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織的畫

線織的畫

在壯族的傳統手工藝品中,最能引以為豪的就是壯錦了。

壯錦最初產於靖西,始於唐宋,到了清朝,就遍及各縣壯族地區,成為一種高檔的日用品。宋代周去非《嶺南代答》中對壯錦有述:“白質方紋,廣幅小縷,似中都之線羅,而佳麗厚重,誠南方之上服也。”

壯錦的織法,是以棉紗為經,以五色蠶絲為緯,用手工織出各種圖案而成。那時候,壯錦以圖案鮮豔、手工精細、質地堅韌耐磨而聞名於世。清代王錫祺的《輿地叢鈔》記載:“僮婦……手藝頗工,染絲織錦,五彩燦然……凡貴官商賈,莫不爭購之。”可想而知,當時的壯錦,就已是一種時髦的緊俏商品,在民間流行。達官貴人也愛不釋手,視之為珍品。

壯錦之所以暢銷,不僅是因為質地好——“每幅可三四年不敝”,更重要的是,此物所飾圖案,美麗無比,令人驚歎。雲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凡人間風物,都可以作為題材,構成畫麵;並由於製作不同,慢慢形成了有名的圖案和名色,如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多有吉祥幸福之寓意。

壯錦用途甚廣,可作被褥、床幔、手巾、衣飾、壁掛、腰帶、頭巾等。“僮人愛彩,凡衣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清張祥河《粵西筆述》)可見當時的壯族婦女,最愛用壯錦來做自己的飾物。外出趕圩或探親訪友,路途日光猛烈,就用壯錦往頭頂一包,既可擋陽,又可裝飾一番,添了幾分嫵媚。而手巾更是未婚女子的貼身愛物,擇偶時,若是看中了對方,就必然將手巾拿出來,作為定情物獻給對方。那男子得到了這個愛情的信物,才樂顛顛的像吃了定心丸,放得下心來。

如今,城裏人對壯錦的使用,更多的是當作藝術品來裝飾房間。客廳或臥室,空出了一塊牆壁,就掛一幅壯錦,既樸實,又有特色,房間也立刻鮮活起來。而一些年輕的女子,則喜歡用壯錦來做衣飾。冬天,寒風輕吹,多少都有點冷,就在脖子上圍上一條細薄的壯錦,人立即顯得更加成熟和高雅了。一條壯錦,就是一個細節,顯示性情和品位。

壯錦出自壯族婦女的靈巧的雙手。“其嫁奩,土棉被麵,必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也……未笄之女即學織。”過去壯族女子在出嫁時,必將壯錦作為嫁妝的必備之物,所以,她們自小就開始學編織,並且要學得精,學得巧,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否則會被鄉人恥笑,認為懶惰,不盡婦道。因而,壯族女子幾乎沒有不懂編織之術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紡織品已大多由機器生產。但仍有一些民間藝人堅持手工編織,壯錦的編織工藝還在民間流傳。靖西就建立有壯錦廠,專門生產壯錦,產品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