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籌備已久的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今天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莊隆重開幕,來自兩岸的專家、教授相聚在這裏,共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出路大計,對於湖北來講,是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荊楚大地向來就有順潮流而動、開風氣之先的傳統,作為國學主體的儒釋道三家,在江漢之間,一代代仁人誌士皆有鍥而不舍的探索與持之以恒的發展。

早期如佛教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分別在湖北創立過他們的道場,當陽的玉泉寺,鄂州的靈泉寺,至今仍是淨土宗、天台宗的重要寺廟,中國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禪宗,最後也是在湖北黃梅確立了它的教義儀軌與叢林製度: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先後在黃梅弘法悟道,故佛教界有“黃梅天下禪”之稱;近現代八指頭陀的法嗣太虛在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倡導人間佛教,可謂不遺餘力。在他之後,皆出生於湖北新洲的當代高僧本煥、淨慧兩位大師,承傳人間佛教的傳統,其信念與決心,曆久彌堅。淨慧大師倡導“生活禪”,是對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發展,他在先後擔任河北趙縣柏林禪寺、湖北黃梅四祖寺方丈期間,連續舉辦了十七屆生活禪夏令營,對佛教融入現代生活,讓佛教走入現代人的心靈起到了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

道教、道學在湖北的傳播同樣不可忽視。楚國是道學的發源地之一,西漢盛行的黃老之學,其思想的根基來源於齊國和楚國。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下令將湖北的武當山建成皇家道場,從此武當山聲聞天下。它不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太極拳和道教音樂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湖北亦可稱為儒學傳播與教育的重鎮。無論是在宋代創立沿襲程朱理學的問津書院,還是在晚明時期,湖北各地大量湧現的傳播陸王心學的私學,都在當地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明代泰州學派的中堅江西吉安人何心隱在湖北武昌、黃岡、孝感、荊州等地講學,影響巨大。他不但是著名學者,也是意見領袖,最後因遭人陷害而殞命湖北。比他稍晚一點的思想家李贄,在主動辭去雲南姚安知府之後,應耿定向、耿定理的邀請,到他們的家鄉黃安天台書院講學,後又移居麻城龍潭湖上的芝佛院,在湖北待了約十七年。由於他的不拘禮教、求新求異的教學與生活方式,引起當地道學人士的不滿,指斥他為離經叛道,最後不得不離開湖北。何心隱、李贄在湖北的遭遇,有值得研究之處。他們為何特別得到湖北青年學人的歡迎,他們為何為當地所不容,這既佐證了湖北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包容性,也顯示了這片土地上有值得改造的保守與僵化。

近代張之洞就是這樣一位兼有傳承與改造兩種曆史使命的文化偉人。他督鄂近二十年,立足湖北,師夷製夷,矢誌改革,創新時局,從不懈怠,從不彷徨。孫中山稱頌他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他更是一位多學多思的教育家。由他一手創辦的兩湖書院,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家、實業家、教育家。他曾為武昌的奧略樓寫過一副對聯:“昔賢整頓乾坤,締造皆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自信。在他眼中,荊楚大地是曆代聖賢整頓乾坤的地方。他相信自己也能在這片文化的沃土上建立超邁古人的事業,這一點他做到了。他沒有辜負湖北,湖北也沒有辜負他。當今之際,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引起世界關注,湖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如何把握時間,因時順變,再次從內聖中開出外王,值得每一位專家殫精竭慮的探索。從地理上講,湖北九省通衢,從文化上看,湖北交通文軌,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中國文化的立交橋,應該符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略,這也是今天這個論壇在這裏主辦的理由。預祝論壇成功、圓滿,並祝各位專家學者身體健康。

2013年12月31日

在武漢大學“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