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經園

江南園林大抵都有個不俗的名字。如以竹為魂的揚州個園,得自竹葉投影於地,成一“個”字。蘇州拙政園,典出西晉潘嶽的《閑居賦》:“灌園鬻蔬,以借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隱喻園子建造者官場失意後,把澆園子種菜、自己養活自己當做“政”事。古時“政”亦通“正”。震澤師儉堂的鋤經園,則取意於《漢書》中的“帶經而鋤”。曾與司馬遷等製定《太初曆》的倪寬,常把經籍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鋤禾兼鋤經。

——正是這個以“鋤經”命名的園子,被譽為“江南園林中最精巧的一個”、“鑽石級的園林”。因它隻占地四百二十平方米,不過半畝上下。然而,當你轉過花磚門牆,穿過白石門坊,進入古色古韻的鋤經園內,竟心神一暢,不覺其小,反覺其奇。

園中文石鋪地,曲徑通幽,一眼望去,回廊、樓台、假山、藜光閣、四麵廳、五角亭……建築群落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圍牆上空花鏤窗,疏遠闊朗,木香花隨處攀援,清香幽遠。牆角的百年老桂,枝繁葉茂,濃蔭匝地。假山上花樹雜陳,滿眼繽紛,一條清澈的溪泉,伴山而行,波光粼粼,汩汩有聲。所有江南園林中的重要元素,這裏一樣都不少,隻是設計得更精妙,以小見大,以巧取勝,講究的就是這般在“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精細功夫。

此園建於一八六四年,曆經滄桑,堅固依舊,所蘊涵的文化內質也照樣光芒閃爍。從園中製高點藜光閣所表達的寓意來看,應是師儉堂的主人建此園送給母親,讓老人能居高臨下、四麵賞景。而師儉堂則麵闊五間,六進高牆深宅,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下房於一體,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其所屬的鋤經園,一落成便成為江南水鄉的重要文化符號,時間越久,其文化價值越高。凡走進鋤經園的人,無不稱奇,不過是送給老娘的禮物,竟也建成“萬年牢”,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化瑰寶!

過去的人不愧是從小被文化喂大的,無論經商或做官,都需先過文化這道關,不然怎會有這般品位?無論得意、失意、親情、友情,皆可成就一種文化。揚州園林均為商人在得意的時候建造,請來全國最好的工匠,敢於吸納各處最好的工藝和材料,因此個性張揚,成為江南園林的重要代表,留下絕世經典。而現代人卻覺得商品時代正在毀壞文化,到處都可以看到暴富後的商人的惡俗和淺陋,即便是給建築物命名這種最能代表建造者品位的事情,也常常離不開帝王、皇家、富豪、億萬等字眼。

再比如蘇州園林,多為官員所造,且是失意後修建的,用的也都是本地工匠,在風格上內斂而實用。盡管如此,自稱“拙者”的王獻臣,從朝廷禦史被貶回鄉後建造的拙政園,卻成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現在許多正春風得意的各種級別的官員,企盼能永遠掌權,幹的卻是短期行為;一心想出政績,幹出來的卻往往是“豆腐渣工程”……

然而,人們依舊在過度開發和利用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知識爆炸的成果。人聰明得都成精了,並且沉迷其中,自得其樂。莫非真的是“社會進步了,文化並未進步;人的知識增加了,智慧並未增加”?

201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