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則安無禮危

禮貌,是人類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是孩子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一個有禮貌的孩子被眾人接納的程度就高。

小苗,女,7歲,小學一年級孩子。小苗人長得很漂亮,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柔順地垂肩,水靈靈的大眼睛映著陽光,仿佛有陽光在裏麵躍動著,卷翹的睫毛俏皮地顫動,就像一隻可愛的蝴蝶,水嫩的粉唇微微向上勾著,顯得十分活潑可愛。小苗一周歲時,爸爸媽媽到南方去打工,小苗就由爺爺奶奶撫養,爺爺奶奶對小苗要求很嚴格,要求小苗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小苗在爺爺奶奶嚴格教育下懂得了不少這方麵的知識。今年上半年,爺爺奶奶患病相繼去世,爸爸媽媽把小苗接到了南方。開學後,小苗由於禮貌好,形象佳,活潑可愛,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被大家選為班委幹部。上周日下午,小苗爸爸帶小苗到餐廳用餐,服務員不小心踩到了小苗的腳,小苗疼得直咬牙,爸爸見小苗疼成這樣,正想斥責服務員,誰知小苗卻朝爸爸搖搖手,連說:“沒關係,沒關係。”用完餐父女兩人乘公交車回家,到“人民商場”站時,上來了一位老大爺,老大爺看到公交車內沒有座位,就站在車上,小苗看到這種情況後,忙從後麵走到前麵,拉著老大爺坐在她的位置上。看到女兒這麽懂事,小苗爸爸心裏感到非常高興。

孩子的禮貌習慣與家長的自身素質、重視程度和教育方式等因素有關。禮貌習慣不僅能給孩子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孩子走向成功。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呢?

1.家長率先垂範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家長要率先垂範,做好孩子禮儀的榜樣,孩子在接待家裏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家長不能當場指責孩子,應當在客人離去後,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我發現你對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這樣,使用文明的語言,運用禮貌的方法提醒孩子,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2.淨化語言環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講文明有禮貌的人,就必須淨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當家長發現孩子說髒話時,要找出孩子說髒話的“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那種不良的環境。比如,可以有意識地限製孩子與經常說髒話的同學來往;可以和教師取得聯係,借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其他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也可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取得聯係,一起幫助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3.注重個人禮儀

家長要教育孩子注重個人禮儀,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幹幹淨淨;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幹淨、整潔、合體;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走路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與人交往麵帶自然微笑,不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與人交談做到態度誠懇親切,語言文明,簡潔得體,既不沉默寡言,也不囉嗦重複。

4.學習社交禮儀

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訪。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迎接客人進屋時,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客人離開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兒”“再喝杯茶吧”等;送客人一段距離後說“再見”“有空常來”;到親戚朋友家做客的時候,要穿戴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談吐文雅,不粗聲粗氣;不經主人允許,不隨意動用主人家裏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5.發揮強化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來形成某種習慣。在禮儀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運用強化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價值澄清、情境討論、直接幹預等,來肯定孩子適宜的行為,否定不適宜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隻要學習好就行了;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溫柔地說一句:“謝謝”,會使孩子的語言充滿魅力,使對方倍感溫暖;真誠地說一句:“對不起”,會使孩子緩和與對方的關係;恭敬地說一句:“請”,會使孩子的話語變得委婉而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