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成神

近讀《森林與人類》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上,謝廣森先生的文章《森林又一憂》,心裏重又鼓脹起綠色的憂慮。黃山尖和蓮花村兩個地方森林失火,林業局的機關人員聞訊從遠處趕來,整日整夜地在山上救火,而當地的村民們卻打麻將、甩撲克,悠閑自在地仿佛是從電視裏看救火的場麵。燒的是他們的山,毀的是他們的林,他們是怎麽了?

他們身上缺了點什麽?缺鼓動?缺獎金?缺製度?缺懲罰……也許都缺,但主要是缺少綠色意識,缺少文化。關於森林對人類的重要性,林業局的人說破嘴皮子了,電視裏、報紙上說得夠多的了,如果火離自己很遠可以裝傻充愣,可大火就在眼皮底下燒,竟無動於衷。他們身上又多了點什麽?冷漠,自私,無知?

如果說因缺乏綠色會對人類有什麽危害,已經講得太多了,讓缺乏綠色意識的人反而“處變不驚”了。那我就講講我們這個民族的“綠色傳統”——

在中國民俗文化裏,自古就有敬樹的傳統,視樹為一種“風水”。農村裏凡門前或院裏有大樹的人家,絕不會是貧困戶。哪個村裏有一棵或幾棵大樹,會被認為是全村人的福氣。古代的陵墓和現在的烈士陵園,哪會沒有樹的。北京城曆來被認為有一股“帝王氣”,隨處可見的參天古樹就是一種重要標誌。如若不信,到故宮後麵的禦花園、北海、景山、天壇、地壇等公園裏走一走,自然就會感受到那股不同尋常的氣息。

台灣屏東縣至今還保留著拜樹的風俗,把全縣七十九株百年以上的老樹做了登記,安上神稱,按時祭拜。如,一株老茄苳樹被封為“茄苳王公”,在樹幹上圍一圈紅布,上寫“茄苳王公福德正申”,下設一神像,經常燒香、供果。還有的老樹被封為“梓童帝君”、“神木壇”、“榕樹公”……每一棵老樹都有一段傳說、一個故事,有的具弄璋的能力,有的曾嚇跑土匪救過村民,還有的能解疑難雜症——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封建迷信,以我看這種敬樹的迷信比燒樹的不迷信要好。

我並非提倡老樹迷信,我尊敬這種愛樹的虔誠。海南島農墾局把幾株橡膠母樹,封為開發海南的功臣加以保護。後人把歐陽修種的柳樹稱為“歐陽柳”,西湖人把蘇東坡植樹的長堤稱為“蘇堤春曉”,還有文天祥的“寓誌植楊”,孫中山種酸豆樹以示興國……

老樹成神,護國護民。人們敬樹、拜樹,其實敬拜的是大自然。

現代科學技術愈發達,愈感到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和神秘,愈提倡保護大自然。幾乎沒有人再空喊“戰勝大自然”的口號了……

現代中醫學也得出結論:柳樹對人的腎髒有好處,楊樹養肺,鬆樹護肝,蘋果樹保心髒……這總不能算迷信吧?

再回到我們的傳統上去,古人有“不樹者,無槨”的規定。不種樹的人,死後不許進棺材——在古代這等於是不得好死。“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卻下令百姓種樹:“每三丈而樹”,“樹以青鬆”。被後人誤解較多、名聲不太好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鼓勵百姓兩岸種柳,種活一棵獎細絹一匹。元世祖忽必烈詔書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等等,等等,“柳暗花明”才能“又一村”。

可見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史,並不缺少綠色。陝西黃陵縣軒轅廟裏有一株古柏,乃軒轅黃帝所栽,至今已四千餘年。它就是活的綠色曆史,每一株古樹都是一部綠色的曆史,既見證過去,又矚目未來。

但,如果沒有綠色,沒有森林,人類還會有未來嗎?

1995平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