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一隻“鵝”

好大的一隻“鵝”

百色的靖西的確有很多好的去處。

從縣城往北去,不遠處就見到一個湖,叫“安湖”。但人們習慣叫它“大龍潭”。此潭水麵寬闊,深不見底,是地下河蓄水而成。從遠處看,水靜如鏡,波瀾不驚,但走近了看,卻見河底有一處暗浪翻湧,猶如沸湯。這大概就是地下河的出水處。傳說,此潭自盤古以來就深藏有一條巨龍,常年噴水不止,才形成了這樣一個大潭,人們就將此地稱作“大龍潭”。

一個地方的山水,如果隻有表麵的景觀而缺乏曆史文化的淵源,那這樣的山水將失去很多韻味。就大龍潭而言,也隻是一汪深水而已。但好就好在一直以來還總有些文人雅士關注,才使得它有了靈氣,有了**,有了靈魂。

大龍潭一直有“龍潭隨飲馬投錢”的佳句傳頌。原來,古時有個秀才到歸順州(今靖西)應考,一路緊趕慢趕,穿山越水,已經人疲馬乏,不得已離鞍下馬,做暫時的小憩。剛坐下來,隻見身旁湖光瀲灩,水色澄碧;湖邊草木豐繁,水中魚影閃躍;且有鴛鴦遊弋,蜻蜓點水,富有詩意。秀才興奮不已,立即牽馬來到湖邊,讓馬飲水,自己也清洗了一番,頓覺神清氣爽,於是趕路赴考。不想此次應考十分順當,榜上有名,秀才猜想大概是因為途中遇到那片仙湖,得了靈氣。於是,在回來的路上,秀才特意下馬來到湖邊,往湖裏投下些許銀兩,以表謝意。秀才之舉,竟成了傳說,給大龍潭抹上了一層濃重的人文氣息。想必到了大龍潭的遊人,一定都在猜想,當年那個秀才是在哪個地方下馬小憩的?又是在哪個地方飲馬投錢的?

猜想,是大龍潭的一個意趣。

1960年,當地政府在潭的下遊築起了一個壩。大龍潭一下子就變寬了,足足擴大了200畝,水麵寬了,視野也寬了。遠處的山影和樹木變得蒙矓,群鳥紛飛也是常見的情景。而最動心的景觀,卻是在壩下的望江亭裏。

望江亭建於水邊。亭不大,也不高,且簡單,四柱挺立,三麵中空,朝湖心的一麵,立有一黑色石碑,碑上書有一個大大的反白的繁體草書“鵝”字,約有一米多高。字體筆法蒼勁有力,運筆流暢自如。據載,此字為遼代海門澹人所書,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歸順知州宋慶和主持刻拓。

不知道前人為何在這個地方獨獨書寫一個“鵝”字。不管何因,這個“鵝”字,卻實實在在地在湖邊站立了上百年,與水對話,與山對話。這隻“鵝”不食人間煙火,不理會人際風雲,隻是前人留下的一個記憶的符號。如何讀,是否讀懂,那隻是後人的事。

十分慶幸,大龍潭能留有這樣的記憶。否則,大龍潭就隻是一潭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