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做家務好處多

家務勞動對學習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做家務的過程也就是動腦動手的過程,它不僅僅鍛煉孩子手指,訓練孩子注意力的穩定和分配能力,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還增強孩子的統籌規劃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

小振,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自從小振9月份升入一年級以後,小振媽媽的生活顯得更加忙碌,除了自己每天上班下班以外,還要接送孩子上下學,買菜做飯,晚上陪兒子寫作業,真是累得夠嗆的。可是小振似乎並不領情,吃飯慢慢吞吞,學習時愁眉苦臉,作業磨磨蹭蹭,字跡寫得潦潦草草,小振媽媽多次苦口婆心地告訴小振做事要認真,可總也看不見小振的進步。上周五晚上,班級舉行家長會。會議結束以後,小振媽媽把小振的情況和班主任老師單獨進行了溝通,班主任老師聽完小振媽媽的介紹,對小振媽媽說:“孩子不愛學習,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家長剝奪了孩子的家務勞動權,孩子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情緒也隨之低落起來。”班主任老師隨後又說:“生活是一所豐富多彩的大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能脫離生活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學習習慣的基礎,生活習慣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家務勞動。”聽完班主任老師的話,小振媽媽似有所悟。

一年級的孩子至今沒有養成勞動習慣可能與孩子自身的怕苦怕累心理、家長對孩子的嬌寵和孩子動手能力差等因素有關,由於家長剝奪了孩子參加各種勞動的權利和機會,造成孩子吃苦耐勞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勞動的觀念在淡化,慢慢地養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做一點事就覺得苦和累。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家務勞動的習慣呢?

1.樹立正確觀念

家長要支持、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正確認識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不是為了減輕家長的勞動,而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孩子責任感、義務感、獨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質。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幹,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做,督促孩子按時把事情做好。同時家長不能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以防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正常的家務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進而厭惡和躲避勞動。

2.提高勞動興趣

孩子年齡小,勞動目的性不強,往往把勞動與遊戲相混淆。家長可通過遊戲來提高孩子勞動的興趣。比如,家長可跟孩子比賽誰擦桌子幹淨;誰洗手帕濺在地上的水少等。另外,家務勞動內容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能太複雜,不能太繁,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會使孩子過度疲勞,影響勞動效果,甚至產生厭惡勞動的情緒。

3.練習勞動技能

家長應根據孩子體力和能力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勞動內容,注意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幫助孩子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提高孩子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和注意的穩定性等注意品質,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人格。

4.學會自我服務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可以讓孩子從自我服務做起,家長可以和孩子製訂契約,通過契約管理來規定孩子勞動的內容、時間、要求和目標。比如,讓孩子每天都要整理自己的小床、書桌、洗襪子等,要求做到床單鋪好、被子疊好,衣服放好,桌子理好,襪子洗淨等等,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承擔一些家中的勞動,掃地、倒垃圾、收拾碗筷、幫長輩盛飯等。讓孩子明白不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作為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家庭中,還有義務為這個家庭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5.秀出勞動成果

孩子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同寶貝一樣珍惜,自己梳的頭發,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掃的地,都是辛勤勞動的結晶,充滿成就感。家長對孩子勞動成果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珍惜,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興趣的樣子。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激發孩子繼續勞動的欲望。

愛迪生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讓孩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是對家庭盡義務的一種方式,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增強了孩子動手操作能力和堅韌的毅力,積累了勞動時的積極心理資源,使孩子的個性品質全麵協調地發展。孩子勞動時,家長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耐心指導,鼓勵孩子堅持勞動,養成習慣,然後再提高要求,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後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勞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