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飲食得健康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指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四條基本原則,即把食物多樣化、均衡性、適量性和個體化原則全麵貫徹落實到日常的飲食行為中去,並使這種飲食行為演變為習慣。

小童,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新學期開學以後,小童奶奶害怕小童上學辛苦,營養跟不上,影響學習成績,就經常在家裏念叨,要小童吃多吃好。每天早上五點,小童奶奶就準時起床給小童準備早餐,除了稀飯和麵條以外,還有肉圓和雞蛋,並在小童的書包裏塞進蛋糕和牛奶。每天吃早餐時,小童奶奶不斷地往小童碗裏夾肉圓,還不時給小童剝個雞蛋,有時小童看到上學時間來不及,準備背起書包上學,小童奶奶就端起飯碗喂給小童吃,直到小童吃完以後才肯放小童走。每天晚上,小童奶奶都會哄著、騙著、甚至逼著小童吃一碗飯和一碗骨頭湯煮麵,吃不下也要吃。小童由於過量飲食,身體明顯變胖,體重已經90多斤了,體育課不能正常上,爬樓梯也氣喘籲籲。

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孩子不良飲食習慣不僅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孩子就會挑食、偏食;而且與孩子就餐時的情緒有關,就餐心情的好壞很大程度影響到孩子正常的飲食規律;還與孩子的身體因素有關,孩子換牙期間會食欲不佳,生病也會影響飲食。研究表明,兒童期飲食不當,就會增加成年後患心髒病和肥胖的風險,影響孩子免疫係統發育和神經係統發育,長大後就會出現多種生理和心理異常狀況。那麽,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1.飲食要規律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膳食規律,每餐定時、定點、定量,養成習慣,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做到:早餐質量高,能量適當,碳水化合物充足,給大腦提供充足的能量,使孩子上午學習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狀態;午餐要豐盛,要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為孩子午後學習活動提供能量及營養儲備;晚餐宜清淡,晚餐要注意飲食的色、香、味、形搭配,同時配以開胃菜,以引起孩子食欲。

2.食品要衛生

俗話說“病從口入”,許多疾病尤其是胃腸道疾病大部分是因不注意飲食衛生引起的。因此,應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飯後要刷牙漱口,不喝生水,不吃不幹淨和不新鮮的食品,不到無證零食攤點或流動攤販處購買零食。

3.品種要多樣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吃味道鮮美可口的飯菜。因此,給孩子做菜要講究烹調技術,盡量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注意翻新花樣,比如,除了蒸蛋外,還可以做成炒蛋、燉蛋、煎荷包蛋、攤成雞蛋餅或做成雞蛋羹、蛋糕等等。這樣,變著式樣讓孩子更喜歡吃,可以逐漸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用餐要專心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在大腦統一支配下協調完成的。吃飯時專心致誌,會使孩子充分感受食品的色、香、味,增強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的蠕動,食物會被充分消化吸收。如果孩子吃飯的時候還掛念著作業、習題和考試,大腦注意力就會分散,勢必影響食欲與消化,使消化器官功能減弱,引起胃腸疾患,造成營養不良。

5.情緒要愉悅

孩子挑食偏食時,家長既不能過分遷就,否則會加重消極心理,助長偏食挑食行為;也不能采取訓斥、恐嚇、懲罰等強製性手段,使支配消化活動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消化腺體的正常分泌受到抑製,引起孩子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礙,影響孩子的食欲。

食物不僅能提供熱量、維持體溫和滿足孩子學習需要,而且能供給身體生長、發育及組織合成與分解所需的材料,並為製造體液、激素、免疫抗體等創造條件。合理膳食習慣的養成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家長在培養孩子合理膳食習慣時還必須著眼於孩子的內心活動,重視孩子的情感體驗,從理念到行為上始終把促進孩子健康放在首位,在孩子飲食的種類和選擇上有所要求,注意孩子飲食的時間和方式,並且長期堅持下去,才會對孩子的健康起到長遠的作用,真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