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擁健康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級的孩子對新鮮的人和事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什麽都想去探究。但由於孩子年齡尚小,生活經驗貧乏,自我保護能力有限,安全意識淡薄,缺乏防範安全事故的基本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和危險。

小燕,女,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昨天下午放學時間,小燕媽媽因為單位有事,沒有及時去接小燕。小燕看到媽媽沒來接自己,心想:“反正家離學校不遠,我已是個小學生了,能自己回家的。”於是就一個人往家走。小燕走到路程一半的時候,有個中年男人在後麵悄悄地跟上了她。等小燕進了小區,那個中年男人從背後拍了拍小燕,說自己也住在這個小區,誇獎小燕是個美麗的女孩,還說要送漂亮的衣服給她,最後問小燕家住在幾號樓幾室……小燕看到這個陌生的男人,想起媽媽經常講的遇到陌生人要提高警惕,於是就大聲喊正在小區巡視的保安,撒腿往保安那裏跑,那個陌生人看見小燕往保安那裏跑,就連忙轉身,消失得無影無蹤。晚上,小燕回家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直誇小燕機靈,自我保護意識強。

孩子沒有養成自我保護的習慣可能與孩子年齡偏小、自我保護技能缺乏和家庭的過度愛護等因素有關。自我保護能力作為生存教育的一個主題是當今全球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孩子適應社會、做一個現代人所具備的素質之一。自我保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是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礎。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習慣呢?

1.創設環境養成習慣

家長一方麵要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提高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在家裏的樓梯口和轉彎角,貼上了安全標誌,時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在圖書角為孩子提供一些自我保護的圖書。另一方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孩子保護能力的發展。比如,鞋帶係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傷,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吃魚把魚刺挑幹淨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飯不嬉笑打鬧可避免氣管進異物等。這樣,孩子在實踐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

2.加強鍛煉強健體魄

擁有健康體魄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反應會比較敏捷,靈活性強,能及時采取自救方法;對於那些體弱的孩子本身平時就不太愛活動,當遇到危險時反應慢,靈活性差,動作不協調,容易受到傷害。可見增強孩子的體能是提高孩子自護能力的重要途徑。家長應指導孩子加強體育鍛煉,比如:帶孩子去野營、跑步、打球和跳繩,增強孩子的體質。

3.遵紀守法消除隱患

家長要教育孩子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製度,平日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貪圖享受,不追求吃喝玩樂,不受利誘,不占別人的小便宜。遇到突發事件或危險狀況,個人無法解決的,要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甚至要果斷地向公安部門報告。

4.學會方法機智處理

家長要教育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遇到危及人身安全事故時要學會機智處理。比如,遇到陌生人送東西,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能動心,並且明確告訴陌生人,家長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馬上就要來接我”的話,把陌生人嚇走;要清楚記得家人的電話和自己的住址,遇到在商場、遊樂場或街上找不到家長時,知道找警察或保安幫忙;獨走時發現有人盯梢,一定要想辦法甩掉尾巴,驚叫著奔向人多的地方;要告訴孩子:不能讓自己與陌生人在封閉的房間裏相處,除了家長,別人都不能碰自己的身體,也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隱私處,更不能讓別人接觸自己的隱私處。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體,可以大聲叫喊:“爸爸快來呀!”然後趁其不備,趕快逃離;遇到有人勒索錢財時,家長要告訴孩子,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要盡量避免自己受傷害,同時記住壞人的樣子,事後及時報警。

5.心理調適保持平衡

家長教育孩子,當心情抑鬱、焦慮、煩躁時,可以通過轉移、傾訴、補償、文飾和升華等方法進行自我調節,減少內心痛苦,達到心理平衡。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命衝動未能通過理性方式獲得滿足時,還可以通過自我保護機製獲得適當滿足,使孩子重新恢複生理和心理上的暫時平衡,使生命衝動的本能欲望得到歸宿。家長培養孩子健康與安全習慣不能被動地等待給予,而應該讓孩子主動地獲得。這種獲得要從良好的環境中來,從實踐活動中來,從豐富多彩的遊戲中來,從體育鍛煉中來。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形成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