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伯樂相馬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古人說“世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看來,伯樂的作用大極了。

我一向敬重伯樂,對伯樂的相馬本事十分佩服。伯樂善於相馬,人們對他是十分信任的,他對馬的評價就是馬的身價,他說這馬是千裏馬,那麽這馬立刻就金貴起來,身價百倍。我覺得,讓伯樂擁有這樣大的相馬權力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成為一件可怕的事。伯樂權力大了,又缺乏有效監督,難免出現腐敗行為。因為“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事實上也印證了這一點。史載,一次,伯樂的一位朋友拉著一匹普通馬到集市上賣,無人問津。於是他找到了伯樂,請伯樂前去幫忙,他讓伯樂仔細地看他的馬,而且走後還不停回頭瞧那匹馬,伯樂依計做了,結果此人的馬立刻身價十倍,人們爭相購買。在這件事中,伯樂成了一位腐敗者,他利用自己著名相馬師的身份,幫朋友辦了一件欺騙老百姓的事。事情明擺著,伯樂相馬行動分明讓人們感覺出,他看上了那匹馬,實際上伯樂是在表演,而這種表演就把普通馬抬舉成名貴馬。看來,伯樂相馬是靠不住的。

選馬和用人有相通的道理,現在人們把善於選擇優秀人才的人譽為伯樂。竊以為,善於選拔優秀人才這是一種可貴的本事,也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我們熱衷於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充當伯樂,並由此形成一種用人機製,那麽它的正確性、科學性就值得懷疑了。

官員手中的權力屬於公共權力,這是常識,有道是權力是人民給的。可事實上呢?一個官員手中的權力來自幾個人甚至一個人,這大概也是一種現狀,也是一種常識吧。

而某個人或某幾個人提拔人的用人方式很容易形成一種封建式的人身依附關係。這樣很容易造成公共權力分配的私人化、私有化,從而極易產生腐敗,理論上講是這樣,而實踐又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上級官員來說,掌握著下級官員的任命權,當此人產生私心時,就會輕而易舉地做到:我想任用誰,就任用誰,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這樣,無疑給任人唯親、任人唯錢買官賣官提供了條件。一些官員靠山吃山,可以堂而皇地把任用下級官員當做取得好處的手段,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好處自然少不了,所謂得來全不費功夫。

對於某些下級官員來講,謀求晉升便可走捷徑了,最有效的措施是想辦法讓上級滿意,那是立竿見影的辦法。道理很簡單,下級的前途命運掌握在上級手中,哪有不恭敬上級的道理,正所謂上級一句話,抵你幹十年。從這個角度看,下級往往對上級負責,而忽視對群眾、對百姓、對下級負責,搞唯上那一套。

這不能全怪一些官員眼睛朝上,蓋因機製使然。一些官員見到上級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誠惶誠恐,百般取媚,溫順得像個羊羔,而對下級對群眾卻吹胡子瞪眼一副凶相,像個活閻王,對下屬、對群眾頤指氣指、說一不二、絕對權威,容不得不同意見。這種不正常現象與這種用人機製有關。

由伯樂選用人才的製度會造成社會風氣的變壞。一個單位的伯樂,如果講公道、主持正義這當然是一個單位的福氣,大家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假如伯樂有了私心,將“劣馬”當成“良馬”,將庸才提拔到領導崗位,那麽就造成一種誤導,既然“劣馬”能夠升職,那麽何必當良馬呢,這樣就會嚴重挫傷良馬的積極性,肯出力幹活的便逐漸減少。同時,一些“良馬”因為得不到重用而灰心,時間一長成為庸馬,而這種風氣一再蔓延,形成惡性循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劣馬”召來更多的“劣馬”,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勢力,要對付它並非容易的事。

一個人或幾個人輕而易舉掌握著很多下屬的命運。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好惡,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偏差或疏忽,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不經意的動意,都會使許多人的命運發生或好或壞的改變,這實質上是封建家長製的一種表現,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可怕的是,我們已經對此習以為常。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一些公仆竟堂而皇、大張旗鼓地在公共或私下場合反反複複地說某某是我一手提拔的,而一些公仆又反反複複說自己由某某一手栽培的,並表示栽培之恩永遠不忘,一聽這話筆者就十分惡心,真替這些人臉紅,我真服了他們那種拿著屎蛋當金蛋的“勇氣”。

按說,封建社會推崇伯樂,那是因為受封建社會本身的局限,是沒辦法的事,而今天,人民當家做主,建立了新的社會製度,由伯樂選擇人才的機製應退出曆史舞台才是,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簡單,這種想法又顯得十分幼稚。

顯然,“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這句有明顯邏輯錯誤的話卻成了金玉良言,得以世代相傳。我不知道現在中學課本中有沒有這一說,假如有,我建議把它去掉,我們的課本中怎能容納這樣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名言”?

用伯樂選拔人才的機製腐朽落後是顯而易見的,對此,我不想多囉嗦了。

毫無疑問,人民大眾參與的選舉製是代替“伯樂製”的最好辦法。選舉製體現民意,使公共權力的分配體現大眾意圖,選舉製盡管也有其局限性和缺點,但就目前看來,這是世界上關於公共權力分配最科學、最公正、最先進的辦法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對此,我們別無選擇。

“伯樂製”的退場是中國反腐敗的希望所在,孫中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伯樂製”必將退出曆史舞台,我們期望它的退出進程更快一些,防止我們中華民族在新的競爭中落伍。

(原載2001年5月16日《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