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名片千秋

國人使用名片,“書姓名於柬”,在明朝已相當流行。最早的名片“削木書字”,西漢稱為“謁”,是送上這種寫著姓名的木簡去拜見他人之禮節。當時沒有紙,東漢文官蔡倫發明造紙術,也還造不出卡片這樣的好紙。漢末稱名片為“刺”,包含“刺探”的意思——你想拜見,人家是否願意接見呢?所以先送“名刺”試探一下,尊重主人,客隨主便。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出門辦事多屬“公事公辦”,手裏拿的是單位(組織)介紹信、工作證、通行證(農村是路條),私人關係不起多大作用,個人名片幾近絕跡。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內外人際交往空前增多,名片的用處又浮現出來。小小一張卡片上麵,既有姓名、通信處、郵編、電話、電傳,還可印上單位、職務,送給初次謀麵的友人,以便日後聯係,真是方便得很。有的名片用繁體字,或中英文並用,為港澳台胞和國際友人著想,也屬自然。我見過的名片上,把大學“中文係”印成“中文係”,把文聯的地址“農展館南裏”印成“農展館南裡”,看來他們並不熟悉繁體字,反而畫蛇添足了。

當代名片的功能迅速增多。經理的名片印滿了該公司各種經營項目,如廣告,更有甚者,將其主要商品也羅列一番,名片像個小折子。某賓館女經理的名片是粉紅色帶香味的,要給顧客留下溫馨的印象。文懷沙教授的名片上印著“述而不著”,表示他隻講課、講演,不著書,我多次聆聽文老講演,思維清晰,出口成章,稍加整理就是一篇美文。劇作家魏明倫的名片是簽名墨寶,加上鮮紅的篆刻印章,更為醒目,不少書法家的名片也如此製作,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作家晏彪的名片背麵印有他的“人生三境:好友者,不以生死易心;嗜書者,不以忙閑作輟;為文者,不以順逆改誌”,別出心裁,讀來饒有興味。

也有人在名片上印了七八個職銜,顯示他神通廣大。某君的名銜是“一級作家”,大概忘了文章優劣不以作者級別論定。一位官員的名片是這樣印的:某某處副處長(無正職),以表明他就是該處的主管,用心良苦啊。這種封建社會“官本位”的思想流毒也侵蝕著我們的孩子,北京某著名小學的校門口,放學時接孩子的小轎車堵塞交通,小學生們卻在評比誰家的汽車更高級,開口“寶馬”,閉口“皇冠”,還會說“正部級,坐奧迪”,而且小學生也有名片,譬如,頭銜是“少將之女”,真是“後生可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