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大黃山·西遞村

新世紀第二個夏天,我才有幸登黃山。關於黃山美景,古往今來的詩文可裝五車,毋需我再描繪。徐霞客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你還能說什麽呢?山上刻有郭沫若的詩,說他沒到過黃山,看了黃山風景攝影展,就相信這裏是人間仙境了。現在黃山是世界自然遺產,我看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外遊人如織,“五一”、“十一”放長假時所有的賓館旅店全都住滿,可見大家深愛黃山。

遊黃山已經不僅僅是觀賞它的奇石、古鬆、雲海、飛瀑和溫泉了。今天的黃山市轄三區四縣,是個大型自然山林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旅遊勝地。譬如新安江畔被譽為“清明上河圖”式的屯溪老街,古色古香的店鋪林立,出售徽墨、湖筆、歙硯、宣紙、字畫、古玩、雕塑、茶葉、筍衣、黃精、蜜棗、野山玫瑰……其規模不亞於北京的琉璃廠文化街。又如號稱“白嶽”的齊雲山,是四大道教聖地之一,且不說它的宮亭洞穴,僅那到處可見的碑崖石刻,就令人目不暇接,書法藝術流派紛呈,文采飄逸,空靈雋永,凝神咀嚼,回味無窮。

令我驚歎的是黟縣西遞村。黟縣位於黃山主峰西南,秦朝已建縣治,被稱為古黟。它還有個美麗的稱號“小桃源”,據說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關。當地朋友解釋,這裏是山區,交通閉塞,抗日戰爭時期受新四軍保護,日寇不敢來犯,黟縣至今保存著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猶如“世外桃源”。又說陶淵明是黟縣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佳話在這裏家喻戶曉。我在一家堂屋裏也看到這樣的對聯:“折腰何惜為澆花,染指不妨因滌硯。”但我記得陶淵明是潯陽人。朋友堅持說,潯陽就是晉朝建的柴桑郡,轄區很寬,郡治在附近的九江,但陶淵明不是九江人,他是黟縣人。可惜我的曆史地理知識很差,無法與他爭論。況且,旅遊勝地“爭奪”古代名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連諸葛亮、曹雪芹是哪裏人都爭論不休嘛,我隻好服從當地朋友的說法了。

我的這幾位黃山朋友,深愛家鄉,認定這裏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遍數黃山名人,其中就有與冰心齊名的蘇雪林女士,她生於這塊寶地,是聞名遐邇的才女,活到百歲人瑞之年,懷念故鄉,又從台灣不遠千裏回來重遊黃山,這段鄉情十分感人,也是流傳於萬千遊客中的美談。朋友還舉出了賽金花,說她也是黃山名人,令我費解。於是朋友講了賽金花的故事:她生於黃山窮苦人家,被賣到蘇州妓院,聰明伶俐,琴棋書畫俱佳,清朝狀元洪鈞為她贖身,收房為妾。洪鈞出使歐洲四國,攜賽金花由上海乘薩克森號火輪去柏林,船行三月,她居然跟水手們學會了德語。在柏林居住三年,這位公使夫人常擔任洪鈞的翻譯。德皇威廉和皇後請洪鈞夫婦到皇宮吃下午茶,也是賽金花當翻譯。客人坐著,德皇身邊站著的卻是瓦德西將軍——他此時已經賞識賽金花的才華了。1900年瓦德西統率八國聯軍侵占北京,那個被義和團打死的德國公使的夫人也來了,堅持要慈禧太後償命。慈禧攜光緒皇帝已逃往西安,侵略軍就到處殺人放火。京城裏沒有官方的談判代表了,賽金花挺身出麵找瓦德西談判,並且對那位一心複仇的德國公使夫人說:“你我都是故公使夫人,我奉勸你幾句話:中國大得很,你們根本找不到慈禧皇太後。而屠殺北京無辜的平民百姓,是野蠻行為!冤仇宜解不宜結。如果你們停止屠殺,我願募集資金在貴公使遇難處建一座功德牌坊,這是中國最高的禮節了。”瓦德西和那位複仇夫人隻好接受了賽金花的建議。故事講到這兒,朋友見我要反駁,便提高了聲調,先發製人:不錯,賽金花是個妓女,她能製止八國聯軍濫殺無辜就很不簡單了!權傾一世的另一位女人葉赫那拉氏還不如她呢!負責外交的恭親王鬼子六躲到哪裏去了?中堂大人李鴻章躲到哪裏去了?隻是在賽金花與瓦德西達成初步協議之後才露麵。清廷腐敗軟弱,備受列強欺淩,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事件多矣,為什麽你們作家的許多文章、戲劇、電影,總喜歡責罵一個賽金花呢?

朋友的故事講得有根有據。一同乘竹筏漂流麻昌溪,兩岸美景都看不過來,更無暇與之爭論了。我隻知道民國時期的賽金花窮困潦倒,孤獨地居住在北京城南破舊的小屋裏,“四大名旦”曾經聯袂在西單哈爾飛劇場舉行義演,為她募集生活費。老年的“賽二爺”(在北京,有一技之長或小有名氣者,不分男女老少皆可稱爺)還乘黃包車親臨劇場向觀眾致謝。由此或可看出,賽金花在北京老百姓心目中還是個好人吧?至於建在西總布胡同的那座“功德牌坊”,德國1918年戰敗後已搬遷到中山公園內,由郭沫若重新題刻為“保衛和平”牌坊了。

最後說說西遞村。它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進村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前年我曾參觀京郊門頭溝的爨底下村,那裏保存著70多幢明清古民居,全村卻隻有40口人,多數房屋沒人居住,為開展旅遊業才稍加修葺。這裏的村民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遷來的移民,保存著晉商會做買賣的傳統,賺了錢,建起來這一片美好的磚瓦房。村民都姓韓,是親戚,沒有窮人,也沒有茅草房。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八路軍的根據地,全村青壯年幾乎都參加了八路軍,30多人在戰鬥中犧牲,30多人在解放戰爭中隨大軍南下,後來當了幹部,落戶江南。這個村的家家戶戶都是軍烈屬,土改時沒有誰分誰的田地、房屋,“文革”中也沒有誰造誰的反。因此種種原因,這些古民居才奇跡般地保存至今。我說爨底下,是想與西遞村作對照比較。後者比前者的古民居多一倍,也是受到新四軍的保護,才奇跡般地保存至今。全村都姓胡,當地朋友介紹,這是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商業力量支撐起來的聚族而居的村落”。我知道,明清時期,徽商與晉商齊名,且多儒商,十分了得。在西遞村一家儒商堂屋裏就有這樣的對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晉商賺了錢,在家鄉建大院,我看過那些著名的王家大院、渠家大院、胡家大院,簡直就像一座座城堡,號稱“民間宮殿”。徽商賺了錢,也在家鄉建起小巧精致、玲瓏剔透的庭院。創業守成、重視家庭、建設家鄉、福蔭子孫……這種東方文化觀念,晉商與徽商是相同的。我不知道西遞村在土改時是何等情況?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來不及細問。隻好猜想,這個山區村莊耕地不多,它的50多戶“地主兼工商業者”,在土改時大概“未傷元氣”,至少沒有觸及其住宅房屋吧。“文革”中紅衛兵到處“破四舊”,曆史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我參觀過廣東佛山的媽祖廟,據說“破四舊”最猖狂的時候有上萬市民晝夜保護媽祖神祇,眾怒難犯呀,從北京南下的紅衛兵也不敢進廟。西遞村亦然,村民們同族同宗,齊心拒絕外來紅衛兵的打砸搶,連村口最大、最明顯的“四舊”建築物——“膠州刺史牌坊”都保護得完好無損,村內的古民居都有人居住,就更安全了。林彪、“四人幫”製造“天下大亂”,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他們對曆史文化采取虛無主義,否定一切,肆意破壞,必然遭到佛山市民和西遞村民的抵製,也是宗教文化和家族文化對於“文革”反文化惡行的抵製。江南許多地方都有媽祖廟,它是維係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紐帶。西遞村的古民居也是國寶,它凝結著曆史文化。

一同參觀的建築學家說西遞村古民居是“小青瓦,白粉馬頭牆”式的明清建築模式。說句外行話,我倒覺得它是江南庭院模式。它不同於北京的四合院(爨底下村的明清古民居則是四合院式的),而是兩層小樓包著個天井,外牆是磚結構,白灰抹麵,反射陽光以拒熱(四合院的外牆用灰色以吸熱,這是南北民居適應氣候的不同選擇),牆高於瓦頂數尺,兩端都翹起馬頭式的尖角,據說一為防風吹瓦,二為隔火(一家失火,火苗上竄,由高牆擋住,不會殃及鄰居,所以又名擋火牆),三為美觀,白牆青瓦,一排排馬頭翹起,煞是好看。南京夫子廟的房屋就是這種風格,許多文人畫師加以讚美,大概他們沒有來過西遞村這世外桃源吧。這些庭院內部都是木結構的,我說它玲瓏剔透,指的就是這種雕梁畫棟。徽雕是很出名的,這些古民居處處都是極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品。幾乎每一扇門窗都刻滿了珍禽異獸花鳥蟲魚,或組成山川雲海的圖案,或展示“羊羔跪乳”、“王祥臥冰”這樣的傳統倫理道德,或描繪《紅樓》、《西廂》、《三國》、《梁祝》的人物故事。建築學家說:可惜呀,這些磚木結構的古民居已經好幾百歲了,它不能像古羅馬和古埃及的石頭建築物那樣保存幾千年,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愛,把國家保護古建築的科學方法也應用到西遞村的古民居上來才好。

西遞村古民居的另一特點是家家戶戶有對聯,大門上,堂屋裏,木雕的保存完好,墨寫的也清晰可讀。譬如:“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兄弟自然敦友愛,叔侄不必結冤仇。”“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替兒孫作馬牛。”讀來饒有興味。我想,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也是西遞村古民居的文化內涵吧?黟縣被學者們譽為“中國古文化高密度發達地區”,這些精美的徽雕和對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是民風純樸和古民居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我們要以德治國,就包含著提倡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倫理道德諸多方麵。不要把黟縣和西遞村的古文化一概貶稱為封建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