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宋濂是金華潛溪人,後遷往浦江居住。他比劉基大一歲,在元朝沒有出仕為官。元至正中期,就是劉伯溫出任浙江學政之時,也有人舉薦宋濂出任元朝翰林院編修。他以雙親大人年邁需要娛養為由,辭不赴任,並住進家鄉的龍門山十餘年。期間著書立說,收徒授課,聲名播於遐邇。宋濂博聞強記,從少年時起就刻苦鑽研上古典籍,先後求學於當時浙東聞名的大儒夢吉、吳策、柳貫、黃潛等門下。老師們都誇讚他是學問天才。

1360年的舊曆三月初一,在南京(當時叫建康)的明王府,朱元璋接見了“浙東四傑”。其時朱元璋在對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幾股軍事勢力的征戰中,均處上風。雖然天下未定,朱元璋早已蓄下了問鼎帝座的雄心。所以,盡管戰事頻仍,他仍不忘網羅人才。劉伯溫、宋濂、章溢、葉琛受到他的禮聘來到建康,這在當時被傳為美談。

此次會見的浙東四傑,劉伯溫、章溢與葉琛是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見,而宋濂是第二次了。他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見是1358年的臘月二十二,這是朱元璋攻克婺州的第三天。這一天,朱元璋召集當地的儒士代表十三人,商量開設郡學,並請葉儀與宋濂兩人擔任講授《五經》的先生。但學校的校長與教務長這兩個官職卻另外委派。可見,當時朱元璋對宋濂還不怎麽了解,並沒有想到要重用他。

稽諸曆史,朱元璋大量招募文士進入他的幕府充任谘議顧問之職,是在他奪取婺州後開始的。其時,劉伯溫、章溢與葉琛三人所在的處州尚在元軍的控製中,劉伯溫在青田老家寫《鬱離子》,章、葉二人尚在元朝守將舒穆嚕伊遜的幕府之中。深受信任的明王府中書省郎中陶安不止一次向朱元璋推薦這四個人。所以,當處州被攻克後,朱元璋便請這四個人來到建康會麵。

這四個人都非等閑之輩。有一次,朱元璋問陶安:“這四個人和你相比怎麽樣?”陶安回答說:“若論出謀劃策,臣不如劉基;論文才學問,臣不如宋濂;至於治理百姓的才能,臣又比不上章溢和葉琛。”聽了這番話,朱元璋對浙東四傑便寄予了極高的期望。

宋濂與劉基,都是大器晚成。他來到建康見朱元璋時,已經五十一歲。在人均壽命不到四十歲的元末之際,這已是標準的暮年了。五十歲前,宋濂無意出仕為官。辭掉元順帝要他擔任翰林侍講的詔命,便是一個明證。但他這一次為何改變初衷呢?我想大概是以下三件事情對他的觸動:

第一件事,朱元璋打下婺州後,就下令禁酒,更不準釀酒。不久,他的愛將胡大海的兒子私自釀酒被人舉報,朱元璋立即下令將胡公子逮捕並下令處死。這時,有人勸說朱元璋不要這樣做,因為胡大海正在前線對元兵作戰,若將他唯一的兒子殺掉,恐怕會讓胡大海臨陣倒戈。朱元璋說:“我寧肯胡大海背叛我,也決不允許有人破壞我的指令。”他毫不通融,將胡大海的獨生子斬首示眾。

第二件事,婺州城中,有一個叫曾氏的女人,自稱精通天文地理,對一些自然災害和一些偶發的異常事亂加解釋,蠱惑人心。婺州城中的人都很信她,認為曾氏是麻姑下凡。朱元璋聽說後,派兵士將曾氏抓起來當眾處死。

第三件事,婺州城打下來的第三天,朱元璋就下令恢複郡學。因為兵荒馬亂,郡學已經解散了好幾年,朱元璋以極快的速度恢複教育,使久違的讀書聲又在婺州城中響起。

第一件事證明了朱元璋的“言必信,行必果”;第二件事證明了他的“治難需用重典”的狠勁兒;第三件事證明了他的“重在教化”的賢君風範。目睹和經曆了這三件事,宋濂這才下定決心投奔朱元璋。他同劉基一樣,認準了朱元璋是個再造乾坤的真命天子。與其抗命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倒不如跟著他做一點進賢修德的工作。

說到浙東四傑,最著名的還是劉基與宋濂兩人。但是,這兩人的性格、學問差異很大。《明史·宋濂傳》中將兩人作比較時,有如下評述:

(兩人)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受知文學。恒侍左右,備顧問。

這裏的文學,不是今天的文學藝術,而是涵蓋了文史哲諸方麵的經邦濟世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