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各種評獎一片純潔的天空

一個時期以來,不論文學獎也好,其他什麽行業獎也好,隻要一個獎項公布,總要伴隨著各類批評之聲,有的批評聲音甚或十分尖刻。比如最近某文學獎公布後,就掀起了質疑該獎公正性的一場風波。有人說,某獎是可以花錢買的;也有人說,因某個領導的身份而獎其作品,等於是給此獎開了一份死亡證明書;還有人說,用一些大師級人物命名的大獎,其實與大師毫不相幹,甚或是對大師的一種玷汙。這些批評,有的是極而言之,甚至有幾分過激。但是,一次頒獎,能在社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倒確實有值得文化界乃至整個社會思考的地方。

其實,社會對各類評獎的權威性和公正性的質疑由來已久,小到一些行業部門的評獎,大到像茅盾文學獎、電影電視獎甚至“五個一工程”之類,隨著評獎結果的頒布,總要傳出一些關於“跑獎”、謀獎、拉票之類的風言風語,總要伴隨一些批評之聲。比如有的地方部門為能評上某個獎項,甚至不惜動用黨政一把手跑票拉關係,這種現象,似乎數次為輿論所詬病,有的甚至鬧得沸沸揚揚。

各類作品評獎活動,評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作品,評的更是評委的藝術水準。評委有沒有眼光,能不能從千萬件作品挑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作品,是最見評委功力的地方,也在考驗評委的學術良心。有人說,不能保證每部優秀作品都獲獎,但應盡量做到獲獎作品是較高的水準。這話聽起來好聽,做起來很難。因為評委的構成和判斷標準就差異不小,公說公理,婆說婆理,不盡相同。但是有些人情關係和其他非學術因素是應該避免的。比如這次評獎風波的緣起,說白了是社會大眾對一些獲獎作品質量的不滿和質疑,其中的典型例證便是一位領導同誌不夠獲獎標準的作品獲了獎。老實說,這位作者的大部分作品,我是讀了的,要說都多麽差,都是等而下之之類,也不實事求是,其作品大多還能說得過去,但若是在數以萬計的作品中優中選優可以堂而皇之登上大獎寶座,分量顯然不夠,甚至差距還不小。特別是讀過該作者公開發表的寫給某女明星的酸溜溜的言情詩的讀者,對作者相類似的作品獲大獎,就頗為抵觸。誠如論者所說,關鍵在於被獎者的身份背景——在某市擔任著領導職務。當然,作為普通作者,誰都有參與評獎和獲獎的權利,這位領導自然不例外。但是,正如讀者所問:如果不要作者的身份背景,如果同樣作品出自山野鄉民的普通作者之手,作品能夠獲獎嗎?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作者居然獲獎了,而且是全國大獎,這就不能不引起輿論的批評。

當然,作為主辦單位,是否有借助領導身份支持創作活動的另類打算,當另作別論。問題是你的結果一旦公布,就必須接受輿論的監督,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輿論氛圍日益透明的背景下,你的任何私心或小動作都可能被拿到公眾眼皮底下晾一晾、曬一曬,切不可有任何的僥幸心理。

我以為,大眾對評獎活動的監督和批評,無論怎麽說,都是一件好事,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表現。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讚同,她在回應社會對某獎爭議的問題時說:像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這樣重要的獎項,應該把人們的評頭論足,看作是一件極為正常不過的事情,應該通過群眾的批評和監督的積極作用,促使評獎更科學、更公正、更具權威性,也促使各類評獎活動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我以為,作為作協的領導,鐵凝的這個表態不僅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前瞻的眼光。它的意義不僅適用於文學,也適用於其他各類評獎活動。這個道理很簡單,無論是作家的創作活動還是其他一些大的評獎活動,普通民眾作為納稅人都出力不菲。作為納稅人,他當然有權知道和有權監督你給他們提供的是什麽樣的精神產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老百姓對號稱“靈魂工程師”的作家藝術家的高標準要求,當然也是對評獎活動的基本要求。如果你把評獎變成了圈子裏的遊戲,變成了哥們兒姐們兒撈取榮譽的名利場,你在獲獎作品裏摻雜麵塞私貨,人們當然對此可以說不。如果你真要那樣做的話,你盡管可以在你圈子裏做遊戲,但有個前提,你不要花了納稅人的錢。否者就必須接受監督。

各類國家級評獎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老百姓對這些評獎曆來抱著一種十分敬仰的心情,因為在人們看來那是為社會推薦最優秀的精神食糧,是一種高尚的神聖的活動。所以,不論是作者也好,評獎組織者也好,切莫辜負了老百姓的一份期待和信任,切不要把各種評獎看作圈子內的事,要時時刻刻想著社會大眾和老百姓。要用一種自覺的責任意識和堅守精神,去維護各類評獎的一片純潔的天空。

(原載2010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