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各位專家,各位朋友,現在大家有一個共識,即衡量一個時代變遷的快與慢,生活內容的改變與增減,除了那些冷冰冰的數據,我們還可以從詞匯的傳承與創造上,對我們的時代生活做一個評估與判斷。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我們使用的詞匯處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快速增長之中,諸如WTO、GDP、EMBA、維穩、轉基因食品、自貿區、頂層設計、權力負麵清單、打老虎拍蒼蠅、中國夢,等等。我們的語言與自然界的動植物一樣,有的瀕臨死亡,有的剛剛萌生;有的族群龐大,有的形單影隻。隻要我們研究哪些詞語消失,哪些詞語誕生,就能從中看到時代的列車駛向了哪裏,生活海洋的潮起潮落有什麽規律,有什麽影響。

如果在當下這個時代挑選十個與我們的生活關聯緊密,直接影響到國家命運與人民福祉的詞語,我個人認為,“生態”這個詞應該列入其中。

“生態”這個詞的流行與關注,應該是近幾年的事。查1915年第一次出版、1979年印行的增訂版《辭源》,在“生”的部首下,共收有以“生”字開頭的一百零二個詞條,卻沒有“生態”這個詞。始編於1931年,同樣是1979年出版的增訂版《辭海》,同樣沒有“生態”這個詞,但錄有“生態宗”“生態學”“生態型”這三個相近的詞語。

生態學,顧名思義,應該是解釋生態的學問,其解釋為: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按生物的類別分,有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按生物的組織水平分,有個體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群落生物學,以及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生態係生態學等;按棲息的環境分,又有水生生物生態學、寄生生物生態學等。生態學不僅是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學科之一,而且與農、林、牧、副、漁、醫都有密切關係。

通過這段解釋,我們大致了解到,生態學是一種什麽樣的學問。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的,但奇怪的是,1979年印行的增訂版的《辭源》與《辭海》,都沒有把生態當成一個獨立的詞語。

如果用當下人們的觀點給生態下一個定義:生態即是沒有人工破壞的自然。如果我這樣一個作家而非科學家給生態下一個定義,生態即是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吃綠色的食品,啟沃我們心智養育我們生命的自然,它永遠都充滿了和諧的詩意。

問題的關鍵是:自然已經被人工破壞得麵目全非,充盈於大自然的詩意已經日見枯萎。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唐詩宋詞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最為精粹的一部分。我們從古人的詩詞中,可以完整地看到中國大地山河的美麗生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這些隨手拈來的詩句,讓我們體會到產生於我們腳下這片東方古老大地上的讓人神往的自然,讓人陶醉的生態。

在中國古代的衙門中,沒有設置園林局,可是大地上到處都是公園:沒有設置林業局,可是無邊無際的森林遠遠多過今天;沒有設置環保局,可是那時我們的天空蔚藍如洗,即使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從來沒有見過霧霾。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在我們取得巨大財富的同時,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慘重。這代價就是自然環境的破壞:江河水量的縮減、水質的惡化、森林麵積的減少、暴冷暴熱天氣的增加。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舉頭看不到又大又圓的月亮;立春郊遊,我們看不到雪擁紅梅的妖嬈景象。我不禁要問一句,當我們失去了這一切,財富又有什麽用呢?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全世界的兩大競賽是令人擔憂的,一個是軍備競賽,一個是財富競賽。孔子講“怪力亂神”,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被一種怪力推動,做一些“造孽”的事。有時是主動的,有時也是被動的。因為軍備與財富這兩個世界範圍的競賽,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它裹挾一切,也吞沒一切。落後國家要想後來居上,必須順應潮流;西方強國想要保住霸主地位,也總是希望引領潮流。現在,這種潮流還沒有收斂的跡象。因此可以說,我們自然生態的破壞,表麵上看是改革開放的負麵後果,實際是全球化帶來的災難。

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古代聖賢的哲學觀,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提供給全世界的可以常用常新的智慧。天人合一的核心觀念是“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便是南宋大詩人辛棄疾詞中所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從《辭源》與《辭海》中沒有收錄的“生態”這個詞語,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認為:在《辭源》與《辭海》修訂出版的1979年,生態在中國還不算是一個問題。十幾億中國人都在享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生態紅利”。但是也就是1979年之後,短短三十幾年,我們由生態紅利的享受者蛻變為“生態噩夢”的受害者。眼下,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既有憧憬,也有恐懼;既有信心,也有沮喪。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生態的破壞,這種破壞,既包括自然生態,當然也包括政治生態。

去年,有一個短句又開始流行,叫“記得住鄉愁”。這鄉愁,應該是我們生態的原鄉、文化的原鄉,是清風中有著野花搖曳的森林,是新雨後有著彩虹的天空。記得住鄉愁,就是修複我們自然與文化的生態,讓鄉愁變成現實的詩意。實現這樣一個中國夢,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2014年9月21日

在首屆中國·湖北生態文化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