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衛生危害大

個人清潔衛生是孩子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是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保障。童年期是孩子清潔衛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抓住這個時期進行培養,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衛生習慣容易養成,而且牢固,形成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影響孩子終身。

小達,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小達其他方麵都很好,就是衣食住行一塌糊塗,不注重個人衛生。身上常常穿得亂七八糟,衣服皺皺巴巴;床下簡直就是個“雜貨鋪”,空瓶子、臭襪子、髒球鞋等橫七豎八地堆在一起;吃飯時滿台子都是吐的骨頭和魚刺,飯粒拋得滿地都是;每回媽媽聞到小達身上的氣味,總要忍不住說:“該去洗澡了!”“好吧,睡覺前我會去洗。”小達順從地回答。可是,從浴室出來,小達的頭發濕了,髒衣服也換成睡衣了,那股味道卻仍然留在身。“你聞起來和你洗澡前沒兩樣。你確定你洗過了嗎?”媽媽大聲質疑他。“當然洗了呀。”小達低著頭,趕緊借故離開。

孩子不講衛生的原因可能與家長平時自身的習慣、教育方式和孩子比較愛玩、自製能力較差等因素有關。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義。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講究清潔衛生的習慣呢?

1.保持外表整潔

孩子外表整潔,不僅能夠防止細菌入侵身體,也能給人良好的印象。家長要教會孩子基本的衛生自理能力,讓孩子定時洗臉、洗頭、洗手、刷牙、洗澡、換衣、剪指甲,保持身體及服裝的整潔。比如,孩子洗頭時,家長要分解洗頭的動作,指導孩子先洗頭發,後洗耳朵,再洗臉部,最後洗脖頸,一步一步指導孩子掌握洗頭步驟。

2.講究飲食衛生

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能夠有效防止孩子病從口入。家長要教育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定時定量,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飲暴食,不喝生冷的水和過期的飲料,不吃不新鮮的水產品和腐爛的瓜果,不用不清潔的餐具,不用手抓食菜肴,生吃瓜果要洗淨等。

3.保證環境清潔

家長一方麵要教育孩子注意家中的衛生細節,家裏的地板、窗簾、**用品、餐具、衛浴具等都要保持清潔。另一方麵要教育孩子不亂扔果皮雜物,不隨地吐痰和大小便,保持公共環境衛生。

4.養成規律生活。

家長在幫助孩子製定切實可行的生活製度時,應該明確規定起居、飲食、遊戲、學習和勞動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比如,穿、脫衣褲能按照一定的次序,穿著要整潔大方,脫下的衣服要及時洗淨,晾幹的衣服要疊好並放在固定的地方;按時洗頭、洗澡,勤換衣服,經常修剪指甲,每天早晚要刷牙;早晨起床後將床鋪整理好,做完作業把書桌上的文具、書包收拾好,玩過的玩具要放到原來存放的地方等。

5.提高美育水平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從小就有愛美的追求,但他們認識能力的發展還不成熟,在美的追求中還缺乏鑒賞能力,缺少必需的知識,常常表現為表麵的模仿。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和服飾打扮,將自己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念灌輸給孩子。其次,注意家庭環境的美化,房間的布置要整齊、清潔、樸素,家庭的生活氣氛應親密和睦。再次,要注意孩子的服飾、儀表、言談符合美的要求,嚴禁穿奇裝異服和又髒又破的服裝,衣服弄髒了要及時換洗,破了要縫補好。

6.注意心理衛生

孩子內心緊張時,往往會出現啃指甲、咬鉛筆等行為。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寬鬆溫馨的環境,消除孩子的內心矛盾衝突,通過合理歸因、情緒宣泄與自我安慰等方法,緩解其心理緊張,使孩子的不良心境和壓抑情緒得到及時有效的疏泄。對於有不良衛生習慣的孩子,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手段,而應尊重和接納孩子,耐心幫助孩子。

個人清潔衛生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反映出了孩子的精神麵貌和生活情趣。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防止疾病的侵入,而且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體,健康、愉快地成長。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隻要抱著滴水穿石的態度,從一點一滴抓起,運用多種辦法、多種形式對孩子進行衛生習慣的培養,孩子的良好衛生習慣就最終會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