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一本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一種兵器叫屠龍刀,這刀可真夠厲害的,手持這樣一個家夥,簡直所向無敵。合上書,覺得不對味,既然叫屠龍刀,顧名思義,應該是用來殺龍的,而用來殺龍的刀,豈不成了世界上最無用的刀。
屠龍刀這個“典故”,不難使人產生聯想。現在社會上很多學曆很高或較高的人才,出現了找工作難或找到工作又不適應的問題。有位朋友告訴我,說他們單位聘用了兩名博士生,並寄予厚望,可博士卻令用人單位大失所望,無奈,單位隻好讓他們另尋高就,有的用人單位領導說:社會上有些人才是手握一把屠龍刀。話說得尖刻了點,但不能說沒有道理。
筆者的朋友老李是一個事業單位的辦公室主任,他曾想培養一名過硬的秘書,一次單位分配來一位學中文的大學生,老李趕緊把大學生請到辦公室,經過半年實踐,實在是難以適應工作,隻好讓這名大學生到別的部門工作。老李說,沒想到學中文的大學生寫作能力這樣差;後來,單位又進來一位學中文的大學生,又來到辦公室,結果和上次一樣。老李真的失望了,他說學中文的寫不好文章,不知學校怎樣教的學生。
其實,老李哪裏知道,現在,高高的學曆,滿腹的經綸,可一幹工作就是不行的人多的是,遇到這種手持屠龍刀的人,你有何辦法,馬上教,來得及嗎?
知識與能力是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但知識與能力畢竟是兩碼事,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應該說,理論和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重視基礎教育也無可厚非,但我總以為,為理論而學理論,為知識而學知識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平心而論,一個人的一生所學東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得上的東西,一類是用不上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全都學用得上的東西,但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可以多學些用得上的東西,特別是實際動手的能力。而現在看來,我們的許多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顯然不夠。在一些國際大賽上,中國的學生在答卷爭考分上似乎並不遜色,摘金掛銀的事常見報端,這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但在一些動手操作項目的大賽上我們常常聽到成績很差或者是全軍覆沒的消息,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依我看對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知識轉化為能力之後,就形成了力量,假如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其結果如何呢?這一下子很難說清楚,但類似“龍王爺被淹死”的故事倒是發人深思的,筆者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去年,廣東一家經紀有限公司武漢營業部,到某財經大學以高息集資為誘鉺,前後兩次騙走人民幣339萬元,該項集資年利率達20%,且都在一年後“按約”兌現,許多教職工不願放過這次“穩健可靠的投資機會”,第一批集資到期後,債權人去找那家武漢營業部,發現已人去樓空,這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
按說,稍懂得一點投資常識的人都知道,投資回報率多少為正常,多少是反常,對於天上掉餡餅的事是不能相信的。而專門研究財經的學府卻鬧出了不懂投資常識的笑話,確實難以讓人笑得輕鬆。由此,我也猜疑,他們是否能培養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如果我們培養出的都是滿腹經綸的呆子,那麽辦學的生命力何在呢?
兩千多年前,古人就說出了學以致用的名言,如今看來,我們有必要對這句話玩味一番。
(原載2001年2月8日《經濟日報·冷眼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