《共產黨宣言》,這部當年曾經轟動世界並至今仍具有重大意義的名著,而今讀起來依然是那樣讓人**澎湃。在當今社會充滿更多經濟利益角逐和**的背景下,由於金錢拜物教的流行,《共產黨宣言》這部曾被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奉為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似乎與我們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的疏離了。因此,當字幕打出這個讓人聽來振聾發聵的名字時,每個觀眾心裏便有種久違的親切和感動。

話劇《共產黨宣言》故事並不複雜,它講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事,題目雖大,但講的卻都是小人物、小故事,但這些小人物、小故事,映襯的卻是那個風雲激**的大時代。共產黨員林雨霏被進步學生鄺梅搭救後,意外地在鄺家與前夫鄺兆年及當年同窗謝婉雲相遇。特殊的遭遇,把信仰理念不同的人置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場麵。當年夫妻,一朝分手,今再相逢,已成陌路。當初,絲綢商人鄺兆年對商業救國曾充滿幻想,而革命意誌堅定的林雨霏在《共產黨宣言》思想引導下,認定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兩人的婚姻最終因信仰差異和謝婉雲的介入而分手。當謝婉雲看到林雨霏身上藏有《共產黨宣言》時,怕受此牽連而不願相助勸其趕緊離開,鄺兆年堅決製止並掩護了林雨霏。但她後來從鄺家出逃時,敵人已布下天羅地網,林雨霏剛剛逃出鄺家門便落入敵手。而逮捕她的正是自己與鄺兆年的親生兒子鄺為。這個畢業於黃埔軍校,在廣州國民黨部隊衛戍區任稽查隊長的兒子,曾對國民黨屠殺共產黨的行為心生疑竇,對個人理想也一片迷惘。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抓捕的正是自己的生身母親,但審訊中他為林雨霏的凜然正氣和錚錚鐵骨所打動。陰險狡詐的敵處長沈卓多次想立即處死林雨霏時,鄺為出於內心深處的敬意一再拖延。當父親最後把生身之謎告訴鄺為時,一場融母子情、骨肉情和理想信念的戲,把作品推向震撼人心的**。關於生與死、高尚與卑鄙的信念對決,讓鄺為在百感交集中實現信念轉變,作品由此產生了振聾發聵的藝術效果。

在這場信念的對決中,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高尚最終戰勝了卑鄙,共產黨人林雨霏表現的浩然正氣使作品催人淚下。那個貪圖錢色而不擇手段的沈卓,最終被覺醒的鄺兆年一把火連同自己的百年老屋化為灰燼;鄺為在自己親生母親的精神感召下,終於找到了自己期盼的信仰,他懷揣母親留下的那本《共產黨宣言》走上了革命道路。林雨霏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最後毅然決然地走向刑場,她用生命和鮮血,為《共產黨宣言》做了最生動的注腳。整部作品,借用一本《共產黨宣言》作道具,卻把一個宏闊高遠的政治信仰話題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作品無疑是一部高揚理想信仰旗幟的英雄頌歌。

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必須注重對現實的關照,否則作品便會缺失現實意義,也會缺乏當代人的審美認同。話劇《共產黨宣言》之所以感人,就在於作品以精練的語言和感人的故事,向人們敲響了理想信念的警示之鍾。作品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白,林雨霏對兒子鄺為說:“一個人沒有信仰,就沒有追求、沒有道德、沒有廉恥,即使擁有一切也會心中空虛;一個國家沒有信仰,就沒有正義、沒有尊嚴、沒有公平。”這些借曆史人物說的現實話,提醒著今天所有的共產黨人都應該牢記信仰,牢記自己為之奮鬥的理想,並時時重溫自己的入黨誓言。

不論過去和現在,信仰永遠都是鼓舞我們奮發進取的精神號角,有了信仰,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進步,我們的軍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我們的前輩在90年前,為什麽能像雄鷹一樣“飛”到歐洲去傾聽大革命的餘音流響,“飛”到蘇俄去領受工農革命的風暴?為什麽會有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拋棄殷實富裕甚至毀家紓難而走進山林建立革命武裝?為什麽一批纖弱的知識分子能組織起千萬民眾用熱血托起沉淪的大地?為什麽像林雨霏那樣的羸弱女性能視死如歸地麵對敵人血腥的刺刀?曆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缺什麽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裏金錢是重要的,但僅有金錢是不行的,拜金主義隻會讓人墮落,金錢的泛濫能使信仰沉睡,官場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會畸形。就當下來說,在全社會中張揚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導一種高尚的社會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東西作鬥爭,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中國人的精神係統不能“死機”,我們應當毫不動搖地激活我們為之憂慮的理想信仰發生的死機現象,理想信仰發生“死機”,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麵臨的最大危險。

今天,我們重讀《共產黨宣言》,並有幸欣賞這樣一部以理論經典的名字創作的話劇,它給我們藝術的啟示也是異常深刻的。看《共產黨宣言》,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當前的文藝創作。說到理想信仰,說到文藝應表現思想,就不難想到時下一種流行的現象,那就是有人以剝離思想為時尚,以自己的作品蔑視思想和遠離思想為榮耀。比如,有人就公開聲稱,我的作品是隻給人以樂趣,不管什麽思想不思想的。在有意思和有意義之間,我決不會選擇有意義。正是受這種傾向的影響,社會上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有那麽極少數人,以傳播有損黨的形象的負麵新聞為能事,以發布損害黨的領袖和黨的曆史的言論為能事。就有那麽一些人,寧可相信西方惡意誹謗的文章,卻無視這些年我們國家巨大發展和進步的現實,這種現象,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它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倡導的一種公然蔑視和挑戰。

正是在這樣一種被當作時尚和時髦的謬論引導下,我們很多作品包括那些被亂吹濫捧的電影、低俗小品之類,已經與國家主流思想和價值觀無緣了。當藝術不能與思想和當下現實發生化學反應時,當然也就失去了讓人思考的藝術力量,而沒有思想的藝術常常被人們批評為枯燥和無聊的藝術。有觀眾評價當下藝術說“我們曾把電影院和戲院當作學習人生的大課堂,可如今怎麽就像誤進了遊樂場呢?走出劇院和電影院時,內心總有一種空空的感覺。那些被捧上天的低俗小品,我不知道對社會有多少教育意義。”也有人表示無奈說,“過去父輩帶我們進劇院,是要我們去接受黨的曆史教育的,是去領受我們輝煌的革命曆史知識的,是去學習人生哲理的,而今天我們帶孩子進劇院卻常常有一種怕孩子被淺薄和低俗**把路走偏的擔憂”。社會大眾的這些批評,說明是對有思想內涵的藝術的一種期待,說明中國觀眾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有思想品位的藝術的渴望。“調侃”“娛樂”“趣味”任何時候都是為思想主題服務的形式,它決不是藝術的終極目的。

我講這個話題,意在說明話劇《共產黨宣言》的推出,應該值得中國當下的文藝創作進行深刻反思,不是老百姓喜不喜歡有思想品位的作品的問題,而是看你拿沒拿出有思想深度的好作品。從《共產黨宣言》演出劇場那雷鳴般的掌聲裏,從觀眾那飽含熱淚的眼神裏,我們分明看到了社會大眾對有品位的有思想的好作品的期待。那種動輒以觀眾需求名義粗製濫造低俗作品的做法,永遠都是與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藝術的健康發展背道而馳的。今天每一個有良知的共產黨人,都應該坐下來認真地重新讀一下《共產黨宣言》,這部真正引導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的著作,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法寶,我們的老一輩受它的精神指引,建立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新中國,今天我們要實現十幾億人的中國夢,同樣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指引。沒有精神的引領,我們可能會失去方向。

在這方麵,我認為,作家唐棟應該是堅持主流價值觀為人民寫作的典範,這些年,不管市場多麽熱鬧,也不管別人把票房吹得多麽讓人心動,他始終堅持為人民寫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動搖,從《回家》《天籟》到《紅帆》,再到今天的《共產黨宣言》,他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張揚國家觀念的藝術道路上跋涉進取,從不懈怠,並且受到社會大眾的特別喜愛。在當前社會審美和理想信仰發生動搖的背景下,唐棟的這樣一種執著和堅守,應該成為中國當代作家的榜樣。

(原載2014年12月9日《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