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東西應整齊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整理習慣是孩子日常行為規範中良好習慣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孩子學會整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提高動手能力,幫助孩子形成做事認真仔細、有始有終的態度,影響孩子一生。

小兵,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小兵是家裏的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對他非常寵愛,經常包辦代替。周六上午,小兵做完作業以後,滿桌子都是作業本和書籍,小刀削下的鉛筆屑還在桌麵上,橡皮滾在桌子底下,小兵就急匆匆去玩玩具了,隻見玩具櫃裏的物品雜亂無章,幾種棋類玩具混在一起,奧特曼早已不見了蹤影。玩具玩到一半,小兵又去看圖書了,圖書看完後書架上一片狼藉,有的圖書倒著放,有的圖書斜著放,有的圖書封麵和書分開了,散落在一旁,還有的圖書掉在地上。對於孩子至今沒有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小兵爸爸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可是一會兒孩子又把玩具灑滿床鋪,書本丟得滿桌都是……

孩子沒有養成及時整理物品習慣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培養自理能力的時候還未到,許多應該孩子做的事情,家長習慣於包辦代替,親曆親為;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自己做動作太慢,而且又會弄得太髒,還不如自己做省事;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體質差,經常生病,舍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不能堅持等。這些家長錯誤的教養方式剝奪了孩子整理物品習慣的最佳訓練時機,剝奪了孩子主動成長的機會。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整理物品的習慣呢?

1.創造整理機會

孩子整理物品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絕不能因時間來不及為理由剝奪孩子整理物品的機會。家長可以先分配給孩子簡單的整理任務,示範正確的動作,然後再提高要求,不斷提升整理物品的水平。孩子整理行為發生後,家長應立即予以關注,加以讚揚,通過適時強化激發孩子整理的興趣。

2.實施行為契約

實施行為契約的步驟是:第一步,列出可以改進的問題清單,製定改進後的目標行為,列出孩子喜歡的強化刺激物。第二步,親子雙方用清晰明確的措辭定下行為契約。第三步,當孩子完成一個行為契約後,立即兌現強化刺激物,再重新製訂新的行為契約,確定新的目標行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整理契約,寓整理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進餐時應怎樣擺放碗筷;起床時應怎樣疊放被子;做紙工時應怎樣擺放工具欄位置;看完圖書後應怎樣整理圖書角等。這樣,讓孩子參與整理契約的製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能自覺遵守,才能有利於整理習慣的養成。

3.學習整理方法

在整理活動開始之前,家長首先應要求孩子製訂整理的計劃,計劃可以使整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有助於培養孩子有條理、有順序進行活動的能力。其次,引導孩子觀察需要整理的物品,學會分類整理。比如,整理學習用的書本時,把各科的書本分別碼放,然後放在書櫃裏;整理玩具時,把小汽車和小汽車放在一起,把毛絨玩具和毛絨玩具放在一起,然後再分別放在整理箱內等。再次,和孩子一起為物品放置的地方製作標簽,使物品歸放位置便於孩子尋找和歸位,增加整理活動的規律和樂趣。

4.建立監督機製

家庭應建立相互監督的機製,一方麵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整理的表率,接受孩子的監督;另一方麵要藝術地監督好孩子的整理行為,增強孩子的規則意識,提高孩子的整理水平,在豐富有序的活動中培養孩子的整理習慣。

5.享受整理過程

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孩子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家長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教孩子學習各項整理技能。比如,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當老師,教爸爸媽媽整理物品等,鞏固所學的技能;還通過講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幫媽媽做事情》,與孩子一起唱《勞動最光榮》,觀看有關的電視節目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激發孩子參與整理的欲望。在孩子整理物品後,家長要帶領孩子觀看整理後的樣子,用讚賞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較整理前和整理後的模樣,讓孩子親眼看到明顯的變化,建立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孩子人生最大的指導。整理習慣的培養不但可以提高孩子整理物品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討論,製定規則,學習獨立地處理物品,培養做事的細心和耐心,提高孩子的責任感。作為家長,應該把握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及時培養孩子的整理意識,化枯燥為娛樂,讓孩子體驗整理後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持之以恒,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