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良井難覓——觀靖江“四眼井”有感

幼時隨外婆住在杭州。牆門外的一口水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夏日吃西瓜,是一定要打桶井水上來,把西瓜浸進去半個時辰的,涼涼的西瓜好像會變得更甜一些。冬日裏的井水有股特別的暖,軟軟滑滑的,伸一雙手進去玩許久也不會有多少寒意。當然也聽說過有關它的許多警告,知道它是不能輕易靠近更不能擅自親近的。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外婆家牆門外的這口井上,好像還裝著一個安了鎖的木頭蓋子,黑黑的幾塊木板拚接而成。所以井在我的記憶中,似乎還有點神秘兮兮。

後來常去旅遊。名勝古跡中常夾帶著井。大部分作為名勝的井又夾帶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比如江南好幾個地方都有“柳永井”,都說是通著海裏的龍王廟的,柳永與龍女相會,走的就是這個通道雲雲——這麽說著,井無非就是個進口或是出口,完全失去了它作為井的本體意義。蘇州虎丘還有個“西施井”,傳說當年作為進貢品抵達吳地的越女西施常對著此井顧影自憐,其實那隻是高高架於“劍池”之上的一座橋上的一個小窟窿,洞口與水麵的上下落差有數十米之遙,美人兒西施如何能夠伏身於上,尋覓得到她自己的倩影,真是天曉得。還有一些井,倒是很真實,如揚州平山堂的井泉,如濟南的趵突泉,嗟乎又大多幹涸掉了,遊興正濃時見到這樣的井,如同麵對著盲人的眼,滿腔升起的就隻能是惋惜和同情了。

近日遊靖江,卻得遇一良井,喜甚。

靖江市地處“江陰大橋”北端,從地理位置而言,堪稱“江北第一市”。因為通了高速公路,不過就是一個多小時工夫,我們從黃浦江外灘出發的“普桑”就抵達了靖江市中心。那口名為“四眼井”的良井,就在鬧市區人民公園的東南一側。

“四眼井”其實就是一口大井。井的形狀有點特殊,內狀像個酒壇子,據說井腰部分有三米餘的直徑。井而且還不淺,深約七米,俯身於井口,有陣陣涼意拂麵。井上方用青磚拱建了四個出口,安置得很勻稱,每眼間距都是66公分,這就是所謂“四眼”。井是明崇禎十年(1637年)建造的,資金由靖江三大寺廟之一崇聖寺的一位法號為“了凡”的和尚募化而得,算起來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一個人到塵世走一遭,能幹出這樣一件潤澤他人數百年的好事來,這個人真是沒有白活一世,甚至可以說是抵近了佛的境界了。時至今日,有三個井眼還可一望而知是原物:六角形的青石井圈上,刻著幾道深深的被汲水井繩磨出的溝痕,如同耄耆之年的老者額上盛儲著歲月的皺紋。但有一個井眼卻是1959年時新修的:一圍粗頹的花崗石,打補釘似的貼於井口,內徑外徑高度都比那三個眼口逼仄了許多,令人想起破落八旗的落魄子弟。井上建有四角方亭一座,據說也曾經過多次修繕,不過總算還保留著舊時遺貌:以螭首為脊,四角高挑,脊頭塑了鳳鳥、蝙蝠、麒麟等吉祥物,亭周有月型拱牆,是典型的明清兩代井亭建築。

四眼井有趣就有趣在它的一井四眼上:據說水井平時水量豐足,水麵大多停留在井內拱頂之上,除了汲水人可同時從四個井眼下桶取水,因而用水比較方便之外,此井並無異常之處,但是,一旦旱季水位下降,水麵跌到拱圈分割處以下,這口井就顯出了它的與眾不同了:你若以井為鏡,探身自照,四個井眼會同時映出你的身影來;你若對著井口高喊一聲,井內的回聲竟會此呼彼應地回**許久,如浪潮澎湃一般——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作科學分析,可知這些異象的產生,是因了桶形的井壁組合了四個對稱拱圈的特殊結構,可是,恰恰就是有了這一點在視覺和聽覺效果上的不同尋常的異趣,靖江的四眼井,早就遠近聞名,至1995年,終被列入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美國的一家電視台到中國來獵奇,還對它作了一番專題的報道呢。

鑿一井而設四眼,當初恐怕也未必是想驚世駭俗,留個什麽名勝給後人。四眼井處於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那位叫“了凡”的和尚募化得來的錢估計並不多,隻夠挖一口井,但是又希望最大化地恩澤眾生,於是就想出了開四個口子的高招來,免得取水人一個串一個地總要排長隊。據說,一直到早已有了自來水的今天,每逢水廠通知停水,附近的居民也還是不得不提桶攜壺地到這口井裏來取水。人頭濟濟,井就一口,暢通的秩序,不也正是依賴了四個眼的分流嗎?

為取水方便而設置的四個眼,在現實使用的過程中,被後人發掘出了很有品位的審美價值:對井成四人,實在是夠奇妙的;一呼而得四壁回應,也令人浮想聯翩。至於那深深的井繩印痕,那迥然不同於當代建築的井亭,還有在井旁不遠處巍然聳立的一座明時建立的觀音畫像碑,那就更能發人思古之幽情了。四眼井躋身於文物保護單位,無愧。

實用的目標帶來了審美的效果,三百年前募化鑿井普濟眾生的“了凡”和尚,想必是始料不及的。而已經被開掘出了審美意義的古井,至今還活水汩汩地為民所用,始終保持著它最樸實的本體價值,現時實在也已並不多見。這,正是我在這口“四眼井”前流連忘返的緣故。

去靖江,別忘了去看看這一口融合了美和實用兩方麵意義的良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