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恩不報慚為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天下最不能讓人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訓有“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

小泉,女,8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小泉從小在農村長大,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與同齡人相比,小泉沒有優越的物質條件,然而她質樸孝順,聰慧陽光,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周圍人的讚譽。從小小泉便跟著爺爺奶奶上山下地,雖然幫不上什麽大忙,但也學會了不少農活。爺爺奶奶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小泉放學回到家,總是自覺地打掃衛生,幫爺爺奶奶洗衣做飯、摘菜、喂雞、澆水。每天晚上作業做完後,小泉會陪爺爺聊天,幫奶奶捶背,兩位老人逢人就誇孫女孝順。村裏的小巷路窄不平,雨天更加濕滑,每次出門遇上有老人路過,小泉總是趕上前去攙扶,直到把老人送到家門口才離開。每次父母回家給小泉帶來好吃的,小泉總是把大部分分給爺爺奶奶和村裏的其他老人,常常連自己的那份也分掉了。看到孫女這種孝順的樣子,爺爺奶奶打心眼裏感到高興。

現在,不少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下長大,從小就自大、自私、親情淡漠,不懂謙讓,更不懂孝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愛,那是很難叫他再去愛他人、愛祖國的。”所以,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從小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孝順的好習慣呢?

1.榜樣示範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這也就是常說的言傳身教。家長平時無論工作再忙再累,在假期要帶上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春暖花開時,家長要帶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村外走走,看看樹,賞賞花,聊聊天;過年過節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為老人選購禮物;吃飯時,讓長輩先吃;朋友送來的美食,先給老人留出一份等。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這些關愛的行為也會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靈中。

2.故事熏陶

古今中外,有許多感恩的故事。比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陳毅探母》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經常講給孩子聽,喚醒孩子心靈深處孝順的善根,讓孩子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淨化,可以促使孩子孝順習慣的形成。

3.角色互換

家長可以在家庭中開展角色互換的親子遊戲,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當一天家長。比如,家長可以學做孩子,要求“父母”倒水、撓癢、脫鞋子,讓孩子明白平時的嬌慣行為是不正確的。通過讓孩子當一天的家長活動,孩子今後發生類似行為時,就會先想一想:“我這樣叫爸爸媽媽給我做這做那,他們是不是很辛苦?”

4.實踐鍛煉

家庭實踐是培養孩子孝順習慣最好的方法。爺爺奶奶買菜回來時,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搬張椅子請爺爺奶奶坐坐,讓他們緩解疲勞;當爺爺奶奶在家裏做好了飯菜,家長可以要求孩子主動去盛飯;當爺爺奶奶生病住院時,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探望。這樣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助於孩子今後健康快樂地成長。

5.詭控製法

家長可以通過詭控製法幫助孩子養成孝順親人的好習慣。比如,父親過生日,母親可以帶著孩子給父親買生日蛋糕和鮮花,讓孩子手捧著鮮花,拎著蛋糕送給父親,然後一起為父親過生日,送祝福語,送生日賀卡等,今後母親逐漸放手,讓孩子逐步學會給爸爸過生日、送生日禮物等。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充分體現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與付出。為人父母者是如此,而作為父母的孩子,更要懂得去孝敬父母、回報父母、感恩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這些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一顆孝順的心,就是一顆和平的種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子。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播下孝順的種子,讓孩子對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那麽孩子將會以坦**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堅定自信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