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稍通明史的人,對劉基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封賞的開國功臣有數十位,劉基列名其中。受封分為公、侯、伯三級。劉基未能位列公侯,僅受封為誠意伯。如此說來,他的功勞不算太大。但實際情況是,如果隻評兩個功勞最大的開國功臣,那麽則隻有徐達與劉基兩人有資格當選。

劉基,字伯溫。在民間,劉伯溫的名氣遠遠大過劉基。他是浙江青田縣九都南田武陽村人。現在,他的故鄉劃到了文成縣,歸溫州市管轄。中國有句老話,叫“寧為太平犬,勿做亂世人”。說到亂世,想到“白骨蔽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悲慘景象,人們無不心驚膽戰。連諸葛亮這樣的人都哀歎“苟全性命於亂世”,是窘迫中的無奈選擇。但中國同樣有一句流傳廣泛的老話,叫“亂世出英雄”。中國的英雄,成名於亂世的遠遠多於順世。且不說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這樣一些趁著亂世問鼎天下的皇帝,即便如韓信、樊噲、關羽、張飛、周瑜、秦瓊、尉遲恭、徐達、常遇春這樣的武將,張良、蕭何、諸葛亮、魏徵這樣的文臣,有誰不是在亂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呢?後人評價曹操,常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舉。其實,這種比擬沒有多大的合理之處。順世中,仕途中人要想升官,多把心思用來揣摩“聖意”;亂世中,有理想的人若想成事,所有的心思都必須用來逐鹿中原。所以說,在順世中得寵的,多為三流人才;而在亂世中的成功者,則非一流人才莫屬。順世與亂世,人才的取向不同,質量也不同。夠得上英雄級別的人,最好的生活環境便是亂世。

如此說來,劉伯溫便是一個例子。

劉伯溫生於1311年,正值元朝中葉的全盛時期。順世中的文人,雖然也有報國的理想,但封侯拜相,卻是比登天還難。現在的文人,可以到大學去教書,當博導;也可以下海經商,當老板。但在古代,除了科舉,別無進取之途。劉伯溫走的也是這一條路子,他二十二歲考中進士,然後滯留北京候補,三年後,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擔任高安縣丞。此後,他有二十年的官宦生涯。其中兩次被免職,一次在江西行省掾史的任上。掾史一職,類似於今天的省政府副秘書長,屬於行省大臣的幕僚。另外一次則在江浙儒學副提舉任上,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副廳長。兩次免官,絕不是因為劉伯溫行為放浪,犯了什麽瀆職罪,恰恰是因為他過於剛正。用《明史》的話說,他丟了烏紗帽的原因是“發奸擿伏,不避強禦”。就是說,他有點像海瑞那樣的愣頭青,或者用浙江罵人的話說,叫“呆頭鵝”。這又說明了一個道理,順世中的好官,為當世及後代傳頌者,大都因為兩條:反腐和親民。恰恰這兩條,是隻能說而不能做的事。這從側麵又提供了一個論據:亂世英雄,在順世一般都沒有機會當良臣。我常常想,如果生在亂世,唐伯虎、金聖歎這樣的落拓文人,未必就不是扭轉乾坤的英雄。因為,如果沒有元末的大亂,劉伯溫也隻能是一個寄食官場的不得意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