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西北部麗江縣等地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三十餘萬。他們自古以來信仰本民族傳統的原始宗教——東巴教。“東巴”是這種宗教信仰的組織人和主持人,故該宗教名“東巴教”。東巴使用原始象形文字,並用這種文字記錄各種宗教祭祀經典,故稱“東巴經”。這種經書所記錄的內容,從社會、曆史、家庭、婚姻到天文、曆法、占卜、醫學,無所不包,被稱為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東巴們共同信奉的原始教祖是“丁巴什羅”,他在納西族社會和東巴教中是一位傳奇式人物。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佛教和道教等逐漸傳入納西族地區。因此,納西族在篤信東巴教的同時,也信仰藏傳佛教、道教等。對道教而言,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人們雖對納西族地區特別是今納西族聚居區——麗江大研鎮一帶道教情況作了一些調查,但對東巴教中滲有的道教內容,卻無人探索。針對此現象,筆者寫此短文,談談東巴教有關內容與道教有關內容相同、相類、互滲情況二三事,並以此拋磚引玉。

東巴教和道教內容互相滲透事例,“丁巴什羅”和“老子”出生傳說相似可算一例。

先說老子。老子又為老聃,他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最早傳述老聃其人的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聃有姓、有名、有字、有諡號,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謐曰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有裏,曰:“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史傳老子著述《道德經》即《老子》上下篇五千餘言,並被奉為原始道教經典。梁劉勰著《滅惑論》雲:“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此述道教成立,與老子有關。東西漢之際,老子則由傳說中人逐漸變為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述:“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養壽也。”杜房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由此,老子便被方士由一般的養性延壽,進而求度世長生,轉而變成“神”化的“老子”。至東漢桓帝時,桓帝在延喜九年還親自祭祀“老子”於濯龍宮。此時老子被神化,不但民間設有老子祠,而且“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至靈帝時“與王共祭黃老君,求長生福”。由此老子不但被神化,而且被信徒們崇奉為道教教祖。老子被奉為道教教祖後,“太上老君”這個尊稱,一直是他的徽號。老子被神化,被奉為教祖和“太上老君”,與之相關的還有不少傳說,如老子《化胡》說等等,當中有一樁傳說,就是他從母親左腋下生出來。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一說:由於太上老君未誕生於世,故派玄妙玉女,即無上元君下凡,變作尹氏姑娘,嫁給仙人李靈飛。一天,趁尹氏午睡之際,太陽之精乘九龍下凡,寄生尹氏胎肉。尹氏懷胎八一年,於殿武丁王九年二月十五日,在李樹上從左腋生下老君。其時瑞雲繚繞,萬鶴翔空,九天神前往祝賀,玉女擁抱,九龍薦水。老君降生後即行九步,走到九步時,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並曰:“天上地下惟道獨尊,我當開拓無上道法,……我要走遍十方幽牢地獄,解尚得救之眾生。”有趣的是,納西族東巴教祖丁巴什羅的誕生也有類似傳說。

關於東巴教教祖丁巴什羅,象形文字東巴經有書稱《什羅祖師傳略》,其中專門記錄了他的誕生。傳說丁巴什羅的母親“沙鏡諍母”,懷胎九個月零十三天,將要孕生時,丁巴什羅便在母腹中對母親說道:“我應該從哪裏誕生出來?”母親回答:“人類出生的地方很早就有了,你就從人類出生的地方生出來吧。”丁巴什羅又說:“人類出生的路是一條不幹淨的路,我要借母親的左腋作為出生的路”。於是,母親舉起左腋,丁巴什羅便從母親左腋下誕生出了。該書還說,丁巴什羅誕生後,曾被魔鬼們抓去,放在大銅鍋裏煮了三天三夜,但未被煮死,反而具有識別邪惡、鎮壓鬼魔的本領。以後,他又到十八層天上誦讀“排經”、“禪經”,並率領三百六十個弟子下凡人間鎮魔壓邪,解脫人間苦難。

以上“老子”和“東巴什羅”誕生的兩項紀錄,當然屬傳說,而且兩項傳說都有把佛教教祖釋迦牟尼誕生傳說改頭換麵的痕跡。但有很明顯的一點,即道教教祖老子神身“太上老君”的誕生和東巴教祖丁巴什羅誕生都是由母親左腋下生出,卻是共同的。

宇宙演生於元氣,元氣演生天地萬物說,也是東巴教哲學和道家哲學相類相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古傳自然哲學有“元氣”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性的“氣”。最初宇宙混沌為“一”,混沌為“一”的東西就是“元氣”。宇宙先有“氣”或“元氣”,然後由“元氣”分化為清濁、陰陽之氣,產生天地,進而“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古傳老子、道家哲學堅持的就是這個理論。被奉為道教經典的老子《道德經》曾倡導這一理論,其中最著名的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者,解釋頗多。一種認為它是物質性實體。宋代王安石解釋:“道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之不動,用者衝氣運行於天地之間。”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第一章引何心山曰:“夫道者,元氣虛無,混沌自然,二儀從之而生,萬物資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強為之名曰道。”一種認為“道”是虛無的本體。唐代李榮解說:“無者道也。”現在撇開玄之又玄的“道”,所謂“生”就是產生、演生。“一”指的是混沌元氣。李榮解說“道生一”雲:“虛中動氣,故曰道生,元氣末分,故言一。”由“一”元氣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和合產生衝氣,陰氣、陽氣、衝氣三氣變化為天、地、人三才,三才具備,共生芸芸萬物。這是老子宇宙觀的中心含義。

東巴經有不少專書記錄有納西族先民的哲學,《崇搬圖》、《懂述戰爭》、《碧庖卦書》等既記錄神話傳說,也記錄有哲學。以《崇搬圖》為例,其中首錄:最初天地混沌,先由上麵(高空)產生的喃喃的“聲音”,下麵(地下)產生噓噓的“氣息”,後由“聲音”、“氣息”結合變化,演生天地萬物。此意,該經書譯本曾譯為“由三元化育為九宮,由九宮化育為母體”,然後產生萬物。李霖燦譯該經書名為《麽些族的洪水故事》,並譯這段象形文字記錄為:宇宙混沌時,陽(神)陰(神)會唱和即相混合,以後出現事物三樣好的“影子”,三樣生出九樣,九樣生“九個元母”,然後演生天地萬物。“三樣”“生九個元母”,李先生把它解釋為“有三元九宮的意思,原意是九個母親”。傅懋勣先生又把這段話的含義譯作:最初世界未有天地萬物時,先有天地日月及萬物的“影”,後由“影”生“三樣”,“三樣”生九個,九個生太極,太極生“真”、“作”,“真”生“幻”,“作”生“息”。然後由“真”、“作”變化而演生萬事萬物。這些表述,是各自對納西族象形文字記錄和納西族古讀語的理解和翻譯。盡管翻譯記錄不同,但中心含義說的都是宇宙先有“元氣”,後由“元氣”生出陰陽之氣即“上麵的聲音”(聲音被當作“氣”的一種存在)和“下麵的氣息”,然後由“聲音”和“氣”化育演生天地萬物。此思想,雖不用道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類字言,但其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道教有著名而神秘的太極八卦,並用以解釋宇宙天地萬物。這神奇的八卦,其構成的基本原件就是一長兩短即“一”、“一一”兩個基本符號,前者稱作“陽爻”,後者稱作“陰爻”,並由此而構成代表“太陽=”、“少陰=”、“少陽=”、“太陰=”,進而由“=”、“=”、“=”、“=”構成代表“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八卦。即:

這就是我們常見到的太極八卦圖的內容。

納西族東巴教中也有陰陽觀念,並且用陰陽解釋自然萬物。不過在象形文字中,陰陽兩字有特殊寫法和讀法,依據不同的用場,或寫作,前者代表**,後者代表**,讀作“鋪”和“咩”,“鋪”代表“公”、“雄”,“咩”代表“母”、“雌”。在哲學上,一般多用來稱代“五行”中各行所分的一公一母即陰陽。還有一種寫法為:,象形,前者是男人座像,讀“盧”,後者是女人座像,讀“色”。“盧”一般多用以代表“男”、“男神”或“陽神”,亦即代表“陽”;“色”用以代表“女”、“女神”或“陰神”、亦即代表“陰”。此二字二音,常用於解釋最初宇宙混沌,後由“陽(神)”、“陰(神)”混合產生萬物。可見“盧”、“色”是納西族由人類男女形象被印入頭腦後經過加工改造而得,並用來代表陰陽。但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個用於代表陽陰的象形文字,後來發生了變化,她們用“一”代表“陽”,納西語讀音仍作“盧”,用“--”代表“陰”,讀音仍作“色”。這明顯是納西族在接受道教文化之後,把道教的“—”“--”兩個特殊符號移植到東巴教裏,並用它來替代象形文字。這是東巴教吸收道教內容的又一個明顯事例。

在納西族和東巴教中,吸收道教內容的事項很多,諸如現今納西族民俗建房習俗中,就有對八卦圖的運用。這個內容,我們將作另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