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安全生命線

平時生活中因忽視安全造成的兒童意外傷害的事件比比皆是,比如,過馬路闖紅燈而遭遇車禍、口中含著冰棒亂跑而刺破喉嚨、玩火玩水引起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手中亂晃的鉛筆尖戳傷同桌的眼睛……這些悲劇本可以避免,但是由於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所以悲劇還是在不經意中發生了。

小楠,男,8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小楠是一名農村孩子,從小安全意識就差,進入一年級以後,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改觀。上周六上午,小楠和幾個小夥伴在村裏玩,不知是誰提議:“現在蠶豆長大了,前幾天我看見有人在煨蠶豆,煨熟的蠶豆真的很好吃,咱們也點火來煨蠶豆吧。”話剛說完,幾個小夥伴就分頭準備了。小楠從家裏拿來打火機,幾個人在柴垛旁生起火來。誰知一不小心竟然把柴垛點燃了,隻見柴垛燃起了熊熊大火,幾個小夥伴看見柴垛被點燃了,嚇得都躲到了屋裏,幸虧大火被鄰居發現及時,緊急撲救才沒有釀成大禍。本周三早上小楠上學時,天下著大雨,小楠拿了家裏一把損壞的雨傘,雨傘上破損的傘骨架像兩把利劍,爸爸媽媽再三關照小楠雨傘不能對著同學。可是下午小楠爸爸去接小楠時,班主任老師向小楠爸爸反映說,小楠下午課間和同學玩耍,竟然用雨傘當兵器,把同學的臉戳傷了,如果戳傷處再偏左一點,就會戳到同學的眼睛。想到孩子這麽缺乏安全意識,小楠爸爸心裏真不是滋味。

福禍之間,並非遙遠,即在確認與含糊之間;成敗之間並不遙遠,就在勤奮與懶惰之間;安危之間亦不遙遠,就在遵章與違規之間;生死之間也不很遠,就在謹慎與蠻幹之間。孩子缺乏安全意識與家長不重視安全教育、孩子沒有養成安全習慣和缺乏安全技能等因素密切相關,為了孩子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應加強和重視孩子的安全教育,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和防範技巧。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注意安全的習慣呢?

1.育人者先育己

家庭生活中,孩子有一種從感情上將自己認同於家長品格特質的趨勢,這種對品格的認同感會導致孩子去模仿家長的行為,出現榜樣效應,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安全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育人者先育己,家長隻有加強安全知識的學習,通過參加安全教育培訓班、向他人求教、看書自學、進行生存體驗等多種形式來提高自身的防護水平,才能更好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2.遵循生活原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既含有教育的意義,又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具體、可操作性的安全知識,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指導作用;家庭中能讓孩子信服的說教,才能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家長應該遵循生活課堂的原則,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隨時傳授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及自我保護的技巧,比如,不在停放的汽車前後玩耍,從右側門用左手開車門下車;不踩井蓋,遇到井蓋繞過去;不要將身體的一部分放進狹小空間,如將手指往瓶子口裏插,將頭伸進院牆鐵欄杆的縫隙,以免被卡住;遇到火災,如果身邊沒有水源,可往脫下的衣物上撒尿,再將被尿液淋濕的衣物捂住口鼻逃生等。家長教育時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充分認識到家長的說教是有道理的,從而自覺地接受教育。

3.適度超前教育

俗話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是安全問題與孩子的生命息息相關,意外事故一旦發生,其後果可能無法挽回。因此,適度超前地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繃緊安全這根弦,才能防患於未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4.增加生存體驗

體驗學習就是在做中學、玩中學、觀察中學、交往中學。體驗越豐富,安全的經驗就越多。家長在確保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應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和嚐試,增強孩子的生存體驗,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應對各種突變情況。若有條件,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到專門的生存體驗機構,通過模擬演練的方式,讓孩子去體驗和運用相關的安全技能。

5.發揮合力作用

學校、社會和大眾傳媒等對孩子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要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鞏固和強化家庭安全教育的效果,家長就應主動與社會、學校配合,構建“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體係,齊抓共管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孩子遵守了安全規則,家長就要正麵強化,增加這種情況出現的幾率。孩子違反了安全規則,家長可以適度讓孩子從自然後果中吸取教訓,調整孩子的行為方式。自然後果法沒有明顯的教育痕跡,孩子抵觸情緒小,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改變缺點。當然,自然後果懲罰法僅適用於不會導致孩子身心嚴重傷害、沒有生命危險以及不給家庭帶來重大財產損失的情況。各位家長,安全是火,點燃著孩子的生命之燈;安全是燈,照亮著孩子的生命之路;安全是路,指引著孩子的生命征程!隻有安全的警鍾時常激**在孩子耳畔,孩子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