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劉伯溫少時就有神童之稱,據說可以一目七行。十四歲學《春秋》,沒有像那些好學生,捧著書本誦讀不輟,而是讀一遍就完全記住了。判斷一個讀書人是否有才華,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記憶力,二是領悟力。劉伯溫在這兩個方麵都是超一流的。據說他遊學北京期間,某日逛進一家書肆,發現一本天文書,遂站下來翻閱。店主見他看得入神,便上來搭訕。言談中覺得這位年輕書生談吐不凡,有意將這本天文書送給他。劉伯溫笑著謝絕,見店主仍要堅持,就說:“不瞞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這本書早已裝進了肚皮。”說著就流利地背誦起來。店主大驚,以為遇到了轉世的諸葛亮。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劉伯溫的才情與他的故鄉不無關係。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萬山深處,忽辟平疇,高曠絕塵,風景如畫。桃源世外無多讓焉。”應該說,南田數百年的精氣,孕育出劉伯溫這樣一位曠世奇才。

劉伯溫出自書香世家,高祖父劉濠,出任過宋朝的翰林掌書,祖父和父親,都是儒林中的佼佼者。劉伯溫與其上輩不同的是,他不僅尊崇由內聖開出外王的孔孟儒學,更喜歡運籌帷幄的橫霸之術。《明史》上說他“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象緯之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神機妙算。這門學問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基礎上的讖卜術數。儒學與智術,既有關聯又各成體係。懂智術的人一般都通儒學,但即便是碩儒,也未必懂得智術。通儒之人是賢人,通智之人則是高人。而劉伯溫呢,則是同諸葛亮一樣,既是賢人,又是高人。

劉伯溫在元朝最後的幾個官職,首先是浙東元帥府都事,這職務類似於今天的省軍區參謀長。因建言捕斬海盜方國珍,與上司鬧翻而遭到革職。三年後,再入官場,當過江浙行省都事、江浙行省郎中。那幾年的浙江,主要的任務是圍剿方國珍。劉伯溫屢屢建言而不為當政者重視。最後調任他為處州路總管府判。劉伯溫一氣之下便棄官歸裏,這是至正十八年(1358),劉伯溫四十七歲。

從以上劉伯溫在元朝入仕的履曆表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縣、州還是行省,他都沒有當過一把手,始終都是無足輕重的配角。這些官職,對一般的鄉村知識分子來說,就算是出人頭地、光耀門庭了。但劉伯溫不一樣,他少有大誌,認為自己是帝王師一類的角色。年輕時,他曾寫過一首《公子行》的絕句:

玉勒金鞍照地光,駝裘珠帽繡文章。

平明上馬歸來醉,他日清朝作棟梁。

從這些詩作來看,劉伯溫早就盼望著改朝換代。他不屑於當元朝的陋官,而期望做新朝的棟梁。

但是,新的真命天子將於何時出現呢?劉伯溫辭官歸裏時,距他在西湖賞春望見“天子氣”已過去了八年。如果他的預言靈驗,那麽,兩年後他就應該與真命天子見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