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漢族的五行說,約在我國商周之際就已經開始形成了。這個學說,對我國古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在整個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占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居住在雲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上遊地帶的納西族,也曾有過原始的五行學說。這個五行說與漢族的五行說存在著很多類似之處,但又濃厚地保持著納西族自己的特殊色彩。本文根據納西族古典文獻東巴經的記載和其他有關資料,對古代納西族原始五行說的形成和它的原始麵貌、基本內容作一初步探討,並試圖對納西族和漢族的五行說做些比較和分析。

納西族是一個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據漢文史書記載,納西族的部分先民約在漢晉時代就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並向階級社會過渡了。在文化上,約在公元7世紀左右,其先民們便創造了一種稱作“森究魯究”(音譯)的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由邊從事生產、邊負責民間各種宗教祭祀的“東巴”掌握。從那時以來,東巴們用象形文字寫下了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東巴經”,並用象形文字的勾畫手法畫了不少神畫卷和神畫圖。從這些文獻可以看出,古代納西族人民很早就在畜牧業、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發明了自己的原始曆法。在天文學方麵,他們已經知道二十八宿,並且有熟悉星座、善於推算年、月、日的專門人才。在數學方麵,他們已經有個、十、百、千、萬乃至萬萬(億)的完整概念。在時間觀念方麵,他們已經有現在、過去、未來、昨日、今日、明日乃至去年、今年、來年等明確的概念。在空間概念方麵,他們已經有明確的東、南、西、北、中等空間方位觀念。在生產生活方麵,他們很早就學會通過觀察人的麵部氣色診病,用火罐進行治療,並在采集和使用藥物等方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很早就掌握了一定的冶煉、鍛造技術,並且使用鐵、銅工具。所有這些生產、生活知識的積累,為納西族人民哲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原始五行學說是古代納西族人民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目前所接觸到的資料來看,這種學說主要從兩個方麵反映出來:一、從東巴經的部分敘事經書中零星地反映出來;二、古代東巴祭司在舉行某些宗教儀式時,先要在一種稱作“巴格圖”的象形文字畫圖中推算和選擇時日。有關五行說的豐富內容就是從這種畫圖中和對這種畫圖的實際運用中反映出來。

這種原始五行學說是一份很寶貴的思想遺產,應當很好地發掘和研究,但這種發掘和研究卻存在著不少困難。這主要是:一、在這些原始五行思想中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但也有迷信成分,需要沙裏淘金,通過細致的分析和鑒別才能發現其合理因素;二、象形文字東巴經和東巴畫圖中的五行思想,由於象形文字的不完備和晦澀難懂,翻譯起來頗為複雜。近人雖然作了不少翻譯,但翻譯者、讀經者對所譯經典的具體內容,在理解和解釋上互不相同,有的概念表述也不一致;三、漢族的五行學說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理論。而納西族的五行說,很多地方都和漢族的五行學說相滲透。但在此以前,還未曾有人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索它。對納西族豐富的五行思想進行研究,是需要很多人長期潛心從事的一項工作。本文隻是一初步的嚐試,錯誤之處,請讀者教正。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而一定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現實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這就是說,無論哪個民族,他們的一定的思想觀念的形成,除了與當時的物質活動有關之外,還與一定的語言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各民族的思想觀念就存在於自己民族語言的外殼之中。因此,考察納西族的原始五行說,首先還應當從考察東巴經對五行概念的原始稱法開始。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獨特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而且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東巴經書的翻譯,必須先由東巴經師用納西古語讀經,然後再經過注音、直譯、意譯等過程方能完成。在這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上,後人對東巴經中所記載的五行這個概念的讀音、譯法等都不盡相同。這裏先就有關讀法和譯法略作介紹,以供進一步研究時參考。

在東巴經中,專門用以稱代五行的有四個特殊的象形文字,寫作。對這四個象形文字,東巴經中保有著特殊的讀法。但近人對它的讀法和翻譯並不一致。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四種讀法和譯法。

第一種,將第一個象形文字讀作dzi33(音“勣”)。此字在東巴經古語中是“飛”的假借字。這裏借zzi的讀音,直譯作“勣”。第二個象形文字讀作uə33(音“韋”)。此字在東巴經古語中是“村”的假借字。這裏借uə33的讀音,直譯作“韋”。第三個字讀作ua33(音“凹”)。此字納西語的本意是“五”,直譯、意譯就作“五”。第四個字讀作sy31(音“隨”)。此字在東巴經古語中是“錫”的假借字。這裏借sy31的讀音,表示“樣”或者“種”。若將這四個象形文字連綴起來,即讀作dzi33 uə33 ua33 sy31,意譯便是“勣韋五樣”或“勣韋五種”。

第二種,仍將第一個字讀作dzi33,但直譯則記作“精”。第二個字仍讀作uə33,但直譯則記作“為”。第三個字讀作ua33,直譯、意譯仍作“五”。第四個字則讀作sy31,直譯、意譯為“行”或“形”。這四個字連讀作dzi33 uə33 ua33 y31,意譯便是“精為五行”或“精威五形”。

第三種,除仍將第一個字讀作dzi33,譯作“精”,將第三、四個字讀作ua33 y31,譯作“五樣”不變之外,將第二個字讀作u33,直譯和意譯為“吾”或“五”。四個字連讀便是:dzi33 u33 ua33 y31,意譯作“精吾五樣”或“精五五樣”,或就讀音而譯作“精吾瓦徐”。

第四種,將這四個象形字就讀音和含義而直接譯作“五樣精威”或“精威五樣”。

以上四種讀法和譯法,第一、二個音節無論譯作“勣韋”、“精威”、“精為”,還是“精吾”或“精五”,都是對東巴經古語dzi33 uə55的直接音譯,隻是由於各地東巴經師讀音不同與翻譯者不同而標音記字有所不同而已。第三、四個音節,也存在著讀音、標音和記字上的差異,但無論差異有多大,所謂uæ55 sy31 ua33 sy31或ua33 y31,除了“瓦徐”是直接音譯之外,所記的“五樣”、“五種”、“五形”,指的都是“五行”這個概念。由此可見,後人對東巴經中稱代五行概念的四個象形文字的讀音、翻譯雖沒有什麽嚴格規定,但也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差異。其實在古代納西族人民中,早已經有稱代五行的語言。它的原始稱法便是“精威五樣”或“精威五行”(dzi33 uə33 ua33 sy21)。這在東巴經中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了。

以上讀法和譯法,還有一點值得指出:即所有已被翻譯出來的東巴經,對ua33 sy31(“五樣”或“五行”)前麵所冠有的dzi33 uə33(“精威”)二音,都采取直接音譯,而從未見意譯。dzi33 uə33(“精威”)究竟應該作何解釋?有說“精威”是藏語借音的,有說“精威”是藏語中的一種咒語的。近人李霖燦先生卻認為:“勣韋(精威)有點像是所謂的‘五行’。所以有時幹脆就直接把它翻譯成‘五行五樣’,有的卻又把它翻譯成‘五形五樣’。”究竟所說孰是、確切含義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按照漢族的傳統觀念,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不過,較原始的稱法和排列次序也是多種多樣的。最初還有過“五材”之類的稱法。如《左傳·襄公廿七年》記載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這裏所說的“五材”,具體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排列次序上,有史伯在論說五行時所說的:“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又,《尚書·洪範》中則認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就是說,五行在較早的時候其排列次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以土、金、木、水、火為序,有的則以水、火、木、金、土為序。到了戰國以至秦漢時代,更有所謂“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勝”的說法,對五行又各有自己的排列法。這種排列次序上的不一致,大約反映著各個時代人們對五行——即客觀自然界中五種自然物質材料的性質、作用等的認識。

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說和漢族的五行說一樣,最初指的都是客觀自然界的“五樣”物質材料。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具體所指的“五樣”物質材料和排列次序不同。猶如在理解和翻譯東巴經時對精威五行的讀音和譯法不統一一樣,近人對納西族五行的內容和排列次序的看法也不一致,有時甚至同一本經書,也由於讀經者和翻譯者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翻譯。大體說來,有如下三種解釋:

第一種,在部分東巴經中,精威五行的具體內容被譯成金、木、水、火、土。如李霖燦先生所譯《多巴神羅身世》一書中就認為:“精威五樣”的具體內容“包含金、木、水、火、土。”和正才、周耀華所譯同一本書,但名為《什羅祖師傳略》的注釋中也說:“精吾瓦徐(精威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排列次序亦如此。但在譯名為《碧庖卦鬆》一書部分譯文中,則把它翻譯並排列為“木、金、水、火、土五行”。同一經書,但李霖燦先生在譯名為《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一書譯文的注釋中又認為:“麽些人的五行內容和漢人的相同,排列次序是sər33木,mi33火,t33土,u31金,(按:該讀音納西語的本意是‘鐵’),di31水。”

第二種,在《多巴神羅身世》一書部分譯文注釋中,則又認為精威五行在該經書中有時“是指風、木、火、金、土這五樣”。

第三種,認為精威五行即“指木、火、鐵、水、土五行”。今人周汝誠先生在考究東巴畫圖“巴格圖”時也指出:“在這五行中,漢人曰木、火、土、金、水,而納西族則謂為木、火、土、鐵、水。”

如對以上各種譯法稍加分析,便可以發現,第一種翻譯無論在內容和排列次序上與漢族的五行是相同的。這種相同性,顯然是翻譯者在對精威五行的具體內容的理解和翻譯上受到漢族五行觀念的影響,甚至以漢族的金、木、水、火、土取而代之。第二種解釋則比較特殊,認為精威五行中有“風”一行,並且以“風”起首。這種情況在東巴經記載中極為少見。這種解釋,似乎出自東巴經師在著述和解釋傳統經典時的標新立異。事實上,在很多東巴經中,講的往往同是一件事情,但各自的說法則互有差別。另外,納西族的古代文化中滲有藏傳佛教、苯教和漢族的道教等多種文化因素,或由於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影響,導致對精威五行解釋上的不一致,這些都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認為精威五行的實際內容是指木、火、鐵、水、土的第三種解釋,則是根據有關東巴經記載和古代納西族人民對精威五行的實際運用推論出來的。這種推論,不但比較符合客觀實際,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很多東巴經記載中找到佐證。比如,納西族有一種古老的“巴格”卜課法,即運用“巴格圖”(有關“巴格圖”中的精威五行思想,後麵還將專門討論)中所標注的陰陽五行推算世間事理。在一本名為《布杷過書》(又譯“碧庖卦鬆”等)的東巴經中,當談到“巴格圖”中的精威五行的來源時就說:最初的時候,有一隻“金黃色的巨蛙的皮子做變化,出現了東方甲乙木的巴格課,蛙血做變化出現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課;蛙骨做變化,出現了西方庚辛鐵的巴格課;蛙膽做變化,出現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課;蛙肉做變化,出現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課。”這段文字,談的是精威五行的來源,同時敘述了五行、五方、十天幹等的互相配合。撇開這些問題暫不討論,專就精威五行的原始內容來講,無疑是指木、火、鐵、水、土。這個內容和排列次序,在很多東巴經記載中都是一致的。

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說最早出現於何時難以細考。不過,從東巴經讀語方麵看,精威五行中的“五樣”(或“五種”)作為五行概念來運用,在納西族人民中可能有著悠久的曆史。從精威五行最初是指木、火、鐵、水、土五樣物質材料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我們查考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其中有“錫”字、“銅”字,也有“金”字,但東巴經記述精威五行時卻不用其他金屬,而用“鐵”來代“金”。這是為什麽呢?周汝誠先生在考察“巴格圖”中的精威五行時曾經指出,這是因為古代納西族人民認為:“尚沒有鐵,凡金屬都不能采取。鐵雖賤,而其用乃大於金。”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事實上,鐵及鐵器工具的使用,在納西族人民中有著悠久的曆史,並在古代納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東巴經中就經常提到農業上用的“白鐵鐮刀”、“鋒利的白鐵斧頭”,戰爭中用的“白鐵做的箭鏃”、“鐵匠打的鐵盔帽”,炊爨用的“白鐵做的鐵三腳”等等。所以,這種以“鐵”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說至少可以說明這樣兩點:其一,納西族的精威五行以“鐵”不以“金”,說明古代納西族人民對各種物質材料的重要性的認識,“蓋以鐵為金屬之母”;其二,這種以“鐵”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說,是當時納西族人民的生產水平和生產技術在思想領域裏的反映。換句話說,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說,是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鐵已經居於重要地位的情況下,納西族人民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總結自己長期的社會實踐經驗而形成的。

那麽,古代納西族人民是怎樣認識精威五行的來源呢?從東巴經中反映出,古代納西族人民對精威五行來源的認識主要有兩說:一是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二是精威五行來源於“金黃大蛙”說。

(一)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

精威五行觀念的形成,在古代納西族人民中可能經曆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也就是說,在古代納西族人民的最初觀念中,“五樣”並不像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樣是構成宇宙的五種物質基元。對此,從有的東巴經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痕跡。例如,在一本稱作《祭拉姆道場火化灶裏殺鬼經》的東巴經中,當談到東巴經師之妻“茨拉吉姆”死後要用火來焚化時就說,火化就要用火,“不知道火的來曆,就不要胡亂編造它。鐵的父親出自……白土堆,鐵的母親出自……白土山,高山深穀起變化,變成白鐵火鏈。盛產石頭的海水起變化,變成石頭的母親,……海水岩石起變化,變出閃亮的白石頭,白鐵和石頭起變化,變出一團火,火的出處來曆這裏產生”。又說,火化就要用木,“要用白幹樺樹木、翠綠柏樹木、野檀香樹木、黃栗樹木來火化”。這裏麵所說的“樹木”、“鐵”、“火”、“土”等,都和“五樣”相關。不過在這裏並沒有什麽哲學意義,它們隻不過是人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對人的生活必不可少的幾樣具體東西罷了。

類似情況,在東巴經《祭拉姆道場燒木偶冥房經》裏也有所反映。如說:“不知道精威五行的出處和來曆,就不要胡亂編造它。先是白的‘細針’做變化,在東方產生了五樣中的木;紅的‘樹葉’做變化,在南方產生了五樣中的火;黑的‘跳蚤’做變化,在西方產生了五樣中的鐵;黃的‘蔓菁粒’做變化,在北方產生了五樣中的水;綠的‘鬆石’做變化,在天和地中間產生了五樣中的土。”這段文字,雖然談到精威五行同五方相配的問題(這一點暫不討論),但就其本意來講,隻不過是想用比喻來說明“五樣”中的任何一樣最初都有自己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這種比喻是東巴經在敘述某一具體事物來源時所慣用的手法。據東巴經師解釋,所說“細針”變成“木”,是形容樹木的來源最初隻像細針一般細小,爾後才逐漸發展壯大。“樹葉”變成“火”,形容樹葉燃上火星,便可生出火苗。“跳蚤”變成“鐵”,形容鐵類金屬最初十分細微,經過積微成多,凝聚成鐵。“蔓菁粒”變成“水”,形容水的形成最初也隻像蔓菁籽粒一樣微小,經過點滴匯集而成江河。“綠鬆石”變成“土”,比喻五光十色、蔭綠長青的大地,最初由像綠鬆石般的東西鑲嵌而成。

這些比喻,未免有些附會。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即上麵引文中所說的木、火、鐵、水、土在古代納西族人民的觀念中,起初可能隻把它們看作是對人的生活有用的具體材料。如所謂白鐵出自白土堆,白石出自海水,火出自白鐵和白石,說的是泥土中可以產生石頭,石頭中可以煉出鐵,鐵和石頭可以燧出火之類的道理。雖然對“五樣”物質的這種認識仍沒有擺脫樸素、直觀的特點,但是力圖把自然界對人有用的物質統統歸結為木、火、鐵、水、土,並力圖說明它們的來源。這無疑反映了古代納西族人民為力求更深刻地認識世界所作的努力,這也就是古代納西族較為原始的精威五行說的認識基礎。

精威五行在古代納西族觀念中的進一步發展,是把“五樣”物質材料抽象化,把對“五樣”的認識和對整個自然界的認識結合起來,推廣去觀察整個世界,把世界中包括“五樣”在內的天地及萬物,看作是一個有聯貫性的整體,並從抽象思維的高度去探尋包括“五樣”在內的整個世界的來源。這個認識上的飛躍,就表現在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上。

古代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是和世界起源說緊密的聯係的。因此,在探尋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之前,有必要將世界起源說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關於世界的最初起源和世界的最初狀況,東巴經有很多記載。

“太古時候,……天和地還沒有創造出來。”那時候,整個世界是“陰陽混雜未分”。

“從前的時候,天下混沌未分。”

“天和地,日和月,恒星和行星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先是由上麵(高空)出了一團聲,由下麵出來一股氣,由那裏(指‘聲’和‘氣’)生出……光光明明的一大團;由這一大團變化,出現了天下白色混沌的一大團,這白色混沌的一大團變化,出現了……白天、白地、白日、白月、白星、白宿,出現了白山、白穀、白岩、白湖……”

從以上引述中可以窺見,在古代納西族的觀念中,宇宙世界最初是處在混沌不分、陰陽未判的物質狀態中的。混沌世界經過發展變化,便逐漸分化出“氣”(在東巴經記載中,把“聲”也當作是與“氣”相等同的物質性的東西)。由於“氣”的變化發展,便逐漸產生出各具特殊形體和性質的天地及萬物。這就是古代納西族的世界起源說。這個起源說是力圖用“氣”、“聲”這種不具固定形體的客觀物質去說明天地世界和萬物的形成。這是古代納西族在世界起源說上所遵循的一條基本的認識路線。

精威五行——即木、火、鐵、水、土,在古代納西族人民的觀念中,被看做是世界這個大係統中的一部分。東巴經在敘述世界及萬物的來源時,通常都要用一種連環式的方法談到這個問題。如說:

“很古很古的時候,在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氣,佳音佳氣結合變化,……綠色的寶石出現了,……白色的天和地出現了,白色的日月星辰出現了,白色的山川和岩壁和海子出現了,……‘精威五樣’出現了,……”

類似說法,在很多不同內容的東巴經裏經常重複出現,而且在敘述上始終遵循著這個格式。如又說:

“很古很古的時候,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氣,佳音佳氣結合變化,出現了一滴白露,白露變化,出現了一個白蛋,白蛋變化,有了金木水火土(即木、火、鐵、水、土)。”

如果我們把以上引文和前麵關於世界起源說的資料聯係起來,便可以發現以下兩點思想。

1.精威五行是統一的世界整體的一部分,它的屬性是物質的。有不少東巴經都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的這樣一個認識,即世界最初渾然一體,從渾然一體中逐漸分化出“氣”、“聲”。天、地、日、月、星、山、河、穀,最初都胚胎於“氣”、“聲”。精威五行從性質上來講,是客觀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和天、地、日、月屬於同一性質的事物,並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

2.精威五行是世界的原初物質“氣”、“聲”演變發展而自然產生的。我們知道,“氣”(或“氣”、“聲”)在古代納西族的世界起源說中,被認為是世界萬物的物質根源,自然,作為世界大係統中一部分的精威五行,它的物質根源同樣也是“氣”。就它的具體產生來講,也不過是混沌世界通過“佳音佳氣結合變化”以至產生天地萬物這一連續過程中的某一環節上的產物。這一點,和古代漢族文化中以五行作為世界萬物的根源的說法就有所不同了。而這種把精威五行看做是五種物質材料,認為它是世界逐漸演變發展的產物的觀點,無疑包含著一定的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二)精威五行來源於“金黃大蛙”說

精威五行自然產生說包含有對“五樣”物質及整個自然界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但與自然產生說並存的是精威五行來源於“金黃大蛙”說。這種說法就帶有宗教的神秘主義色彩了。

金黃大蛙,是納西族古代傳說中身上生有三條金色紋理的神蛙。納西族有一種古老的占卜法,就是用這種神蛙畫圖來畫定八方方位、五行和十天幹十二地支等,以便用它來推算陰陽,占卜吉凶。有關精威五行來源於金黃大蛙的說法,就是從東巴經《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或譯《碧庖卦鬆》等)一書中在敘述金蛙神圖的來源時反映出來的。

據該經書記載,天上的占卜祖師“盤孜沙美”(神女)曾把占卜的方法賜與納西族的祖先。她把三百六十種占卜的工具書都裝在箱子裏,並囑咐求取占卜經書的蝙蝠使者在回歸的路途中千萬不能打開箱子看。蝙蝠使者不相信箱子裏有占卜經書,便打開箱子看,結果所有占卜經書都被大風吹散了。其中最好的一部經書被金黃大蛙所吞食。蝙蝠使者請來了善射神蛙的“詩所多知”三兄弟,射死了金黃大蛙。該經書接著說,金黃大蛙死的時候:

蛙頭朝著南方,尾朝著北方,身體朝著東方,肚子朝著西方死。金蛙八卦的來曆嘛,就出在這裏啦。

金黃大神蛙在要死的時候,說了五句咒語的話,精威五行就由這裏變化出來。蛙的身體變出了東方的木,蛙的嘴巴變出了南方的火,蛙的骨頭變出了西方的鐵,蛙的膽變出了北方的水,蛙的肉變出了天地中央的土。所謂金蛙八卦就是由這裏生出來的。

以上引文,在同一經書的不同譯本《碧庖卦鬆》裏又是這樣記載的:

金黃大蛙臨死時,叫了五聲,就產生了木金水火土(木火鐵水土)。……精威五行出處和來曆就從此開始。

金黃大蛙死的時候,頭向南方,尾向北方,箭鏃(射死金黃大蛙的箭)向西方,箭尾向東方。其毛來變化,在東方出現了甲乙木的方位;其血來變化,在南方出現了丙丁火的方位;其骨來變化,在西方出現了庚辛鐵的方位;其膽來變化,在北方出現了壬癸水的方位;其肉來變化,在天地中央出現了戊己土的方位。

這個故事,意在敘述古代納西族的占卜起源和占卜所使用的工具。但其中談到了精威五行思想,並認為精威五行最初來源於神蛙“叫了五聲”。精威五行、五方、十天幹等都由神蛙垂死而化生。這個故事裏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說東方是甲乙木的方位,南方是丙丁火的方位,西方是庚辛鐵的方位,北方是壬癸水的方位,中央是戊己土的方位,和漢族的五行五方與十天千相配合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我國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們就曾認為:東方屬五行中的木,南方屬五行中的火,西方屬五行中的金,北方屬五行中的水,中央屬五行中的土。在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對這種配合也有這樣的介紹:“東方,木也。……其曰甲乙。……南方,火也。……其曰丙丁。……中央,土也。……其曰戊己。……西方,金也。……其曰庚辛。……北方,水也。……其曰壬癸。”看來,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說乃至五行五方說,在曆史上曾經與漢族的五行說發生過某種聯係。如果這個推測還不致大錯的話,那就是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納西族就與漢族文化有了密切的接觸。五行說能在納西族中保存下來,大概是通過納西族的原始文化人——巫師們把它編造成具有自己民族的特點、需要和適合於自己思想認識基礎的神話故事,並把它寫進東巴經書而流傳下來的。

另外,就這個故事中所說的精威五行來源於神蛙“叫五聲”這一點來講,與自然產生說相比,顯然是一種帶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說法。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哲學最初在意識的宗教形式中形成,從而一方麵它消滅宗教本身,另一方麵從它的積極內容說來,它自己還隻在這個思想化的、化為思想的宗教領域內活動。”那麽,精威五行來源於神蛙“叫五聲”的說法的積極內容又何在呢?這主要表現在它對自然界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解上。眾所周知,在漢族和其他民族中,都曾有過某一生物垂死化生世界的說法。較著名的如三國時吳人徐整著《三五曆記》中所說的,最初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盤古垂死化生:氣成風雲,左、右目為日、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皮毛為草木。任昉的《述異記》又說:“昔盤古氏之死,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也有類似說法,隻是化生世界的生物不同罷了。比如,有的是“老虎”(彝族),有的是“盤古盤生”(白族)等。這些神話傳說,都有世界發生論的意味。它們都反映著古代各民族原始的宇宙生成觀,反映著古代各民族的“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之類的幻想的一種聯係”。在這一點上,納西族的精威五行來源於神蛙說,在本質上與盤古化生世界萬物說並沒有什麽區別。在古代納西族看來,神蛙的各個不同部分可以變化為世界的各個部分,或者說,自然界的各種部分可以從金黃大蛙的頭、尾、足、身等找到來源。這就是說,包括精威五行在內的世界一切事物,是一個血肉相連的整體。對於精威五行以及世界五方的這種神話式的理解,無疑包含著古代納西族人民原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納西族有一種古老的占卜法,即以一隻青蛙畫定占卜圖式。這種圖式,納西語稱作“巴格”(pa33 kə31)或“巴格賀空”(pa33 kə31 ho55 k'u55)。照納西語意分析,“巴”(ba),意即“青蛙”,“格”(geq),原意為“鷹”,這裏假借作“課”。若把“巴格”二音連綴起來,即譯作“蛙課”或“青蛙占卜圖式”。又,“巴格賀空”中的“賀”(ho)可譯作“八”,“空”(ku)可譯作“門”或者“方”。因為它是東巴經師用以排定精威五行和空間方位以及天幹地支的占卜圖,所以又有譯作“金蛙八卦圖”的。根據“巴格圖”的實際內容,有人認為“巴格”可能係漢族“八卦”的音變;或以為藏語稱“八卦”為“八卡”(pa33 k'a33),“巴格”可能係藏語“八卡”(pa33 k'a33)的音變。這些都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於“巴格圖”的來源,也有多種說法。如說,有一隻金黃色的神蛙臨死的時候:

蛙皮做變化,出現了東方甲乙木的巴格課;

蛙血做變化,出現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課;

蛙骨做變化,出現了西方庚辛鐵的巴格課;

蛙膽做變化,出現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課;

蛙肉做變化,出現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課。

又說:

蛙身變出東方的木,

蛙嘴變出南方的火,

蛙骨變出西方的鐵;

蛙膽變出北方的水;

蛙肉變出中央的土。

又說:

神蛙臨死時:

蛙頭向南方;

蛙尾向北方;

箭尾向東方;

箭鏃向西方。

以上內容,在木裏縣納西族祭司——“達巴”口誦經中又是這樣說的:

青蛙的肝子變化,出現了木;

青蛙的心變化,出現了火;

青蛙的肺變化,出現了鐵;

青蛙的腰子變化,出現了水;

青蛙的肚子變化,出現了土;

青蛙的頭出現在南方;

青蛙的尾巴出現在北方;

青蛙的右腳出現在東方;

青蛙的左腳出現在西方;

青蛙的四腳、四肢、牛宮、羊宮、狗宮、龍宮住下來了。

這些資料,都是東巴經對“巴格圖”的來源所作的記述。如果我們把以上資料加以複原,再根據“麽些人(舊指納西族)以十二屬相排列方位,龍當居東南方。……牛列於東北方,故畫一牛之座位以之指明東北之方位。……羊當居西南方,故畫一羊之座位,以之指西南之方向。……狗當居於西北方,故畫一狗之座位,以之指西北之方向”等記載,便可繪製出這樣一個“巴格”圖(圖見下頁):

這個“巴格圖”,從內容和結構講,雖然不算嚴密和完備,但它稱得上是古代納西族人民的一個形象生動的、絕妙的世界圖式。照這個圖式,青蛙的頭、尾、四肢和肚腑代表世界;世界的東南西北中就像一個青蛙體一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威五行是這個整體的骨架,包括時間和空間在內的世界的東西都包括在這個骨架中。根據前麵所引述的資料和圖式的實際形象,可以看出這個圖式包含著如下內容。

(一)精威五行與空間五方相配

先看這幅“巴格圖”的四周,上下左右各畫有一個大一點的象形文字,上邊的象形文字寫作:,納西語讀“火古羅”(ho33 gv33 lo31)。這是個代表“水頭”的象形字。在納西族的觀念中,水頭在上方,上方指北方。所以這個字的讀音所表示的實際含義便是“北方”。下麵的象形文字寫作:,讀“依亦蒙”(ji33 t'33 m31)。這是一個表示“水尾”的象形字。在納西族的觀念中,水尾在下方,下方指南方。所以這個字的讀音所表示的實際含義便是“南方”。左邊的象形文字寫作:,讀“尼咩古”(i33 mei33 gv31)。這是一個表示“太陽落”的象形字。在納西族的觀念中,太陽落的方向是西方,所以這個字的讀音所表示的實際含義便是“西方”。右邊的象形文字寫作:,讀“尼咩突”(i33 mei33 t'v33)。這是一個表示“太陽出”的象形字。在納西族的觀念中,太陽出的方向是東方,所以這個字的讀音所表示的實際含義便是“東方”。再看“巴格圖”的中間,是一隻青蛙,肚腑在正中間,它代表“中央”。從空間上講,正好有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蛙之肚腑中央這樣五個方位。再看“巴格圖”中間的青蛙體,蛙頭向下,嘴朝南方吐出一團火;蛙尾向上,屁股朝北排出尿水;蛙身在中間,其身色黃,代表黃土;蛙身上橫穿著一支箭,箭杆是木製的,木製的箭柄在右邊;箭頭是用白鐵製的,白鐵製的箭頭在左邊。這樣,正好有了火、水、土、鐵、木五樣。以精威五行與五方相配,在空間上正好得出了上北,水居(上方)北方;下南,火居(下方)南方;左西,鐵居(左方)西方;右東,木居(右方)東方;中土,土居(中間)中央的配合格式。

(二)五色與精威五行和五方相配

在“巴格圖”中,把青、白、紅、黃、黑五色也配入精威五行和五方之內。這裏順便說一句,今人周汝誠所著《巴格圖說明》一書中所仿製的“巴格圖”原為彩色圖。照彩色“巴格圖”來理解,朝南的蛙頭之所以嘴中吐出火,除了說明南方屬火之外,還說明火為紅色,南方色紅。朝北的蛙尾排出尿水,除了說明北方屬水之外,還說明水色黑,北方色黑。朝東的箭柄是用木製的,木的顏色是青色,所以東方屬木,其色青。西方的箭頭是用白鐵製的,鐵的顏色是白色,所以西方屬鐵,其色白。蛙體在正中間,蛙之肚腑代表土,土的顏色是黃色,所以中央屬土,其色黃。這樣,根據“巴格圖”的具體形象和實際含義,以精威五行和五方五色相配合,正好得出東方屬木,木色青;南方屬火,火色紅;西方屬鐵,鐵色白;北方屬水,水色黑;中央屬土,土色黃的配合格式。

(三)精威五行、五方與十天幹相配

據東巴經記載和有關學者的研究,納西族人民很早就已使用幹支紀年法。在“巴格圖”中,便已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與精威五行配合起來了。不過,這裏首先要指出的是,在納西族的詞匯中並沒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名字。前麵所提到的“東方甲乙木的方位”等語,其實乃是借用漢族文化對納西族文獻所作的意譯。那麽,這十天幹在納西語中究竟怎樣表述?它與精威五行又是怎樣配合的呢?從“巴格圖”來看,納西族是把精威五行中的每一行各分為陰陽二性,然後使之轉變成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應的十個天幹的。

先看“巴格圖”的最外邊,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中間為中央為序,在標有“火古羅·北方”、“依赤蒙·南方”,“尼咩古·西方”、“尼咩突·東方”和“中央”的象形文字的左右都各標有兩個小的象形文字。北方的小象形文字寫作:。這四個字中,第一和第三個字是“水”的象形字,讀作“幾”(di31),意即“水”;第二個字為“男性性器之形”,讀作“鋪”(p'v33),意即“雄”或“公”,亦即“陽”,j第四個字為“女性性器之形”,讀作“咩”(mei33),意即“雌”或“母”,亦即“陰”;這四個字,分讀兩句,第一、二兩個字連讀作“幾鋪”(di31 p'v33),意即“陽水”;第三、四兩個字連讀作“幾咩”(di31 mei33),意即“陰水”。前麵說過,納西語中並沒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幹的名稱,而隻有將精威五行各分陰陽的稱法。這裏所謂“陽水”、“陰水”,正等於十天幹中的壬和癸。再看南方的小象形字,寫作:。第一和第三個字是“火”的象形字,讀作“咪”(mi33),意即“火”;第二和第四個字即前麵所說的“雄”、“雌”。這四個字分別讀作“咪鋪”(mi33 p'v33)、“咪咩”(mi33 mei33)。所謂“咪鋪”(mi33 p'v33),意即“陽火”,等於十天幹中的丙;“咪咩”(mi33 mei33),意即“陰火”,等於十天幹中的丁。西方的小象形宇寫作:。第一和第三個字形似鐵斧,是“鐵”的象形字,讀作“署”(u31),意為“鐵”;第二和第四個字的讀音和含義同上。這四個字分別讀作“署鋪”(u33 p'v33)、“署咩”(u31 me33)。所謂“署鋪”(u33 p'v33),意即“陽鐵”,等於十天幹中的庚;“署咩”(u31 me33),意即“陰鐵”,等於十天幹中的辛。東方的小象形字寫作:。第一和第三個字是“木”的象形字,讀作“森”(ser),意即“木”;第二和第四個字的讀音和含義同前。這四個字分別讀作“森鋪”(sər33 p'v33)、“森咩”(sər33 mei33)。所謂“森鋪”(sər33 p'v33),意即“陽木”,等於十天幹中的甲;“森咩”(sər33 mei33),意即“陰木”,等於十天幹中的乙。中央的小象形宇寫作:。第一和第三個字是“土”的象形字,讀作“指”(t33),意為“土”;第二和第四個字的讀音和含義同前。這四個字分別讀作“指鋪”(t33 p'v33)、“指咩”(t33 mei33)。所謂“指鋪”(t33 p'v33),意為“陽土”,等於十天幹中的戊;“指咩”(t33 mei33),意為“陰土”,等於十天幹中的己。至此,根據“巴格圖”所標注的象形文字和它的實際含義,便可還原出這樣一個配合格式:東方屬木,其色青,其日陽木(甲)、陰木(乙);南方屬火,其色紅,其日陽火(丙)、陰火(丁),西方屬鐵,其色白,其日陽鐵(庚)、陰鐵(辛);北方屬水,其色黑,其日陽水(壬)、陰水(癸);中央屬土,其色黃,其日陽土(戊)、陰土(己)。

根據有關東巴經記載,納西族還以十二屬相代表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並將精威五行各分陰陽與十二地支相配,使十天幹與十二地支配合形成最小公倍數——六十,用它來作為推算六十花甲年的周期。與此同時,還將十二地支與空間方位相配。

關於十二地支和空間方位的配合,在東巴經《十二生肖的來曆》中有這樣一段十分有趣的記載:“原來十二屬相互相爭執,誰都想當歲首,不願當歲尾。於是,‘裏布本馬’便讓他們去橫渡美令思吉河(據說是今木裏縣境的無量河),誰過得快誰是歲首,依次排定。本來水牛過得快,但狡猾的老鼠咬住牛尾巴,水牛疼痛一甩尾巴,反而把老鼠最先甩到岸上。結果老鼠為歲首。依次到河岸上的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照這個順序,他們各占了自己的位置。”“後來十二屬相還互相紛爭:鼠與馬相衝突,牛與羊相衝突,虎與猴相衝突,狗與龍相衝突,豬與蛇相衝突。於是,由‘英什恒丁’來分判:虎兔住東方,蛇馬住南方,雞猴住西方,豬鼠住北方,狗住西北方,龍住東南方,牛住東北角,羊住西南角。從此便按照各自的位置住下來了。”根據這個傳說,“巴格圖”便把空間劃分為十二宮,然後把十二地支配進去。“巴格圖”的最外一圈,就表示這個配合圖式。從該圖標有“火古羅·北方”右邊的第一小格開始,按照順時針方向,第一個圖像是鼠,屬於鼠位,在正北方,屬於子宮;第二圖是牛,位在東北隅,屬於醜宮;第三圖是虎,位在東方,屬於寅宮;第四圖是兔,位在正東,屬於卯宮;龍在東南隅,屬於辰宮;蛇在正南方,屬於巳宮;馬在正南方,屬於午宮;羊在西南方,屬於未宮;猴在正西方,屬於申宮:雞在正西方,屬於酉宮,狗在西北隅,屬於戌宮;豬在正北方,屬於亥宮。

十二屬相和精威五行是怎樣配合而形成六十序數的呢?原來納西族也是把精威五行各分陰陽與十二地支相配的。照這個原則推論,便可以列出如下格式來:

另外,古代納西族還將五神、五東巴、五種民族等許多東西與精威五行和五方相配。不過這些沒有在“巴格圖”中標注出來,大都是從有關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東巴經的記載中反映出來的。

如用東巴和五行與五方相配,則東方屬木,其東巴為“格且稱補”(gə31 ts'e55 ts'e55 bu31);南方屬火,其東巴為“生日米格”(se55 r31 mi31 gu33);西方屬鐵,其東巴為“那生衝陸”(na55 se33 t'u33 lu31);北方屬水,其東巴為“古生口巴”(gv31 se33 k'ə33 pa31);中央屬土,其東巴為“鬆餘近古”(so33 yu31 ti33 gv33)。

①:這是一個表示“東方”、“木神”的象形字。把此字分解開來,左邊的小字讀作“尼咩突”(i33 me33 t'v33),意即“太陽出”,亦即“東方”;中間是一個大神的形象,讀作“恒登”(he33 d31),意即“大神”;右邊的小字讀作“森”(sər33),“木”。把這個字連綴起來,讀作“尼咩突森恒登”(i33 mei33 t'v33 sər33 hei33 d33),其意即“東方屬木大神也”。

②:這是一個表示“南方”、“火神”的象形字。左邊的小字讀作“依赤蒙”(ji33 t33 m31),意即“南方”;中間為“大神”,讀音和含義同前,右邊的小字讀作“咪”(mi33),意為“火”。此象形字連讀作“依赤蒙咪恒登”(ji33 t33 m31 mi33 hei31 d33),其意即“南方屬火大神也”。

③:這是一個表示“西方”、“鐵神”的象形字。左邊的小字讀作“尼咩古”(i33 mei33 gv31),直譯作“太陽落”,意即“西方”;中間的字讀音和含義同前;右邊的小字讀作“署”(u31),意為“鐵”。此字連讀作“尼咩古署恒登”(i33 mei33 gu31 u31 hei33 d31),意即“西方屬金(鐵)大神也”。

④:這是一個表示“北方”、“水神”的象形字。左邊的小字讀作“火古羅”(ho33 gv33 lo31),意即“北方”;右邊的小字讀作“幾”(di31),意即“水”。此字連讀作“火古羅幾恒登”(ho33 gv33 lo31 di31 hei33 d31),意即“北方屬水大神也”。

⑤:這是一個表示“中央”、“土神”的象形字。左邊的“大神”頭上的字讀作“美”(m31。),意為“天”;“大神”下麵的字讀作“堆”(dy31),意為“地”,這兩個字連讀作“美能堆呂古”(m33 nei31 dy33 ly51 gv33),意為“天和地中間”,亦即“中央”。右邊的小字讀作“指”(t33),意為“土”。整個字連讀作“美能堆呂古指恒登”(m33 nei31 dy31 ly51 gv33 t33 hei33 d31),意即“天地之中央屬土大神也”。

以上所述,是東巴經記載中經常提到的,並按精威五行和五方分配的五位大神。它們在空間方位上的分配是:東方屬木,其神為木神;南方屬火,其神為火神;西方屬鐵,其神為鐵神;北方屬水,其神為水神;中央屬土,其神為土神。

在有關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東巴經的記載中,還根據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鐵、北方屬水、中央屬土的原則,把漢族、白族、藏族、蒙古族和納西族這五個民族也同精威五行和空間五方配合起來。這種分配可以如下四個特殊的象形字來說明。

①:此字左邊是一人戴帽之形,讀作“哈巴”(ha33 ba31),“此為漢人也”。右邊的小字是“木”的象形字,讀作“森”(sər33)。為什麽畫一個“漢人”要搭配一個“木”字呢?據說“哈巴”(漢族)“旁邊畫一木有二用途,一表意,指‘東方’,東方屬木也;一表音,讀‘森哈巴’(sər33 ha33 ba31),仍為屬於木方之漢人也。”換句話說,因為東方屬木,漢族居住在東方,所以漢族屬木,故稱“森哈巴”。

③:此字左邊是一人頭戴大皮帽的坐形,讀作“古宗”(gv33 dz31),意為“古宗人也(舊指藏族)”。右邊是“鐵”的象形字,讀作“署”(u31)。這個字連讀作“署古宗”(u31 gv33 dz31),意即“鐵藏族”。為什麽“藏族”要加一個“鐵”字呢?據說這是因為“西方屬於鐵方”,而“昔日古宗(藏族)人居住在麽些(納西族)人之西方也”。

④:此字左邊是一人戴帽、帽插一束小米之形,讀作“郭洛趣”(ko33 lo31 t'y51),據說舊“指現在青海南部的郭洛番人(或今之蒙古族)”。右邊的小字讀作“幾”(di31),意為“水”。此字連讀作“幾郭洛”(di31 ko33 lo31),意即“水郭洛”。為什麽“郭洛人”(蒙古族)要加一個“水”字呢?這是因為北方屬水,以“水”加“郭洛人”,即“指其(郭洛人)居住在北方也”。

至於納西族的居住處在精威五行和五方中的分配,則不見有專門的象形文字。不過,根據有關東巴經的記載,古代納西族“自以為居天地中央,觀其四至:東為漢人,南為民家(白族),西為藏人,北為郭洛。”所以,東巴經凡是記述這五個民族分布的地方,幾乎都是按照漢族居屬木的東方、白族居屬火的南方、藏族居屬鐵的西方、蒙古族(郭洛人)居屬水的北方、納西族居屬土的天地中央的原則分配的。《東嗯古模·超薦壽星美令東主》一書就是典型的例子。該經書在談到要把人類始祖“美令東主”的靈魂招回來時就說:“東主靈魂呀,不留東方屬木漢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來;不留南方屬火白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來;不留西方屬鐵藏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來;不留北方屬水蒙古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來;不留中央屬土的納西人的地方,又把他招回來。”

以上所述是“巴格圖”中關於精威五行說的一個基本輪廓。因為“巴格圖”是東巴經師凡唸經時都要鋪在地上、先用竹片敲擊三下的一種神圖”,所以它在東巴經師的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東巴對“神圖”的內容還有一套極其複雜的推演和使用方法。可惜的是,對它的推演方法目前未見有專門的經書記載。據東巴經師講:昔日東巴學經時,老師未必將己藝全部傳給徒弟,徒弟也難以窮盡其師之所能。“巴格圖”中精威五行和其他事物的配合以及究竟怎樣推演,今日的東巴經師大多已不能明晰地表述。不過,有一點是十分明顯的,即“巴格圖”中精威五行說的說理和配合形式與漢族的陰陽五行說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前麵說過,“巴格圖”中的第一個內容是精威五行配五方。其實,以五行配五方,漢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漢以來也極為流行。兩漢今古文經師以及道家學者都有這種說法。漢族陰陽五行家認為,木在東方,火在南方,金在西方,水在北方,土在中央。比如《淮南子·天文訓》就說:“東方,木也。……南方,火也。……中央,土也。……西方,金也。……北方,水也。”《管子·四時》篇也說:東方屬春,屬木,南方屬夏,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秋,屬金;北方屬冬,屬水。《禮記·月令篇》在談到五行與空間的配合時,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順序排列的。《春秋繁露》中也說:“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生春氣,火居南方麵生夏氣,金居西方而生秋氣,水居北方而生冬氣,……土居中央,謂之天潤。”這些都是企圖用五行所具有的屬性及其相互作用去說明四季節氣的產生和變化,其中的附會之處,不必多論。倒是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即“巴格”圖中精威五行與五方的配合格式,與上述的配合格式是一樣的。這說明,古代納西族的精威五行說與古代漢族的五行說有著密切的關係。精威五行配五方就是對漢族五行五方說的一種直接借鑒。不過,這種借鑒並不是生硬的照搬,特別是采用“巴格”圖和用象形文字標注精威五行和五方的作法,比漢族的純粹文字說明就形象、生動、具體得多了。

另外,古代漢族的陰陽五行說又根據五行和八卦與五方的配合運轉來說明季節氣候的更替。同古代漢族將八卦分配於八方一樣,“巴格圖”也將八卦與精威五行以及空間和時間的運轉配合起來。隻是這種分配過於繁瑣,前麵未加分析。但根據記載,納西族認為“乾位係西北隅,坎位係正北方,艮位係東北隅,震位係正東方,巽位係東南隅,離位係正南方,坤位係西南隅,兌位係正西方”。據說,用“巴格圖”的配合圖式可以推算一年的陰陽盛衰和四季的節氣變化。至於怎樣結合精威五行進行推算,則已無從考索。《易傳·說卦》說:“萬物出於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悅)也,故曰說言乎兌。……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經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這與東巴經的說法不僅極其類似,而且是完全一致的。照這個說法,震位於正東,於時為春;巽為東南,於時為春夏之交;離為火,位正南,於時為夏;坤為西南,於時為夏秋之交;兌為正西,於時為秋;乾為西北,於時為秋冬之交;坎為正北,於時為冬;艮為東北,於時為冬春之交。萬物都由季節的變更或隱或出。

“巴格圖”的第三個內容是精威五行和五色配十天幹。以五行五色和十天幹相配,也是陰陽五行家神秘術數中早已經有的。例如,在《墨子》一書裏就有這樣一個故事:墨子北去齊國,碰到一個占卜日子吉凶的“日者”。“日者”說:上帝今天在北方殺黑龍(北方屬水,色黑),先生您的臉色黑,不能去北方。墨子不聽“日者”的話,還是向北走。到了淄水,過不去,又轉回來。“日者”便說:我本來說您不可能往北邊去。墨子回答說:同是一個淄水,南邊人過不到北邊,北邊人過不到南邊。臉色有白有黑,怎麽都過不去呢?“而且照你的說法,帝以甲乙日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日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日殺白龍子西方,以壬癸日殺黑龍於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淮南子·時則訓》等書裏,也是按照東方木,木色青,其日甲乙等格式進行分配的。如說:“孟春之月(正月),……其日甲乙,……其神句芒(木宮之神)”。“孟夏之月(四月),……其日丙丁,……其神祝融(火官之神)”。“孟秋之月(七月),……其日庚辛,……其神蓐收(金宮之神)。”“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神玄冥(水官之神)。”“季夏之月,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此外還要順便指出的是,藏族曆史上也曾采用過幹支紀年法,並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分配在五行當中。十天幹,藏族也同樣“以五行(vbyung-ba-lnga,或叫khams lnga)各分陰陽來對應”。用十二地支配五行,也同樣是把五行各分陰陽然後與十二地支相配,使之分別對應為陽木鼠、陰木牛、陽火虎、陰火兔、……陽土馬、陰土羊、……陽水豬、陰水豬等。如“十二地支,藏曆稱為十二屬相(loreags-bcu-gnyis),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配合其最小公倍數即為六十,藏曆稱這一周期為饒迥(nab—byung),‘饒迥’始於公元1027年(丁卯),現今為第十六個饒迥。如今年己未年,藏曆稱之為‘第十六饒迥之陰土羊年’”。這和納西族以精威五行劃分陰陽而對應出陰木、陽木、陰火、陽火等十天幹,而與十二屬相對應出陽木鼠、陰木牛、……陽水狗、陰水豬等六十個序數的作法是相同的。所以我們推測,納西族以精威五行配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方法,除與漢族以五行配十天幹的方法有關係外,很可能還與藏族的文化有密切關係。

“巴格圖”中的另一個內容是精威五行配五神。五行配五神,漢族在春秋時代早有此說。如晉國太史蔡墨在對魏獻子的答話中就說:“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木宮之神),火正曰祝融(火官之神),金正曰蓐收(金官之神),水正曰玄冥(水官之神),土正曰後土(土官之神)。”《淮南子·天文訓》中又有五帝五神配五行五方之說。如說:“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納西族象形文字中所標注的“東方木大神”、“南方火大神”、“西方鐵大神”、“北方水大神”、“中央土大神”,其分配原則和漢族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的五行五方神相配之說是一樣的。另外,這種以五神分掌五行五方的神秘作法,在納西族地區一直流行到解放前。如永寧納西族地區每年“正月初八日為永寧喇嘛大寺跳神之期。……跳神時要裝扮五個五方神,所戴之麵具,為青黃赤白黑五色,其服飾如其麵具之色,……各依其方位,翹足跳躍,……戴青色麵具,穿青衣者,東方神也。戴紅色麵具,穿紅衣者,南方神也。戴白色麵具,穿白衣者,西方神也。戴黑色麵具,穿黑衣者,北方神也。戴黃色麵具,穿黃衣者,中央神也”。藏傳佛教是納西族地區較為流行的宗教,它和納西族的原始東巴教從來就是相互滲透的。所以納西族的精威五行、五方、五色、五神相配說,當與藏傳佛教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精威五行配列體係中的最後一項內容,是把精威五行和五方與五族,即漢族、白族、藏族、蒙古族和納西族相配合。這種奇特的配合方式,在漢族五行配合體係中殊為少有。所以,這種配合應當有它自己的特殊來源。通常認為,這種配合是以五個民族居住的地方為根據的。即以納西族為中心,藏族位於屬鐵的西方,蒙古族位於屬水的北方,漢族位於屬木的東方,白族位於屬火的南方。但考之以現在各民族居住的方位,這種說法也並非完全準確。或許這是以遠古時代的居住情況為根據的。那麽,遠古時代又以什麽為中央點而分列出四方來呢?在東巴經記載中,是以一座叫做“茹羅”(又譯作‘居那若羅’)的“神山”為中心點的。如東巴經《魯般魯饒》中就說:“很古的時候,人類都從居那若羅神山遷徙下來。”人類在遷徙之前,其分布是:“茹羅神山的東方,……木命的漢人千千萬萬住在那裏。……茹羅神山的南方,……民家(白族)的兒女們住在那裏。……茹羅神山的西方,……古宗(藏族)的祖公祖婆住在那裏。……茹羅神山的北方,……郭珞(又譯‘郭洛’,據說指青海地方之郭洛番人,亦即蒙古族)何樸秋人(不知何種民族)在那裏居住。……茹羅神山天地之中央,……由盤種人(納西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人)、麽些人(納西族)、西番(即普米族)和武種人(不知何種民族)千千萬萬地來住起,……”這裏所說的“茹羅神山”,有說是佛教中所說的須彌山,也有說是昆侖山的。究竟是什麽山,已難以確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當古代納西族用精威五行來排列宇宙間事物包括五種民族的方位的時候,五種民族的分布當早已成為定局。另外,從這一點也可以知道昔日納西族的分布中心,並不在今日的麗江,而在麗江以北很遠的某個地方,亦即以“茹羅神山”為中心的地帶。當然,到底是什麽地方,還希望曆史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在對“巴格圖”精威五行說與漢族五行說作初步對比之後,我們便可以發現,“巴格圖”精威五行的配合體係,和漢族陰陽五行家的配合體係在原則上、方法上乃至內容上基本上是相同的。較明顯的是以精威五行配合五方、五色、五神、十天幹等。這些在《禮記·月令篇》中都有。而《月令》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料,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家的作品。因此,我們有理由設想,“巴格圖”精威五行的世界配合體係和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陰陽五行說有著同源關係,有些內容甚至可以說就是從一個共同的原始說法衍化而來的,雖然這個原始說法已無從考索,甚至二者的內部關係目前也無確切的文獻可征。但我們如果從民族曆史的角度進行考察,這種設想也並非是無稽之談。

漢族的五行說,是一種力圖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去說明整個世界的學說。這種學說,有用於解釋最初的世界和萬物的來源的,有用於說明天道地道的,也有用於說明人道和解釋政治生活的,等等,它幾乎是一種無所不包的萬能學說。原始精威五行說在古代納西族的精神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從東巴經記載來看,這種學說除了用於“巴格圖”進行占卜之外,還有用於解釋世界和萬物起源以及自然現象和自然變化的;有用於古代戰爭的;也有用來解釋人體的構成、人間的婚喪嫁娶的,等等。在這些應用中,反映著原始精威五行說的一些特點。

在很古的時候,天和地還沒有開辟,太陽、月亮、……星、宿、……樹木、溝壑、石頭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先從上麵(高空)出了佳聲,從下麵出了佳氣。佳聲佳氣結合變化,出現了最初的陰陽五行(精威五行)。五行來化育,……出現了白晃晃的天、地、日、月、星、辰,出現了白色的山川和大海。

最早的時候,天和地、日和月、恒星和行星,……木同石、山同岩、水同溝、岩同湖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先由天上方出了一團聲,由地下出了一團氣。聲同氣來變化,……有了(精威)五行。從那兒(精威五行)生出了綠蛋、黃蛋、花蛋這三個。……綠蛋來變化,……生出“海宜跋達”神樹;……花蛋變化,生出“巨那茹羅”神山;……黃蛋變化,生出“則則海盧”大神石,……

在天和地還沒有奠定的時候,……在上方出了佳音,在下方出了佳氣。佳音佳氣結合變化,出現了一滴白露,白露變化,出現了一個白蛋,白蛋變化,有了“精威五樣”(木、火、鐵、水、土)。五樣變化,出現了白、黑,綠、黃、紅五股風。五股風變化,有了白雲、黑雲、綠雲、黃雲、紅雲五種雲。五種雲變化,出現了白、綠、黑、黃、紅五個蛋。白蛋作變化,出現了白天、白地、白太陽、白月亮、白星、白辰、白山、白川、白樹、白石,……自犏牛、白犛牛、白馬,白羊,……綠蛋變化,出現了綠天、綠地、綠太陽、綠月亮、綠山、綠樹、綠水、綠石,……綠犏牛;綠犛牛、綠馬、綠羊,……黃蛋變化,出現了黃天、黃地、黃太陽、黃月亮、黃山、黃水、黃樹、黃石,……黃犏牛、黃犛牛、黃馬、黃羊,……紅蛋變化,出現了紅天、紅地、紅太陽、紅月亮、紅山、紅川、紅樹、紅石、……紅犏牛、紅犛牛、紅馬、紅羊,……黑蛋變化,出現了黑天、黑地、黑太陽、黑月亮、黑星、黑辰、黑山、黑川,……黑犏牛、黑犛牛、黑馬、黑羊,……

以上三段記載,前半部分說的未有天地之前,先有“氣”、“聲”,由“氣”、“聲”發展變化,產生出“白露”乃至精威五行。這是納西族東巴經中用以說明世界形成之前的狀況和世界形成時所慣用的表述方法。在古代納西族看來,世界包括精威五行在內,其本源是“氣”、“聲”。這是古代納西族所堅持的一種以“氣”、“聲”為世界本源的學說。這種學說與漢族哲學史上很多哲學家所堅持的“氣”為萬物本源的唯物主義學說頗相近似。後半部分所說的由於精威五行的變化,產生了不同顏色的“五股風”、“五種雲”和五種不同顏色的天地萬物,這也是古代納西族力圖尋求世界萬物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一種努力。為什麽前麵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氣”、“聲”,而又要把諸如天地日月風雲、直到生物界的牛、馬、羊劃分為不同顏色的五類,然後把它們的產生說成是精威五行的變化發展呢?顯然,在古代納西族的觀念裏,世界上五光十色、種類繁多的事物,光用“氣”、“聲”是很難說明的。所以,在“氣”、“聲”之下,又分化出精威五行來。用精威五行去說明事物的多樣性的統一,這比單純從“氣”、“聲”中去尋找統一,其內容要豐富、實在和具體得多。這種力圖用精威五行來說明萬事萬物的繁衍發展,自然是牽強附會,不科學的。特別是把精威五行中的“五”加以術數化並進而把精威五行的配列體係任意擴大,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神秘主義。但是,這裏麵卻不僅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而且鮮明地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人民在尋求世界統一時所表觀的高度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該書對於古代納西族的部落爭戰和精威五行在戰爭中的應用是這樣記述的:“述部落在九座大山上修築了九十九道防線。在木的東方,修築了東方堡壘,有一個魔王叫‘當饒吉補’,領著九個木鬼,修了九個木壘,開辟了九個木地,有九個木鬼來把守。懂部落的兵馬千千萬萬,殺向述部落,殺死了‘當饒吉補’,殺死了九個木鬼。所有稱能的木魔,都用鐵來降住。在火的南方,有一個叫做‘時知吉補’的魔王,領著九個火鬼,修了九座火壘,辟了九個火地。懂部落的兵馬殺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火壘,殺死了九個火鬼。述部落厲害的火,用水來尅製。在鐵的西方,有個魔王叫做‘楞欺斯普’,領著九個鐵鬼,設了九座鐵壘,修了九個鐵寨,九個鐵鬼來把守。懂部落的兵馬殺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敵壘和九個敵寨,殺死了九個鐵鬼。鐵鬼雖然厲害,用火可以尅製。在水的北方一麵,有一個‘奴祖吉補’魔王,領著九個水鬼,建了九座水堡壘,辟了九個水寨,有九個水鬼來把守。懂部落的兵馬殺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敵壘和九個敵寨,殺死了九個水鬼。水鬼雖然厲害,可以用土來尅製。在天地中央,有九個土鬼,築了九個土壘和九個土寨,有九個土鬼來把守。懂部部落的兵馬殺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敵壘和九個敵寨。土鬼雖然厲害,可以用水來尅製。”

這個記載中,所謂“魔王”、“木鬼”、“火鬼”、“鐵鬼”、“水鬼”、“土鬼”,乃是古代納西族把人和精威五行加以神鬼化和神秘化的說法,這一點可以不論。但有兩點很值得注意:第一,所說木的東方有木堡壘、木寨、木鬼,火的南方有火堡壘、火地、火鬼,鐵的西方有鐵堡壘、鐵寨、鐵鬼,水的北方有水堡壘、水寨、水鬼,中央有土堡壘、土寨、土鬼,這種原始的軍事設置和軍隊組織,明顯是精威五行配列原則在軍事上的運用。第二,所說“稱能的木魔都用鐵來降住”,“厲害的火用水來尅製”,“厲害的鐵鬼用火來尅製”,“厲害的水鬼可以用土來尅製”,“厲害的土鬼可以用水來尅製”,正是精威五行相勝或五行相尅的道理。但對於後兩項為什麽說土能勝水,水又能勝土,卻沒有作出解釋。這說明在納西族的精威五行學說中,五行相勝或五行相尅說還不夠完備,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相勝說和《春秋繁露·五行相勝》中所講的“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是基本一致的。雖然我們還不清楚納西族的精威五行相勝說與漢族五行相勝說究竟存在著什麽直接關係。

“主人這一家(即舉行祭祀祖先神靈的人家),……要用雙手將糧食挑撒出去,施給眾鬼們;……要用銅器鐵器把糧食挑撒出去,施給眾鬼們,……讓它們(眾鬼)滾開。東方的木門要用鐵來關閉,南方的火門要用水來關閉,西方的鐵門要用火來關閉,北方的水門要用土來關閉,天和地中間的土門要用鐵來關閉。”

《祭拉姆道場趣英拉姆結尾經》中又說:

東方的木可以用鐵砍倒,讓鐵去砍死東方的毒鬼和仄鬼。南方的火可以用水淹滅,讓水去淹死南方的臭鬼和知鬼。西方的鐵用火可以溶化,讓火去燒死西方的呆鬼和老鬼。北方的水可以用土覆蓋,讓土去覆蓋北方的情鬼。天地中央的土用石來相壓,讓石去壓死中央的猛鬼和恩鬼。

這兩段運用在宗教儀式上的記載,從精威五行的分配來講,仍然是精威五行配五方的組合體係的直接引用。從精威五行相勝說來講,雖然它的排列和漢族的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並不完全相同,甚至各段之間都存在著矛盾。但第一段記載中所謂鐵關閉木門、水關閉火門、火關閉鐵門、土關閉水門、鐵關閉土門,也還是依照精威五行相勝的原則分配的。而第二段記載,除了把精威五行按照相勝順序排出來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反映出:古代納西族對精威五行相勝的道理,是從實際生活中對鐵可以砍倒木、水可以澆滅火、火可以冶煉金屬、壅土可以覆蓋水等現象的實踐和觀察中總結出來的。這種精威五行之間的內在聯係,說明了古代納西族人民為認識世界本質所作的頑強努力,具有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因素。但是,這種樸素唯物主義因素,又由於古代納西族把它運用到各種宗教儀式上,用它來說明神鬼世界也可以相互尅製,因而蒙上了一層原始宗教的神秘主義色彩。

另外,我們從東巴經裏還發現了古代納西族用精威五行解釋人之生死的零星記載。這些記載,基本上都是從為死者超度亡魂時所念頌的經書中反映出來的。如在《祭拉姆道場火化灶裏殺鬼經》裏,當追憶到人類始祖的來源時就說:

很古的時候,束族(按:即遠古納西族的一個分支)的第一個能幹的女祖先,是由精威五行相聚而生。

《祭拉姆道場燒木偶冥房經》中又說:

很古的時候,每一個死去的長輩,都是從精威五行當中變化出來。

茨依吉姆(東巴經師之妻)是由木火鐵水土五行凝聚而來的。

人生是由於精威五行的變化,那麽人死又是怎麽回事呢?東巴經裏對這個問題也做了回答。如《吊死者分離經》中就說:

很古的時候,一切活著的(人)都是精威五樣產生出來的,死的(人)也是因為精威五樣而死去。

《祭拉姆道場超度趣英吉姆豎立柏木樺樹喪經》中也說:

(人)生由精威五樣上生,死呢,從精威五樣上來死啊!

《祭拉姆道場火化灶裏殺鬼經》中又說:

茨饒吉姆……生由精威五行相聚,死由精威五行消散。

這些記載,概括地回答了人之生是由於精威五行的凝聚,死是由於精威五行的消散。換句話說,在古代納西族的觀念裏,認為人之生死都不過是精威五行的一種變化和運動過程。當然,這種說法並不一定完全科學,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人之生死變化過程的客觀事實,但它要比那種把人之生死簡單地看做是靈魂的作用的神秘主義要進步得多。

從東巴經記載裏還反映出,古代納西族還將精威五行的分配以及相勝原理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把它作為解釋人間生老病痛現象的工具,同時又把它作為人間婚喪嫁娶和人們吃穿行動的規範。這種規範,有的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

比如,對於人生疾病的現象,東巴經裏就有這樣的解釋:“精威五行互相衝犯,(人)就會發生疾病。”為了免遭疾病和躲避生活中的災難,納西族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嚴格按照精威五行的運行規律行事。所以,直到今日,在納西族中,凡進行婚喪嫁娶等活動時,一般都要嚴格按照精威五行相勝等原則進行占卜選擇吉日。例如,至今木裏縣境的納日人(納西族的另一種稱呼)還保留著這樣一種習俗,在男女說親時,要請“達巴”祭司根據男女雙方的屬命推算是否可以結親。在為死者舉行超度道場時,做道場的日期也要選擇在死者的屬命那天。這裏所說的“屬命”,實際上就是看生者(或死者)在精威五行中是屬於“水命”還是“火命”,然後根據精威五行相尅的原則來抉擇行事。

又如,在永寧部分納西族家庭中,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都要按照生日屬命嚴格規定。這種規定中也充滿著精威五行的色彩。如:“孩子的生日是屬木的,……騎黃馬好,吃黃飯好,喝黃水好。……生日是屬火的,穿紅衣好,吃紅飯好,喝紅水好,不能吃綠飯和黑飯。……生日是屬鐵的,穿黑衣好,吃黑飯好;吃紅飯不好。……生日是屬土的,穿紅衣好,吃紅飯好。……生日是屬水的,穿白衣好,吃白飯好;吃黃飯、紅飯不好。”很明顯,這裏的規定都是精威五行相勝說的不規則的排列,這些規定純屬於宗教和巫術迷信。不過,這些規定也有它的根據。為什麽屬木的孩子隻能吃黃飯、喝黃水、騎黃馬呢?這大概是根據中央屬土、土色黃,而精威五行中的木和土不僅不相衝犯,而且木還可以勝土。因此屬木的孩子的衣、食、行,都必須和屬土的黃色配合起來。同樣理由,因為紅色是火,火勝鐵,而水色是黑,水和鐵不相勝,所以屬鐵的孩子的生活不能與屬火的紅色的事物相配合,而隻能與屬水的黑色的事物相配合。屬土的孩子要吃紅飯,穿紅衣,這是因為紅是火的顏色,土火不相勝,所以屬土的孩子的生活必須和紅色的事物配合。屬水的孩子不能吃黃飯和紅飯,而要吃白飯,穿白衣,這是因為黃色是土,紅色是火,水和土相勝,水和火相勝,所以屬水的孩子的生活不能與屬土的黃色和屬火的紅色的事物相配合。而白是鐵的顏色,水鐵不相勝,所以屬水的孩子的生活必須和屬鐵的白色的事物相配合。

精威五行說,是已經納西化了的五行學說。在納西化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它已經滲透在納西族人民的思想中,成為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這個學說已經成為東巴經師們的主要思想支柱,並在納西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中打下了它的烙印。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對原始的精威五行說進行認真地清理和深入地研究,把它從宗教神秘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它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優秀文化遺產,並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