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電視劇的黃金時代和創新使命

——與軍事題材電視劇著名策劃人李洋對話錄

在各類媒體競爭日顯激烈的今天,電視劇藝術以其特殊魅力獲得迅猛發展;而在各類題材電視劇的激烈角逐中,軍事題材電視劇又以其獨具風采的藝術魅力贏得國內外觀眾的特別青睞。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尹鴻稱,富有創新意義的軍旅電視劇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持續走熱現象,不僅成為文藝界也同時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不久前,就這一電視藝術創作的特殊現象,我與當代軍事題材電視劇著名策劃人李洋進行了對話,對軍事題材電視藝術創作進行探討。

陳先義:最近參加一些電視劇方麵的座談會,聽到一些地方高層領導對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的較高評價,稱讚軍事題材電視劇撐起了影視界主旋律藝術的“半壁江山”,言語之中表達了對軍隊藝術家“堅守主旋律創作”意識的敬意和感激。如果從2004年算起的話,從《曆史的天空》(2004年)、《亮劍》(2005年)、《暗算》(2006年)、《士兵突擊》(2007年),幾乎一年一個熱點,年年創收視率奇跡,把軍事題材這個曾經十分邊緣化的題材做成了一種熱門劇目,的確很不容易。你是這些作品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很多劇目裏有你的心血和智慧,國內影視界一些領導同誌私下都稱讚你是軍事題材電視劇的CEO,是頂級的“金牌策劃人”,這自然是一種肯定和褒獎。當然,作為廣大觀眾,看到的是藝術成果,其實每部作品,都包含著藝術家們極其艱苦的創作勞動。

李洋:如果說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取得一定成就的話,那首先得益於我們有一個優秀的團隊,有一批集創作、編導、演出各方麵都相當優秀的藝術家。我不過是其中一員,一個非常喜歡較真和講究不將就的人。我始終相信,一部好作品一定是要有靈魂的,有思想的靈魂,作品才能做到不僅走進千家萬戶,還能走入人心。這是兩種境界。我追求有思想的藝術,我們這個隊伍在娛樂至上的年代一直堅持這種追求。所以,我說我們是一群“以不變應萬變的人”。你可以恥笑我們的堅持,比如今天的人們已經多少淡漠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強烈的國家意識,但作為這個國家的軍人,作為呈現在大眾藝術中的軍人形象,不能失卻這種精神氣質。其實,這也迎合了普通觀眾的一種期待。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群有責任感、道德感和強烈愛國心的軍人形象。你堅持了這種方向,創作上不盲目跟風趕時髦,你的堅持就是一種風範。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很多東西在變,在飛速地變化。在高速公路上,我們已經沒有了左顧右盼的機會,但可以反思一下,急速前進的同時我們是否丟失了一些本不該丟失的東西?在一切以GDP作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年代,精神價值的意義是否被漠視了呢?我個人以為,軍事題材電視劇之所以近幾年持續走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精神原因”。比如,像《亮劍》《士兵突擊》這樣的作品,一度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坐標,“亮劍精神”“不拋棄不放棄”一度成為時尚口號,進入人們的主流語言,這就是藝術與人民大眾之間所產生的心靈共鳴。一部作品與大眾的心理期待相遇,強烈的共鳴表明,他們需要這種精神,需要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的東西。我想,說藝術影響國民的精神生活,這就是例證。這是一種幸運,我們的堅持還有人民的認同和支持。當然,不能否認,軍事題材電視劇能夠產生持續性影響,與它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密不可分,與軍內外藝術家的創新努力分不開。我把它看成是一種集體力量的勝利,能分享這種勞動和成功,是我的莫大的福分。

陳先義:說到“邊緣藝術”,我們記得,當初電視劇藝術誕生之初,是把軍事題材與農村、少兒作為一個門類放在同一播出時間的,而這些年,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題材分類表上,軍事題材在各類題材中曆來是被放在第一的重要位置,中央電視台“一黃”(即中央一台黃金時間)也曆來把軍事題材劇作為首選。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確實有一批能為觀眾喜愛的拿得出的好作品。但我同時也作過這樣一種對比思考,美國、西歐、包括日本、韓國觀眾,對軍事題材,他們往往喜歡電影而非電視劇,而中國觀眾對軍事題材電視劇卻情有獨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特殊的現象。

李洋:是的。就藝術門類來說,西方的電視劇以肥皂劇為主,走的是典型的娛樂路線。其對於軍事和戰爭的認識以及態度,與我們有很大區別。二十年前,電影《大決戰》等影片問世的時候,美國人就說中國人喜歡拍戰爭戲,就數量來說,中國是軍事片大國。當時的敘述套路基本是蘇式的,叫“銀幕史詩”,曆史事件和詩化處理相結合,打仗和開會相結合,結構上是大開大闔路數。後來有了電視劇,而且後來居上,軍事電影實際上已經退居二線了。軍事題材電視劇開疆拓土,逐漸形成了氣候。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一些有影響的作品的推出,這種影響成了大氣候。人們發現,軍事題材裏除了娛樂還有一些“寓教於樂”的東西,還有一些情懷的東西,還有一些精神的東西在。衛星電視的普及,使得軍事題材電視劇的傳播範圍越來越大,在海外華人社區深受歡迎。特別是部隊現實題材作品在海外廣受觀眾喜愛,與華僑心係祖國、希望祖國強大的心理相關。不少港澳觀眾在我的博客裏留言說:“我喜愛你們的軍事題材作品,特別是喜歡現實題材,從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我們這些華人之所以能挺起脊梁來,祖國是我們的靠山啊!”我在美國、加拿大的唐人街做過調查,我們的軍事題材作品在其各個音像店出租率很高。《突出重圍》《導彈旅長》《DA師》等作品的光盤都擺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一些海外華人來中國指名要帶《亮劍》《士兵突擊》的光盤回去,並且主要為了收藏。今年4月,一位華裔熱心觀眾在北京等了數日要見我,她的背囊裏有一大包我們熱播過的《士兵突擊》《亮劍》等劇中人物的照片,受一大批海外華人的委托,一定要我幫助聯係主創人員的簽名,看到這個情景,我當時確實心頭一熱,切切實實地感到一個電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需要用最合適的方式加以傳達和宣揚,軍事題材最適宜於表達主流的價值理念。毛主席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其實,一個民族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一種向上的精神,發奮圖強的精神,英雄主義的精神等等。電視劇是一個不錯的主流精神的載體。

陳先義:不僅華人圈,據了解在“洋人圈”,中國軍事題材也引起特別關注。西方一些軍事智囊機構還專門把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有的大學,如美國西點軍校還為此設了,選修課。不僅在中國,即使是世界電視藝術的曆史上,這都是一個獨有的現象。

李洋:當然,我們看這個問題,不能僅僅從藝術角度,西方看這個問題,是超越藝術的軍事思考。“軍事題材熱”本身可以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為什麽我國的觀眾會喜歡“軍事題材”呢?民調顯示,很多國家的老百姓不喜歡看軍事題材,這就形成了有趣的“東西差異”,值得研究。我認為,西方世界對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的“關注”更多是軍事意義上的。他們通過對熱門劇目的研究分析,分析國民心態、分析你的軍力和軍人的精神麵貌等。當然,不能否認,一部藝術化的軍事題材也可以發揮一種“信息傳遞”和“實力震懾”作用。電視劇《戰爭目光》在中央電視台剛一播完,網絡上立即發生了兩種不同意見的激烈交鋒。他們稱是“網上論劍”。一種意義認為:藝術表現的是實踐,中國軍隊已具備了相當高級別的信息化作戰能力。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藝術就是藝術,這肯定是一種假想的東西。雙方的激烈交鋒持續了很長時間,其中一方的代表人物還是美國國務院智囊機構的高級專家。一部《士兵突擊》被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軍人觀摩,引發了這些“同行”對我國軍人的一種敬畏,稱這樣的軍隊具有超極限的戰鬥力。一部藝術作品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甚至影響到外界對中國的軍力評估,這是超乎我們想象的。記得2002年我們啟動《DA師》創作的時候,美國的第一支數字化師才剛剛宣布成立。藝術能否走在現實的前麵?能否引領現實呢?如果說《突出重圍》是對變革部隊現實的一種強烈憂患和呼喚的話,《DA師》就是一種用前瞻的視野“設計”了軍隊現代化向數字化邁進的藍圖。這種大膽假設對於我軍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與一些學術研究前瞻理論同步,卻引領了軍事變革的腳步。這種作用過去很少去提及,其實,反映現實是一種古老的美學理想,創造現實才能引領和影響現實,我們做到了。藝術對戰爭及戰爭形式的觀照,必須有一種前瞻的眼光,不能老著眼“過去式”,還要研究和表現將來式,這樣才可能真正在多方麵發揮藝術的導向作用。這就帶來一個更新的思考,那就是我們的軍事文藝應該附著在什麽樣的母體上,我想作為表現軍隊和戰爭的藝術,毫無疑問,它應該附著在準備打仗這個母體上,而不能附著在一些空洞的理念和口號上。盡管對於我們這支軍隊來說,大的戰爭這些年一直沒有發生過,但對於戰爭的思考,我們卻一刻也不能停止。中央領導同誌對我軍性質和任務作了十二字的高度概括:“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這十二個字,英勇善戰是落腳點,這是我們作為人民軍隊的基本職責,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陳先義:這些年,電視劇藝術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劇烈。各種題材可以說被寫通了。比如宮廷戲、武打戲、言情戲,等等,幾乎無不觸及。隻有主旋律藝術常常被一些商家認為是“叫好不叫座”,甚至有的人一聽是主旋律藝術,編導和商家都表現得很謹慎。但由部隊藝術家創作推出的軍事題材作品卻是例外,不僅叫好又叫座,成為中國電視藝術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據統計,近五年來,軍事題材被看好,社會麵向軍事題材每年湧來的資金流,都在兩個億以上。這個數字不僅標誌著我們在藝術與市場的接軌上邁出了十分堅實的一步,而且也標誌著以軍事題材為代表的中國電視藝術正在持續走向繁榮。創造這個局麵,如你所說,是因為我們有一支非常優秀的團隊。我覺得作為這個團隊精神的重要標誌,就是堅持導向意識、精品意識和創新意識。

李洋:這個話題很重要。堅持導向需要勇氣,需要責任感,需要胸懷。堅持導向還要和努力提高藝術性和觀賞性匹配,否則,主流導向無人喝彩就隻能流於口號,發揮不了作用。我們這個隊伍,不論策劃、編導、演員,有一大批在全國都是出類拔萃的尖子人才,他們幾乎每天都麵臨著各種**,但在**麵前,需要一定的定力,我們這些同誌沒有心猿意馬,而是選擇堅定堅守。所以才有一批又一批足以影響社會大眾精神世界的好作品。他們對事業的熱愛,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常常令業內人士特別感動。作為一般觀眾,我們分享的是藝術家的累累碩果,其實,每一顆果實的後麵,都包含著藝術家辛勤的汗水和艱苦的勞動。

陳先義:據說像《亮劍》《士兵突擊》等一批優秀作品,在開始階段根本不被看好,是一批藝術家的大量艱苦勞動才使其得以呈現的。當然,這個過程,就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思想根底、對作品的準確把握和對市場的精確判斷之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辨才識玉”的能力,否則的話,這些作品不可能得以完整表現。

李洋: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個角度可能決定你認識世界的態度。比如2004年的時候,《亮劍》劇本寫好三年沒有人敢拍,中央台領導要人把劇本送我把關。我看完後表示,必須作適當的修改和調整,把後麵大幅壓縮。因為它寫了1955年後的李雲龍,寫了文革,揭了瘡疤,表現了灰色。所謂“亮劍”,一定要在戰場上向敵人亮劍。後半部寫了李雲龍的悲劇人生,這不是對前半部的否定嗎?從小說角度來說,這樣的大起大落會有很高級的悲劇意味,但電視劇這麽做不行,審查會通不過。另則說,個人認為,到1955年授銜,李雲龍們的英雄時代已經完成了。把握好這個尺度,就能為英雄為軍隊增光添彩,否則隻能是揭瘡疤。寫英雄輝煌,寫虎虎生風的戰將風采,半部亮劍足矣。可能損傷了曆史的厚度,但卻保住了曆史的精神。試想,在一派渾濁晦暗的曆史幕布上,亮劍精神還會那麽純粹嗎?這是我和作者都梁的一點不同認識。開拍前我們溝通過,交流過,彼此保留了自己的看法,成為了好朋友。

導演從另一個角度也提出問題,這樣李雲龍與《曆史的天空》的薑大牙不是人物雷同嗎?我說完全不一樣,薑大牙演繹的是“老虎變貓”的故事,戰爭勝利了,薑大牙的老虎牙掰掉了,開始學會洗臭腳,練毛筆,洗照片,談戀愛了,虎氣開始退去,是個始終在變化的英雄。而李雲龍從頭到尾都是隻“狼”,以不變應萬變。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一起對劇本作了大量修改。這個作品播出前,央視的收視率有點低迷,因為《亮劍》,收視率一下上去了。以至單集收視率高峰時超過了《新聞聯播》,成為央視電視劇播出史上的奇跡。參與投資的所有製作單位至今都在享受著作品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我看來,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三種好眼光,一是政策的眼光,要準確有度;二是藝術的眼光,要講究不將就;三是市場的眼光,尊重觀眾,避免自說自話。

陳先義:在市場檢驗無情的狀態下,有些富有創新意義的作品,是要冒一些風險的,因為誰也不可能對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向作出十分準確的預測。但我認為,這個冒險精神,決不是蠻幹胡來,而是考驗人的政治敏銳,考驗藝術家的綜合素質,考驗人的整體智慧。

李洋:對這個問題我體會很深。比如《士兵突擊》,這個劇輾轉了多年沒有拍成,剛開始的時候,是中央電視台要拍,已經建了組。後來因各種原因下馬了。一部有可能再也走不通“央視”的劇目誰敢拍?這樣的劇能走通地方電視台?製片人張謙和我都很忐忑,這樣一部沒愛情、沒明星、沒大腦的“爺們兒戲”,十有八九要失敗,收回成本都不可能。拍這樣的戲自討苦吃。張謙的態度很堅決,也給我帶來一種信心。另一種情感支撐源自我在基層部隊代職一年的生活,對士兵生活的特殊情感時時對我產生情感衝撞。在我看來,做《士兵突擊》就是一場賭博,別人都不看好,我們就把希望寄托在質量上以及對公眾的良知需求上,而這個需求是否存在,誰心裏都沒底。這就有點像唐吉訶德,理想主義的**支撐著對主流價值和觀眾的忐忑預期。我認為,人物設計上,要由一批士兵精英組成,展示的是希望青年、陽光青年的一群軍營男孩。思路定下來了,就是選主要演員,大家苦苦尋覓,找不著合適人選,工作幾乎停頓下來。突然,我腦子裏一下子冒出了電影《天下無賊》裏的那個傻根兒王寶強,於是叫過來穿上軍裝,在大院裏跑了一圈。踏破鐵鞋,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沒錯,就是他了。主要演員一定位,其他角色迎刃而解。現在看,如果許三多不是王寶強來演,作品是什麽效果真難說。即使這樣,對播出後的效果我們所有人都沒底兒。《士兵突擊》現在看是個“慢熱”的過程,作品先是由千萬網民在網上熱評,然後傳遍整個社會的。可以說,《士兵突擊》是網絡時代第一部在網絡上先紅再波及到電視的軍事題材作品。一部作品,與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如此緊密聯係,可以說《士兵突擊》創造了奇跡。這種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多人說這裏麵有先知先覺的靈感,我不這樣看,能夠獲得觀眾的呼應和喜愛是我們極大的幸運。“冒險”和“賭博”是當時出發時的真實情境,當這部作品獲得完美結局的時候,想想出發時的勇敢和決絕,自己都很感動。

不過,給我感觸特別深的還是表現長征的《雄關漫道》,當時,我和編導們接下這個“命題作文”時,確實心裏沒底兒。中央台的一位好朋友打電話說,前邊已有《長征》引起轟動,再弄一個同類題材,弄不好是自取其辱啊。當時所有電視台都沒有任何承諾一定要購買播出權。而這個劇目又上了中宣部的獻禮片計劃,這就迫使我們不僅要播,而且一定要播好。創新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唯一機會。這時我想,如果按照宏觀敘事寫大事件大人物,一定會落入俗套。我作出了一個大膽想象,能否將大題材、大事件、大人物的宏觀敘事,改為小人物、小故事表現大背景、大題材,以虛構的藝術情節表現曆史的敘事方法呢?討論中,大家認為這是寫重大題材的一個創新,但很冒險。作品完成後,送中央重大題材辦公室的領導和專家審查,他們評價:非常好看,寫重大題材這是個新思路。在全國播出後,群眾反響強烈。但觀眾並不知道,為了貫徹我們這樣一個主題思路,我們先後八易其稿,換了八個編劇啊!一句話,不達精品要求不罷休。作為軍人藝術家,就如同士兵在戰場,奪取勝利是唯一選擇。

陳先義:我們常說,電視劇藝術,對弘揚民族精神,對宣傳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強化全民的國防觀念,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今天看,社會上對這句話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亮劍》《雄關漫道》所展示的戰將風采,實際上不就是在折射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輝煌曆史嗎?《士兵突擊》歌頌的許三多等一群善良質樸的軍營男孩,廣大觀眾對這群男孩的由衷讚美,不就是對我們當代軍人的充分肯定嗎?同樣,通過這樣一些作品,不僅使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得以張揚,而且是對全社會最為普及的國防教育。2007年的征兵廣告,甚至把許三多作為廣告詞:“你想當許三多那樣的士兵嗎?歡迎你到軍營來!”我們談作品的社會效果,這就是典型例證。

李洋:談到國防教育,我常想,軍事題材電視藝術作為潛移默化的國防教育形式,起到的是其他藝術手段無可比擬的效果。藝術總是要關注和影響現實的。不能心目中隻有GDP,缺乏國防這根筋是不行的,沒有國防屏障的GDP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提出要打造一個“綠色”的國防生態,什麽是綠色的?那就是國防不僅是軍人的事,不僅僅是“軍防”,而是全民國防意識的增強。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從去年到今年,我們在《DA師》之後,接連打造了《狼煙》和《戰爭目光》這樣兩部作品。甚至都是寫未來時態的,描述的是新作戰方式。特別是《戰爭目光》,著眼的是未來某一天,我們的某一重鎮遭到了敵人幾乎摧毀性的打擊,在突然而至的戰爭麵前,我們的黨政軍民該如何應對?從戰爭動員到投入抗敵,一切都是嶄新的戰爭方式。這樣兩部作品,在群眾中反響強烈,全新的裝備、全新的作戰方式,使人們看到現代戰爭的突然性及其毀滅性,“點穴”“斬首”等這些曆來頗感生疏的戰術語言以形象直觀的方式為觀眾所了解。許多觀眾給我及劇組的同誌寫信打電話,說你們通過藝術對戰爭的超前思考,使我們第一次在鶯歌燕舞的和平景象下有了真正的危機意識。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有責任感的軍人藝術家強烈的國家意識。當然,這是對整個劇組的褒獎。但是,一部作品如果能使大眾增強居安思危的意識,能時時有一種危機意識,創作實踐的目的就達到了。

陳先義:藝術對戰爭的思考,藝術對國防的思考,的確這些年在全民國防教育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社會對新的戰爭形態往往是通過電視劇藝術獲得的,我們軍旅電視藝術家功不可沒。關於對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其中有的題材也還有一些爭論,比如對紅軍經典改編,就有一些不同看法。許多作品也是部隊推出的,不知你怎麽看?

李洋:這幾年軍事題材創作多管齊下,如曆史題材、現實題材、人物傳記、年代劇等,其中有一類就是紅色經典改編,如《英雄虎照》《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閃閃的紅星》等,就是經典改編的結果。盡管這些改編作品還有這樣那樣不足,但我覺得應當是肯定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在欣賞它,在稱讚它。因為這些曆史經典,畢竟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國家的曆史記憶。我們要讓下一代孩子們了解這段曆史,就要善於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讓這些光榮的曆史傳承下去。今天四五十歲以上年歲的人對這些曆史經典是熟悉的,但是對80後90後的新一代,這些昨日故事對於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也是新鮮的,我們有責任運用藝術手段讓曆史與今天的年輕人進行“對接”。當然,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及改編中考慮這個因素,這正是今天我們在紅色經典改編中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陳先義:軍事題材受到社會大眾青睞,使得從中央到地方的媒體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塊社會與經濟效益俱佳的“大蛋糕”上,據悉,一些地方電視台及文化公司到部隊來搶作品、找題材、挖人才的情況正有愈演愈烈之勢。有的作品剛一醞釀,就被一些單位暗中“搶注”或挖走。這些年,有了一批好的作品之後,似乎再攀高峰難上加難。軍事題材作品麵臨嚴峻考驗。對此說法,不知你怎麽看?

李洋:是的,在繁榮中我們必須看到危機。各方麵的競爭與挑戰越來越激烈。這裏不僅有市場的競爭,更主要的是廣大觀眾對藝術的更高標準和更挑剔的口味。但是,軍隊電視劇創作這個隊伍目前士氣很高、心氣很高。有的大單位領導甚至對自己的電視劇隊伍提出要求:瞄準《亮劍》《士兵突擊》的標準,超不過寧可不搞。這個說法盡管有點不合藝術規律,但有一點可以說明,電視劇創作已經形成了一個受到各方支持的良好氛圍。市場的價值取向關鍵要拿好作品說事,隻要我們堅持導向意識、精品意識、創新意識,突破“瓶頸”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還可能創造新的輝煌。明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50集電視劇《解放》等一批大作品正在人們的熱切期盼中,我們相信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沿著創新的路,會持續走向更加繁榮的明天。挑戰會很多,困難會很多,敢於擔當,勇於開拓,軍事題材電視劇美好的明天將在我們的努力中變成現實。對此,我充滿信心。

(原載2011年3月28日《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