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學

什麽是環境意識?半個世紀前,我讀的小學課文說“陽光、空氣、水,是取之不盡的三件寶”。今天再這樣講,就會誤人子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滿懷豪情地歌唱:煙囪在冒煙,馬達隆隆響。用今天的眼光看,工廠冒黑煙和機器的噪聲已經屬於公害了。我們也曾嘲笑霧倫敦,被汙染的泰晤士河,交通擁擠的東京,行人橫穿馬路還要手打小旗兒,而且認定了它姓“資”,與我無關。可惜,曾幾何時,大氣和水質汙染,交通堵塞,濫采濫伐,所有這些壞事情,一股腦兒全都落在了我們頭上。據說敝人也算個知識分子,但我接觸“環境意識”這個詞兒,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

其實,華夏先哲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來深受中外學者重視。“天人合一”說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它的核心,是把人類看做自然界的一個和諧的組成部分。雖說人乃萬物之靈,但人類與萬種生物一樣,都是由大地母親哺育,靠陽光雨露滋潤,才獲得生命和生存條件的。因此,妄談“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為所欲為,就有破壞環境和遭受大自然懲罰的危險。上世紀末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保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大家終於認識到,隻有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和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這個認識,是在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經曆了無數慘痛教訓之後才獲得的。保護環境,已經成為21世紀全人類麵臨的重大課題。環境意識,是當代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思想之一。

中國知識分子有個好傳統,具有憂患意識,憂國憂民,怎能不關心環境呢?

最近在新加坡召開的“人與自然——環境文學”國際研討會,有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位作家學者參加,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都有憂國憂民的好傳統。美國教授周策縱先生,83歲了,不遠萬裏趕來演講的題目就是《天人合一》。我以為他是年齡最大的與會者,孰料步履輕盈的台灣作家羅蘭女士已90高齡,登台演講《工商社會和環保文學》,同樣令人感動。來自北京的張昆民教授,全麵介紹了《中國的環境戰略和環境文學》,作家陳建功、劉心武等人的演講也都深受歡迎。什麽是環境文學呢?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王潤華博士說得好,“樹林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便宜、最有效的空氣淨化劑。作家學者也是最古老、最便宜、最有效的社會與人類心靈的淨化劑,當我們拿出勇氣把真理吐出來,全世界的空氣就清新幹淨了。”我國作家徐剛的《守望家園》、《伐木者醒來》;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菲律賓女作家謝馨在散文中用英語模仿各種鳥鳴聲;新加坡女作家淡瑩的散文《舞女花》,將這種猶如美女起舞的熱帶花卉和人們愛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足以陶冶人心。十多年來,環境文學已經在我國文壇興起,許多作家傾注心血,僅《碧·藍·綠》叢書第一、二輯,就選收了上千篇優秀作品。我在會上說,作家是環保工作天然的同盟軍,因為文學就是人學,哪個人能離開環境呢?

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江澤民主席訪美,發表“中美聯合聲明”的第一項就是“能源和環境”,然而,國家元首的決心要變成群眾的共識和行動,需要一個切實的宣傳教育過程。其中,文藝作品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寫過太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戰天鬥地”的豪言壯語,今天倒是應該喚醒人類的愛心和良知,保護母親河,保護森林——地球的肺腑,保護水——生命之源,保護野生動物——人類之友……讓環境意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