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方圓必規矩

規則是對自由和空間提出的相對的限製與約束,它是一種良好的規範和秩序,可以使孩子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發揮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樂趣。

小鑫,男,8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小鑫自從進入一年級以後,規則意識更強了。本周日下午,小鑫爸爸帶小鑫到商場去買鞋子,兩人走到十字路口,紅燈亮起,小鑫爸爸看到馬路上沒有人,準備帶小鑫闖紅燈,小鑫趕忙對爸爸說:“爸爸,老師說紅燈亮了,不能過去呀!”“交警不在,我們過去吧。”小鑫爸爸隨口說道。“交警不在,也不能闖紅燈。”小鑫一邊拉住爸爸的手一邊一本正經地回答。前天放學時,小鑫媽媽去接小鑫,校門口擺滿了零食攤點,小鑫媽媽擔心孩子餓了,準備給小鑫買點零食吃,小鑫對媽媽說:“學校規定,不準買校門口流動攤販的零食吃,因為這些零食很不衛生。”說完拉著媽媽的手,頭也不回,一直往前走。看到孩子的規則意識這麽強,小鑫媽媽心中感到非常高興。

孩子不遵守規則可能與家庭成員之間教育不一致有關,也可能與家長對違規現象製約不夠有關,還可能與孩子對規則不理解有關。家長把孩子間發生的各種規則問題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可以引導孩子以後用同樣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形成規則意識,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進程。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呢?

1.參與製定規則

隻有家長製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孩子自己製定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於自律。孩子會在規則的製定過程中認真思考關於規則的內容,對於花費自己心血的規則也更容易遵守。製定好規則後,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認真遵守,而不是粗暴地命令孩子:“你聽我的!我說了算!”等。

2.做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非常有效,比如,想讓孩子不在房間裏跑來跑去,家長就應該讓孩子選擇現在是看書還是畫畫,而不是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來做什麽?”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孩子推到無法控製的規則之外。把孩子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在這個範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麽,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3.實施代幣獎賞

當孩子做出符合規則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強化,甚至可以采取代幣法激勵孩子的行為,即每個符合規則的行為都可以得到一個笑臉,積滿一定數量的笑臉就可以換購喜歡的東西等。

4.采用自然懲罰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後果懲罰,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還要與說理引導相結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後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變得懂事起來。

5.長年累月堅持

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在短期時間內能完成並見效的,它需要家長在日常工作中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做一個有心人,從少到多,從易到難,從淺入深,逐步建立和豐富規則,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在到內心,從短到長,日積月累執行規則,才能達到效果。

守規則是孩子生活的基本道德標準,遵守規則的生活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人。當規則是規則的時候,孩子會使用規則保護他們成長的自由,這個自由包括成長的自由,發展潛力的自由,解決問題的自由,承擔責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這才是規則最根本、最高的意義。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隻有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社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