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納西族屬中國古羌人後裔民族之一,人口有26萬多人,居住在中國西南金沙上遊兩岸地帶,分散聚居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中甸、維西、永勝、寧蒗和四川省的鹽源、木裏等縣,其中以麗江縣為聚居區。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漢地佛教和道教,但主要信奉本民族傳統的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東巴教。“東巴”是這種宗教信仰的組織者和主持者,在四川木裏、鹽源等縣則稱“達巴”。東巴們自古以來使用著一種古老象形文字,納西語稱“森究魯究”(音譯),並用這種文字記錄、書寫祭祀、占卜、傳說等經典,稱為“東巴苔嗯”(音譯),譯記作“東巴經”。19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就有人收集這種經書。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到現在,世界上諸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國有關圖書館和私人大量收集、收藏這種經書。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東巴教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迄今為止,諸如法國傳教士德斯古丁斯(Pere Desgodins)、太倫·拉科佩倫(Jerriende Lacouperie),美籍奧地利人洛克(Joseph Fraics Charias Rock)等人,都對這種經典作過收集,並對這種宗教、文字、經典以及整個東巴教文化作過研究。

由於納西族自身社會曆史發展的悠久性和東巴教信仰的廣泛性、持久性以及東巴教包含內容的豐富性和東巴教文字、經典、祭儀的神秘性,現今國內外對東巴教的發掘研究幾乎成了一個熱門。但從某種角度來講,人們對東巴教並非十分了解。筆者調查研究納西族社會、文化以及東巴教、納西族哲學與思維20年,對該宗教和哲學思想有了一些認識。本文專就東巴教作一概括性介紹。

東巴教淵源於納西族古氏族原始萬物有靈觀念,關於納西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情況,漢文獻無明確、係統記載。但千百年來,在東巴祭司們舉行的有關祭儀中和有關象形文字經典中,記錄下了一些可與有關漢文獻、考古發現相驗證的原始形態痕跡。這些痕跡,可以概括為六大方麵。第一,納西族原始遊牧遷徙生活中遺留的痕跡。《後漢書·西羌傳》載:遠古納西族先民古羌人及其後裔“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而東巴經記錄中納西族先民生活無一不與遊牧有關。東已經傳有《用嫠牛和綿羊祭獻死者·超度死者亡靈》的經書,書中主要講述人死之後要把亡魂送回遠古祖先居住地方,這是古羌人後裔藏彝語族民族原始信仰觀念的共同遺留。第二,原始漁獵農耕生活中遺留的痕跡。狩獵是古羌人的主要經濟活動之一,納西族自從古羌人中分離出來並遷到今天分布的廣大地區居住後,狩獵仍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活動,東巴經有大量反映這種生活的內容,《高楞趣招魂》專門敘述了“高楞趣”為在狩獵中丟失靈魂和死去的父親招回亡魂的事跡。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納西族社會逐漸步入了農耕時代,於是東巴經《人類遷徙記》中又記錄了人類原始農業的自然崇拜生活。第三,父子連名製中的遺留。納西族社會保留著古羌人“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的連名製傳統,在部分東巴經中,記錄著人類遠古女氏族祖先到男氏族祖先以及東巴教始祖世係的連名情況,使之構成了納西族早期宗教信仰反映在連名製上的一個重要特征。第四,人死實行火葬的遺跡。納西族古時行火葬,直沿襲到明、清時代。東巴教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人死後用某種葬儀處理死者,並為死去人誦念各種經典(語),借以超度亡魂。而火葬是古羌人最重要喪式之一,《呂氏春秋·義賞篇》稱“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而不焚也”。《太平禦覽》稱“羌人死,燔而揚其灰”。古羌人死而行火葬,目的之一是能讓死者亡魂隨煙而升天。納西族繼承了這一傳統,使之構成了早期東巴教關於人和自然萬物有靈崇拜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五,祭祀木牌畫中保留的痕跡。“木牌畫”,納西語稱“課丙”(音)即“課牌”,是東巴教舉行某種祭儀時必用的祭物,用木製成,上畫各種鬼靈形象,它反映了東巴教早期形態的很多特征。第六,原始萬物有靈和原始圖騰崇拜,這是構成東巴教原始形態的重要部分。首先,根據對東巴經內容的綜合分析,納西族先民早期自然宗教裏,曾有過虎、牛、象、蛙等動物圖騰崇拜,這在她們的遠古祖先名以及反映她們原始宇宙觀的很多記錄中打上深深的印記,這些印記,可以和《南齊書·氐羌》所謂羌人俗“重虎皮以之送死”的原始崇拜相驗證。其次是崇拜自然萬物,認為自然萬物諸如山水木石都有靈,這是東巴教重要原始內容之一。再次,認為人有靈魂,因此,人死後要舉行各種超度亡魂儀式,崇拜死去祖先的神靈,幾乎成了納西族早期宗教支柱性的內容。上述內容,在納西族原始自然宗教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係統,使之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稱的東巴教。

在納西族社會中,有一種人被稱作“爬”(音),一般為女性,她們的主要技藝是占卜。還有一種人被稱作“桑尼”或“桑爬”、“桑尼爬”(音),一般為男性,專司民間巫術、占卜,同時兼通醫藥。現據東巴經來考證,上述兩種人,都屬納西族早期自然宗教的原始主持人。

占據納西族宗教信仰主要地位的是東巴教。東巴教因其組織、主持這種宗教活動的人稱“東巴”,故名。但東巴這種人物,其名稱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在象形文字記錄中,東巴最初被稱為“比”或“崩比”,與藏族早期宗教“苯教”或“苯波教”之“苯波”相通,現今納西語稱之to33 ba31大約到清代前後才出現,漢字譯記有“多寶”、“刀巴”、“多巴”等等,現今統一記作“東巴”和“東巴教”。在納西族社會中,與東巴同類的還有一種稱呼,即“格巴”,據考證,其含義為“弟子”,因此,學術界有“格巴”是東巴的弟子或繼東巴之後而產生的一種祭司之說。而在四川省的木裏、鹽源和雲南省的寧蒗縣等地,類似東巴這種人物則被稱之為“達巴”,他們的主要特點是沒有用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故習慣上被稱為“達巴教”。

東巴們能在各種祭儀中誦念各種祭祀經典,故又被稱作“東巴經師”。東巴經師的產生和沿傳方式很多,有世襲的,師承的,神判的、推薦的、自學產生的,但以本氏族、本家族世襲為普遍,諸如爺傳孫、父傳子、叔傳侄、舅傳外甥或外公傳外孫等等。而在達巴教中,則師承關係較為普遍,師承範圍多限於本村寨、本氏族或本家支的弟子。無論何種沿傳方式,每個當東巴者一般在七八歲或十二三歲便開始學習東巴經典,同時學習、掌握象形文字、抄寫經書、繪東巴神畫、跳東巴舞、占卜等技藝,待能較全麵地掌握諸如開喪超度和祭祀各種神、靈、鬼等祭儀時,即可出師。因此,在納西族社會中,東巴經師內部沒有地位高下之分,而隻有掌握東巴教知識多少、技藝高低、資曆長短之分,按照這個劃分標準,水平高者被稱為“大東巴”,反之則被稱為“小東巴”。而在“達巴”經師中,因為他們沒有文字,其傳襲內容主要是世代口耳相傳的各種祭祀口誦經,因此,經師水平的高低、社會知名度的大小,主要由掌握口誦經多少和祭儀能力的高低來決定。

東巴教有自己的祖師,各地東巴奉傳說式人物“丁巴什羅”為原始教祖。在雲南省中甸縣三壩地區東巴中,同時奉“阿彌什羅”為教祖。達巴經師也奉“丁巴什羅”為教祖,隻是其名稱常被譯寫作“丁巴沙彌”或“丁巴沙拉”等而已。在東巴經典中,對這些教祖都有著傳奇式的記錄。據《什羅祖師傳略》載:丁巴什羅教祖出生前,在母腹中就具有通神、鎮魔、壓邪的神通和靈性,他在母腹中孕育了九個月零十三天後便由母親左腋下出生。又記錄:他的母係始祖有七代連名世係,父係始祖有九代連名世係;他的父親是“妥構金補”,母親是“沙韶軟自金母”。又說:他一生娶了一百個妻子,最後一個是女魔“司命麻左固鬆麻”,以後被他所鎮壓。至於阿彌什羅,傳說他是中甸縣三壩地人,現今仍有他的父係氏族祖先連名傳承於民間。又傳,他幼時曾在藏族地區學習佛教經典,以後回到白地,住在岩洞中修行,同時研習經文,並開創了用象形文字書寫經典的先河。上述祖師,東巴經師一直把他當作神祖加以供奉。

東巴教信仰萬物有靈,其信仰中所包含的一切內容,都是通過某種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些外在形式,可以概括為:文字、經典、祭儀、法物、法器、占卜、藝術等等。以下對有關內容作摘要敘述。

(一)文字、經典

前述納西族有原始象形文字,長期以來,東巴經師們便用這種文字記錄下了不少經典,稱為東巴經。與這種文字相並存的還有一稱文字,稱為“格巴文”,類似音綴文字,民間傳有用這種文字書寫的經典,稱作“格巴經”。此外,達巴經師們則有世代靠口、耳記傳的口誦經。自19世紀60年代至今,國內外東巴教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些古老的文字、經典。這些經典,根據20世紀50年代有關調查、統計、分類,約有500多卷。又按80年代有關機構的研究,初步估計為1000多種。又據有關調查、估計,這些經典,長期流傳於民間東巴手中,互相傳抄,加上不斷創作、記錄,總計冊數不下三四萬冊。據報道:目前保存於國外(包括美、英、法、德等國)有關圖書館和私人手中的約有一萬冊左右;部分則毀滅於“**”;而部分現今仍保存、流傳於民間。至今保存下來的東巴經,不僅是研究東巴教、東巴文化的重要資料,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

(二)東巴教祭儀

東巴教凡遇生活中的一切事件,諸如病、喪、祈福、求壽、消災、請神、驅鬼、除穢、壓邪等等,都要舉行一定祭儀,民間稱作“東巴道場”,這是東巴教的主體內容。根據東巴經典的種類和東巴舉行祭祀活動的內容、性質等來劃分,所有祭儀可歸為三大類,即:喪葬超度類,祭祀神靈類,祛解鬼靈類。用這個歸類進行解剖,東巴教祭儀(道場)總數不下百種。以下祭儀是各地東巴教中普遍流行並保存的,如有:祭天儀式(部分地區有“祭地”)、祭風儀式、開喪儀式、超度儀式、祭東巴祖師什羅儀式、退口舌是非儀式,此外還有祭家神、祭寨神、送溫神、送惡鬼等等儀式。東巴無論舉行何種祭儀,除了依據不同祭儀性質、場合設置各種祭場祭物、舉行一定祭儀規程外,首要的內容就是根據不同祭儀場合誦念象形文字經典。其祭儀時間有的一二天,有的長達七天七夜。完全可以說,東巴教所有內容,都是通過祭儀得以充分展現出來的。因此,人們要係統研究東巴教,就不得不從調查祭儀入手。

(三)東巴教藝術

東巴教藝術包括從東巴教祭儀中所展示出來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雕刻、捏塑、編紮、裱糊等等。以下簡要述之。

書法。納西族象形文字是一種見人畫人、見馬畫馬的圖畫文字,字本身就是畫,畫也就是字,大凡東巴者,都會書寫這種文字。但由於這種文字本身具有象形、表音、表意等特征,它的書寫本身是講究一定用筆、走向、線條、勾畫、格調的,因此,象形文字的書寫本身就是原始書法。

繪畫。東巴畫可以說是從原始象形文字字畫同體中分離、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東巴畫的種類很多,如有舉行祭祀活動時將木牌砍削成尖頂、平頂、斜頂而勾畫的各種木牌畫,這種木牌畫,分有鬼牌、神牌、彩色牌畫、墨線木牌畫等等。其畫的方式,可以溯源到遠古羌人、漢代西北遺址居延乃至敦煌出土的人麵形木牌畫。此外,又有各種紙牌畫、神軸畫等等。其中以長幅軸畫《恒日皮》(又譯作“神路圖”)最為著名,畫在麻布或裱糊的紙上,卷長約14米,寬約0.26米,畫法既粗獷又精巧,構畫內容分地獄、人間、天界三層,畫中布滿鬼、神、龍王、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保存納西族古老文化傳統的藝術珍品。

舞蹈是與東巴祭儀相配合的特殊藝術形式,東巴經師凡舉行祭儀時,都要舞蹈,故稱“東巴舞”。東巴舞種類很多,如有虎舞、龍舞、蛇舞、犛牛舞、大鵬鳥舞、象舞、蛙舞,還有各種神舞、驅鬼舞等等。東巴舞蹈時手持刀、矛、弓、箭、法杖、法鼓之類法物法器,借以增加祭祀、求神、驅鬼威力。東巴經專門記錄有《蹉姆》經,意為舞譜,被學術界譽為世界上較早用文字記錄的古典舞譜。此外,諸如蛙舞、大鵬鳥等類舞蹈規程,都有專門的經典記錄。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巴舞成為國內外藝術界研究的熱點。

編紮、雕刻、捏塑、裱糊之類,亦屬東巴教祭儀中的重要藝術內容。大凡東巴教舉行祭儀時,都用藤、篾、樹條等物編紮各種祭祀用物,諸如鹿、馬、牛、鬼、神、怪等等,然後用紙裱糊,供於祭場,同時用粉、泥等捏塑各種鬼靈、神像作祭物,這些都充分體現著東巴教的原始藝術。

音樂是東巴經師舉行祭祀儀式時必須借助的藝術形式。大凡舉行祭儀時,東巴誦經要以誦、念、唱相結合,因此,各種祭祀場合中都包含著原始祭祀譜樂。

(四)東巴教占卜

據東巴經記載,納西族是一個善於占卜的民族。東巴經專門有《占卜起源的故事》(又記作《白蝙蝠取經記》等),書中記錄了納西族祖先到十八層天上與占卜女神“盤孜薩美”求取三百六十種占卜經書和占卜方法的故事。在納西族社會中,凡遇婚、喪、喜、慶、起房蓋屋、狩獵、出門、貿易、嬰孩取名等等,都要由東巴進行各種占卜。據統計,傳承於東巴手中的占卜種類不下百種,如有海貝卜、石粒卜、抽簽卜、炙羊骨卜、香卜、神箭卜、星卜、六十幹支卜、青蛙圖卜、草卜、酒卜等等。部分占卜有專門經典記錄,如有《炙羊肩胛骨卜經》,有用於海貝卜的《擺買垛》,其中分為二貝卜經、五貝卜經、十二貝卜經等,有紙牌卜《牌咋牌》,有占卜病因的《古署呂》,有星卜《埂履》,還有《地震卜經》等。所有這些占卜,包含著納西族先民對自然界、社會乃至天文、曆法非常豐富的思想認識。因此,研究東巴教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內容,不得不研究東巴教占卜。

(五)東巴教法物、法器

大凡東巴者,除藏有東巴經、神畫之外,還藏有法物、法器,它是東巴經師舉行祭儀時的重要輔助工具。器具種類很多,可分為法器、法服。法器有發聲器和無聲器,發聲器如有牛皮鼓“丹古”,用時以槌擊鼓,鼓聲沉悶;有手搖鼓,直徑約16厘米,用時手握鼓柄左右搖擺,使鼓槌擊鼓而發聲。此外又有銅質偏鈴、搖鈴、平鑼、馬鑼、海螺等。無聲法器有刀、矛、弓、箭、壺、杖等。法服則有五福冠、鐵冠、長衫等。這些器、物,東巴舉行祭儀時用之,其使祭儀增加威力、神秘、莊重、節奏等氣氛。

這裏說的東巴教現狀,主要涉及兩方麵,即:一是東巴經師的現狀;二是東巴教信仰在民間的傳承和保留。

關於東巴經師的現狀。東巴教作為納西族的固有宗教,其信仰在曆史上曾經曆過複雜的發展過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由於“土地改革”、“四清運動”、“**”的開展,東巴教的各種傳承方式逐漸減弱或趨於消亡。也就是說,納西族社會現今仍有東巴存在,但他們絕大多數是屬於新中國建立前或建立後幾年內學成或傳承的。這些東巴,現在年齡最小的也是60歲以上的人了。據初步調查、估計,現今仍健在的東巴大約不超過500人,他們分別分布在麗江、中甸、永勝、維西等縣山區。而在寧蒗、木裏、鹽源等縣山區,則仍有部分高齡達巴健在。又據有關調查表明,在山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青年男子熱衷於學習東巴技藝和東巴教知識,但為數很少,他們的年齡有十幾歲的,也有幾十歲的。這些東巴,是東巴文化的現代傳承者。

關於東巴教信仰方式的傳承,是東巴教信仰現狀中需要交待的一個內容。新中國建立以來,整個東巴教信仰,可以說是逐漸淡化了。但東巴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又並非是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而完全消亡。客觀地講,在現今納西族社會中仍保存著信仰痕跡。最典型的是,約近十年來,民間諸如祭天儀式、祭死者儀式、祛鬼儀式、祭祖儀式等,都有逐漸恢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