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之“門”

廈門原是島,卻稱“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部隊奉命沿領海南下,廈門是一站。站在海上看廈門,島多灣多,島間灣套灣,孤嶼出海心。城在海中,海在城中,不凍不淤,水深浪平,難怪孫中山先生當年將其定位為“東方大港”。登上廈門島向外望,碧海藍天,視野開闊,真個是出門見金(門),抬頭望台(灣)。

我們圍著鷺島正轉三圈兒,反轉三圈兒,深切地感到廈門無“門”。特別是長堤阻隔,使孤島與大陸相連,廈門已沒有島的感覺。老門緊閉,新門未建,唯其如此,才固若金湯。廈門從來都是軍事要地,“高踞堂奧,雄視漳泉”。自宋代開始布兵設防,至元朝稱“千戶所”,明初則立城曰“廈門”。古意廈通夏,廈門又何嚐不可以理解為“華夏之門”?至少是國家的東南大門,成為曆史上最早麵向海洋開放的通商口岸。

當時的廈門市內很安靜,甚至稱得上冷清,一切都仿佛是靜止的,時間還停留在解放初期。城區內幾乎見不到新建築,沒有大片大片的工人新村和塵土飛揚的馬路,滿眼都是老房子、舊街道,前廊後廈,高牆窄巷。連廈門人的心境似乎也還停留在戰爭年代,籠罩著一種陰沉和不安,沒有北方城市裏剛擺脫饑餓後的興奮和喧鬧,以及在意識形態上通過“反修防修”所表現出來的激烈。但是,廈門的這種精神狀態倒正符合我們部隊備戰的要求。

二十年後,我早已脫了軍裝,受福建作家協會之邀再訪廈門。此時的廈門,得風氣之先,如“後隊改為前隊”一般,由“戰爭前沿”一下子轉變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成為國家最早的四個特區之一。

曆史鑄造城市的精神。

看外表廈門似乎並無太大變化,但城市精神卻與“關門”時代大不一樣了。而城市精神是支配城市發展的一種無形的原則,能左右城市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一座偉大的城市,隻有經曆過災難和憂慮,才會更珍惜和平的美好與創造的快樂。當初曾因無“門”而讓人放心的廈門,此時卻四門大開,廈門重新恢複了“門”的意識。此“門”極富韌性,百折不撓,又平實質樸,具有特別的親和力及包容性。

不錯,廈門的生命力在“門”。廈門依憑海洋,海闊橋為門。果然,在中心島的西北方給城市增加了一條優美而溫和的曲線,曲線下麵是一道道銀光閃閃的波紋,這就是廈門大橋。為國內第一條海峽大橋,如彩練般將分散的幾塊連成一體,使廈門的麵積由原來的一百三十平方公裏增大為一千五百多平方公裏。而且都是國家特區裏的“寸土寸金”之地。原是孤島的廈門,開門後有了如此闊大的地域,想不發展都不可能了。

地闊海為門。廈門港有八大港區,一百二十四個碼頭,集裝箱班輪航線八十五條,與全球三百多個港口有業務聯係,位居“世界港口前二十強”。

而“寶島中的寶島”的鼓浪嶼,則是廈門的文化之門。從地理位置上看,鼓浪嶼像廈門這枚戒指上的鑽石。若沒有鼓浪嶼,廈門便不成其為廈門。它精致而原始,幽靜而熱烈,高雅而平和,仿佛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文化典故,每一處房子都有自己的輝煌,每一條小巷都連接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曆史,這個院落裏留著林巧稚的音韻,那棟小樓是林語堂入贅後居住的地方……鼓浪嶼提醒著人們,世界上存在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廈門這個城市是有情的,這裏的環境包括海和山、路和橋,以及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是有情的。公路為躲讓一棵古樹而繞彎,開發初期為了不破壞山林,用騾子運輸,鳥兒飛進住戶偷吃魚缸裏養的魚……

城市的精神還取決於城市的文化基因,沒有文化基因的遺傳和延續,城市就會變得缺少靈魂和個性。而城市的文化麵貌是要在城市人身上體現和感知的,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是衡量城市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人在塑造城市,城市也在塑造人。在高科技極端發達的今天,用一座橋將鼓浪嶼和廈門本島連接起來是很容易的,廈門的城市智慧卻讓鼓浪嶼繼續保持著原生態的島狀,正是這種曆史和大自然賜予的文化空間,成就了城市的精神氣質。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一個“以文化為軸心”的發展時期,文化有“門”,城市才有主心骨,發展才有信心之源。

還有一“門”,也不可不提。在廈門島的正東邊,與島西邊的跨海大橋(海滄大橋)相對應,是觀音山。逶迤數公裏的海岸就像觀音菩薩隨手畫出的線條一樣優美,岸下是碧海金沙,椰風細浪,岸上則矗立著一片如詩如畫的建築群落,一條條木棧道曲徑通幽,一個個園林小品典雅秀麗。這麽好的地方是什麽所在?廈門觀音山國際商務運營中心,與世界上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商貿往來。此謂廈門的“財門”。

又一個二十年之後,於二〇〇八年的春天,我在廈門竟然有機會行走在海平麵以下七十米的深處。當時我的頭上頂著三十米厚的岩石,岩石上麵是二十米厚的泥沙,泥沙上麵是二十米深的海水,海麵上有白海豚在嬉戲。盡管裏麵像宮殿一樣高大寬敞和堅固,並排可行駛三輛大卡車,卻並非海底龍宮類的娛樂場所。它是中國第一座海底隧道(翔安隧道),稱“廈門東通道”。全長近九公裏,海底隧道長六公裏。這條“廈門東通道”其實是並排著的三條隧道,兩側為行車主洞,雙向六車道,中間一孔為服務隧道。此隧道的建成,既保護了廈門三百平方公裏海域的生態環境,又將廈門中心島和東北方的又一塊大陸(翔安區)連成一氣。從地圖上看,翔安隧道和廈門大橋成掎角之勢,頭頂中央是廈門的航空港——高崎國際機場。

至此,廈門之“門”,可上天入地,連海接陸,四通八達,無所不及。自立市以來,廈門之“門”由開到關,由關到開,跌宕起伏,由小而大,由弱而強,也顯示了國家的命運。曆史見證了今天的興旺,卻不會忘記昨天。而今天,最需要的仍然是重新開始。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