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約是洪武六年,也就是劉基遭胡惟庸的陷害,從家鄉回到南京閑居一年多之後,朱元璋加緊了對大臣的控製。有一天早朝時,他讓宋濂出列,當著眾位大臣的麵,他問宋濂昨夜做什麽?宋濂回答說在家請朋友吃飯。朱元璋又問請的何人?吃些什麽菜?喝的什麽酒?什麽時間散席?宋濂一一回答。

一番盤問之後,朱元璋笑道:“宋濂說的都是真話,卿不欺朕。”

朱元璋如此說,乃是因為他派出的監視宋濂的密探已經將宋濂昨夜的行蹤作了稟報。朱元璋利用早朝的機會發問,動機有二:一是檢驗宋濂是否忠誠;二是借此機會威懾其他的大臣。設想一下,如果宋濂說了假話,他的後果將會怎樣?輕者貶謫,重者殺頭。在他之前,已有不少大臣掉了腦袋,劉基監視居住,已是惶惶不可終日。

開國之後,最受朱元璋信任的兩個人,武有徐達,文有宋濂。但就是這樣兩個人,依然經常受到朱元璋的監視和敲打。

宋濂自1360年投奔朱元璋之後,一直待在朱元璋身邊“備顧問之職”,隻是在1367年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三年。洪武二年即1370年還朝,被朱元璋任命為編纂元史的總裁官。書成後,升為翰林院學士。

但是,當上翰林院學士後,宋濂也有兩次貶官的經曆。

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因為有一次早朝遲到,被朱元璋訓斥,降為編修。第二年,又因為沒有及時就考祀孔子的禮儀向朱元璋上奏,再次貶謫為安遠知縣。用今天的官職作比較,等於是從正部級幹部一貶為廳級,二貶為處級。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人苛嚴,再信任的人,隻要犯下一點點過錯,也必嚴懲。

一來是宋濂的天性使然,二來他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成為朱元璋的禁臣之後,宋濂謹小慎微到了極致。他每日到禁城上班,散班時,絕不帶走一張紙片。朱元璋分封有功之臣,何者為王,何者為侯,什麽人可當什麽官,唯獨隻找宋濂一個人商量。那段時間,朱元璋與宋濂同宿大本堂,討論通宵達旦。直到結果宣布之前,外人無從猜測。因此,宋濂知道的朝廷機密最多,參與決策也最多。《明史·宋濂傳》說到這一段,隻有一句話:“濂力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但究竟采用了哪些漢唐故實,又如何“量其中”,則語焉不詳。個中秘密,隻有朱元璋與宋濂兩人知道。兩人一死,就誰也不知道了。

宋濂既居密勿之地,又是近侍重臣,很多人便想與他套近乎。但他和任何人都不表現出特別親熱。有人登門造訪,千方百計想從他嘴中探得一點朱皇帝的口風,他都笑而不答。但他也從不會利用與朱元璋的關係而臧否人事。有一個叫茹太素的大臣,給朱元璋上了一份“萬言書”,指斥時政,將朱元璋激怒而被打入詔獄。廷議時,宋濂不顧朱元璋的反感,為茹太素講了一番好話。朱元璋一反苛嚴常態,當著眾位大臣的麵,發了一通感慨:“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嚐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隻君子,抑可謂賢矣。”

朱元璋稱宋濂為賢人,此前,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對這兩個人,他可謂讚賞有加。但是,朱元璋這種感情的熱度,究竟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