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

我們民族有很多個節日,節日是屬於我們大家的。

記得爺爺在世的時候,給我講述了這些重要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和中秋節等節日,爺爺要我一定知道每個節日的由來和特色。古人雲,入國而問俗。風俗是傳統的習俗。節日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係,還有著許多關於它們的美麗動人的傳說。幾乎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起源的故事,並因節日的盛行而廣為流傳。

節日就是我們的文化。每年過春節,我都很高興,穿上新做的衣裳,吃年飯,放鞭炮。春節為一年的開始,民間俗稱過年,古代人把過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又稱元辰、元日等。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我過年的時候,曾問過爺爺許多問題。

爺爺的學問是從書中得來的。這裏就需要介紹一下我的爺爺,我的爺爺讀書是在天津,小時候曾在天津當學徒,後來成為洋襪店的小老板。他曾讀過《論語》。母親說,我剛剛出生的時候,爺爺高興地從天津趕來,抱著《論語》,從其中兩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裏選中我的名字,既為今天的“關仁山”。我很喜歡爺爺的儒雅風度。爺爺曾跟我講,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蔭下麵休息,看見樹影的移動,使他怦然心動,隨後就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記天時的日轉儀。天陰雨霧,耽誤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他又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季節的由來也從此找到了依據。當時的國君叫祖乙,萬年趁國君要設天台祭奠天神之時,就帶著他的日轉儀和漏壺去見祖乙,並講述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遂把萬年留下,讓他創立天台,還派了十二童子服侍萬年。萬年在岩石上雕刻下: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複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後來,萬年精心推算,製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皇上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每當過年的時候,從臘月過半,就開始有年味兒了,人們開始籌辦年貨,市場上熱熱鬧鬧,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各種年貨琳琅滿目。我的爺爺,每到過年時就買來壽星圖,掛在家裏的牆壁上。我看見爺爺親手寫春聯,內容記不得了,但記得爺爺借寫春聯之際教我寫毛筆字,從那時起,我開始臨摹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我寫的毛筆字“福”,得到了爺爺的誇獎。

春節還有一個樂趣是送灶王爺上天。春節就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兒粘”,就是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我家的灶台上就設有“灶王爺”的神位。我好奇地問爺爺:“灶王爺是幹什麽的?”爺爺笑著回答:“他就是司命菩薩,相傳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我似懂非懂地聽著。當時,我看見我家的灶王神像隻畫灶王爺一個人。灶王也有男女兩神的。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還印著一年的日曆,寫著人間各路監察神。爺爺還專為灶王爺寫了一副對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多在黃昏的時候舉行,我也喜歡這樣的活動。爺爺帶著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火,還有用飴糖和麵做的糖瓜兒等。爺爺說,這是用糖瓜兒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我到別人家看送灶王爺,還有這樣禱告的:“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甜瓜兒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聽起來特別有意思。

過年還要掃塵土,好像家家都這樣。關於掃塵的由來,爺爺不怎麽知道,是奶奶給我講述了一個故事。這裏有一個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都認為人的身上附有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經常在玉帝麵前造謠生事,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就是個充滿罪惡的天地。於是玉皇大帝命王靈官查處人間的惡事,結果是三屍神作惡,被灶王爺發現,清除了三屍神。老百姓感激灶王爺,灶王爺在升天的時候,還再三叮囑,每戶人家必須在過年前把房屋打掃得幹幹淨淨,哪戶不潔淨,灶王爺拒絕入宅。我一邊幫著母親打掃房間,一邊想象著灶王爺,感覺民俗這東西很有魅力。我喜歡過年時窗明幾淨、燈火輝煌的樣子。

過年的這些禮節,對我的成長有作用嗎?我想是有的,起碼是對春節文化底蘊的感悟。我摘下節日的音符,編織成永恒的祝福,讓我們珍惜每一個節日。

現在看來,回憶的這些事情,今天的小朋友幾乎看不見了。孩童時代過年的情景好似遙遠的童話,低語在我的窗前。如今過年與過去比明顯進步了。有人也許會問,過去那不是迷信嗎?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講了。俗話說“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可春節,是我們共同的節日,慶祝方式的微弱差異,是我們多彩文化的閃光點。今天科學發展了,但是我們民族的節日依舊存在。節日特別是春節,有我們民族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