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

中國人講究送禮,是世界聞名的。

當然,世界上別的國家,也不是不講送禮,但要是比起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講究送禮的勁頭,可差得太遠了。過去在喊“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四書五經,其中有一部叫《禮記》,恐怕是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講禮貌、禮儀和送禮的書籍了。

這部書規範了人們的相互關係、行為活動、社會風俗、道德品行等等方麵的準則,送禮的行為,就是其中的一種。這部書曾經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賴以不墜的精神支柱。西方沒有類似的這本書,所以,他們在送禮方麵好像不如我們這裏普及和廣泛。不過,近年來,也有一點迎頭趕上的趨勢,不是出現好些西方政府的總理、部長之流,因為收禮過多,而成了涉嫌受賄被控收審的事例了嗎!

在中國人所講的禮中,屬於饋贈的送禮,是禮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喜歡送禮和喜歡收禮,因此也是世界聞名的了。外商到中國來做買賣,據說他們內部首先要上的一課,是要精通送禮學,要不然,這個生意的成功率大受影響。不送禮,寸步難行,但進了禮,如同上了潤滑劑,確實好辦事得多,也是無可諱言的現實。不光我們這裏,整個東方世界,日本、東南亞、台灣、港澳等地,不像西方世界把禮看得那麽輕描淡寫,可能是他們受漢文化中禮的熏陶太多太久的緣故。

我在英格蘭北部一個叫杜冷的小城訪問時,那裏的大學東方語言係的一位紅頭發的年輕教授,是個蘇格蘭人,起了個中文名字,叫費禮詩或費詩禮,我已記不得了。他向我埋怨,他在日本學習日文,在台灣學習中文,開學,結業,輔導,補課,年節,假日,那裏的老師們,有一種強烈的要他必須送點禮的暗示,讓他很受不了。“送禮是一種感情,我感情不到送禮的地步,我不想送。如果他認為教我書,我應該感謝,感謝已經在付給他的學費裏體現了。”

我笑了,原來,這是一個認死理的外國人,跟他調侃說:“你知道‘禮’這個字,在甲骨文和小篆裏是怎樣寫的嘛?那是一個人跪著向對方奉獻禮品的圖形。”

他也樂了:“怪不得你們中國人,磕頭跪拜,就是最大的禮節了。”

“光跪不行,那是精神,還得需要物質,手上必須要有禮物。”

“哦,怪不得我一到我的老師家裏,推開門,他們很關心我手裏拿的是什麽。”

其實,這位洋人不明白,在《禮記》這部書裏,關於送禮,早就說得既原則又具體的。“無禮,不相見也。”你沒有拿禮品來,對不起,要請你吃閉門羹的。漢代一位著名的學者鄭玄對這句話的注解是:“禮,謂贄也。”什麽叫“贄”呢?唐代的一位大才子孔穎達,唐太宗手下十八學士之一,加以注疏說:“禮,謂贄幣也。贄幣所以示己情,若無贄幣之禮,不得相見。所以然者,欲民之無相褻瀆也。”

這說得多清楚,送禮,就是送“幣”。

洋人聽我講到這裏,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在香港的時候,經常看到派送‘利市’的現象,敢情,這紅包裏包的港紙,就是你們說的‘幣’了。這麽一說,我有一點點明白了,送禮是古訓了。”

聽他說到這裏,我心想壞了,這不是誤人子弟麽?他根本就不明白。我連忙向他解釋,雖然我們是古老的文明國家,有許多古老的精神遺產,但並不等於所有的一切古老的東西,都是無可爭議的完美。女人裹小腳,男人留辮子,也曾是古老文化中的一支呢!

所以,我們若是從這部書,得出無禮尚往來的結論,也未免偏頗,按孔穎達所說,禮既然是“以示己情”,那麽“民之無相褻瀆”,也是對能夠給你以幫助的人的一種尊重。其實人之常情的你來我往,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你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你想得到優質服務、快捷服務、提前服務,那麽,你付出報酬,是應該應分的。你認為別人理所當然要為你服務,你隻虛不實,精神萬能,對不起,你等著去吧!

不過,我想,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隨著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隨著廉政建設的加強,正常的禮尚往來會日益豐富多彩起來,而那種不正常的送禮,總有一天,無論送禮的和收禮的,都會產生一種不齒為之的心緒吧?那樣,社會風氣也許就能澄淨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