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就在朱元璋稱讚宋濂後不久,即洪武十年(1377)的正月,朱元璋同意宋濂退休回鄉的請求。這一年,宋濂六十八歲。早在幾年前,宋濂就以年事已高為理由,多次請求退休。朱元璋一直不肯答應。後來看到宋濂確實老邁,才終於答應。

應該說,在洪武九年的臘月,朱元璋就作出了讓宋濂退休的決定,但拖延不宣布,是想留宋濂在京城過一個春節。過完年,在正月初六這一天,朱元璋將宋濂召進宮中,宣布了準予退休的決定。爾後問:“愛卿今年多大年紀?”宋濂回答說:“六十八歲了。”朱元璋吩咐內侍搬上早已準備好了的一套《禦製文集》和幾匹綺帛,對宋濂說:“你把這些綺帛保存三十二年,到時候可做百歲衣。”宋濂聽了非常感動,伏地哽咽感謝。朱元璋也很動情,走下禦座上前扶起宋濂,囑咐道:“你回家要多多保重身體,每年最少得進京入朝一次,咱君臣也好敘敘舊、拉拉家常。”

這一個君臣依依惜別場麵,在場的大臣看了無不動容。宋濂本人更是感慨萬分。六天以後,在離開南京返回浦江的船上,宋濂寫了一篇《致政謝恩表》:

翰林學士承旨,嘉議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兼太子讚善大夫臣宋濂,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

臣聞生世而逢真主,仕宦而歸故鄉,此人臣至榮而願者也。臣本一介書生,粗讀經史,在前朝時雖屢入科場,卻不能沾分寸之祿,甘終老於山林。今幸遭逢聖主,定鼎建業,特敕省臣遣使者致幣,起臣於金華山中,俾典儒台,繼升右史,侍經東宮,供奉翰苑。去歲欽蒙特除承旨,為文章之首臣。而次子燧擢中書舍人,長孫慎殿廷序班,一門三世,俱被恩榮。近者又荷追封祖父,親禦翰墨,寵以雄文,燦然奎璧之光,照耀霄漢。且憐臣年老,令致政還鄉,又有冠服、文綺、寶楮之賜。鴻澤滂沛,不一而足,其高如天,其厚如地,其照臨如日月,非筆墨能盡述。

臣誠歡誠忭,稽首頓首。欽惟皇帝陛下以布衣混一四海如漢高祖,以仁義化被萬方過唐太宗。宵衣旰食,孜孜圖治。欲使天下蒼生,無一夫不被其澤。雖以臣之愚陋,無尺寸之功,亦蒙寵遇如此之至,銘心鏤骨,誓不敢忘。自度無以效犬馬之誠,惟朝夕焚香,上祝千萬歲壽,並以忠勤教育子孫,俾世世勿忘陛下深仁厚德而已。臣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臣濂誠歡誠忭,稽首頓首謹言。洪武十年二月十二日,翰林學士承旨、嘉議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兼太子讚善大夫臣宋濂謹上表。

之所以全錄這篇文章,是想讓讀者了解此時此刻宋濂的心情。文章中從三個方麵表現了宋濂的良苦用心:第一,宋濂的大部分文章,都用詞古奧,但這篇文章卻明白如話,皆因朱元璋是大老粗,不喜歡別人給他的奏章中咬文嚼字。茹太素就是因為在上疏中敷設辭藻、用典太盛,而遭到朱元璋的嚴懲。作為帝王師的宋濂,焉能不知道學生米桶的深淺?故放下身段,寫了一篇“準白話文”;第二,文章中三次重複“臣誠歡誠忭,稽首頓首”,通過語無倫次來表達自己的感激涕零。天下文臣之首,真正懂得什麽叫“大智若愚”;第三,反複強調朱元璋對他的知遇之恩,並發誓子子孫孫世世圖報。但是,宋濂萬萬想不到,這篇文章竟一語成讖,宋濂晚年的悲劇,就出在子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