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木蘭圍場

北京一旦入夏就熱得特別快,高溫居全國之首,比南沙群島還熱。雙休日與文友驅車“上壩”,溽暑頓消,獲得涼快,還長見識。國語“涼快”很精當,涼爽而且快樂也。涼也有度,在壩上參加篝火晚會,我們居然凍得跑去烤火,體驗楊靖宇將軍“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滋味。這種涼,已經屬於冷了。您到過壩上嗎?素有八百裏秦川、八百裏洞庭之說,您可知道八百裏壩上?

從北京來看,西麵是太行山,北麵是燕山,過了這些大山,再往北就是蒙古高原了。大山與高原的連接地帶,就是橫貫東西八百裏的壩上。25年前我從西段的張北縣“上壩”,汽車一路爬坡40公裏,上去之後卻沒有下坡路,而是一馬平川的灰白色堿土高原,牧草低矮稀疏,十分荒涼。這次由東段的圍場縣“上壩”,汽車也是一路爬坡,然而森林茂密,水草豐盛,紅黃藍紫的鮮花遍野,當地朋友驕傲地說,這裏正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好地方。

我從小就聽長輩說過,乾隆皇帝曾經在木蘭圍場親手打死過一隻老虎。後來雖然知道承德北麵一百公裏有個圍場縣,是清朝皇帝狩獵的地方,卻不明白為何叫木蘭圍場?至於弘曆是否親手打死過猛虎,就更覺得像民間傳說了。

這次上壩,又發現自己知識欠缺。我是滿族,卻不懂得“木蘭”是滿語“哨鹿”。原來清帝狩獵有兩招:一是派八旗兵丁百裏合圍,逐步縮小包圍圈,把野獸驅趕到狩獵場(共有七十二圍),供其射獵。二是吹響樺木製作的鹿哨子(形同喇叭),聲如鹿鳴,以誘集鹿群。這兩招兒交替使用,故名木蘭圍場。

從前我以為圍場就是供皇親貴族打獵遊樂之所。這次聽當地朋友講解,再讀些史料,才知道木蘭圍場原來是個宏大的練兵場和軍事重地,麵積一萬五千平方公裏,“北控蒙古,南製天下”,“左通盛京(沈陽)”,是直達尼布楚的交通要道。這裏容得下千軍萬馬,乃“枕戈擐甲戰爭之所”。從順治到康、雍、乾、嘉諸帝,每年都統率重兵到此操練,連續一百餘次,既是狩獵,更是“肄武綏藩”的軍事演習,例如1685年攻打雅克薩,取得重大勝利,接受沙俄侵略軍投降的那次戰役,八旗軍旅就是從這裏出發的。

關於乾隆射虎,這次親眼見到《虎神槍記》碑,我才相信確有此事。石碑5米高,立於1752年,四麵銘記,正麵漢文是乾隆禦筆,另三麵分別用滿、蒙、藏文鐫刻。他描繪了射虎經過,“虎神槍者,我皇祖所貽武功良具,用以殪猛獸者也。”原來是康熙帝留給的獵槍,“相去蓋三百餘步,朕約略施槍,乃正中虎……複施一槍,則複中之,遂以斃焉。”由此看來,距離二百來米,兩槍就能斃虎,弘曆的槍法也算不錯了。“國家肇興東土,累洽重熙,惟是詰戎揚烈之則守而弗失。”——譯成白話,弘曆是說:大清帝國發祥於東北,創建了和樂太平天下,隻有整治武備,表揚英烈,堅守(肄武綏藩)家法,才能不失掉它。

清朝的前半葉,在軍功、版圖、經濟、文化、團結少數民族的政策方麵,都有重大建樹。道光以後政治日趨腐敗,軍事演習也停止了,木蘭圍場廢棄不用,茂密森林被砍伐,壩上一派荒涼。新中國剛成立,人民政府就調集大批職工到這高寒地帶植樹造林,現在數萬畝林海鎖住了風沙,水草肥美,成為涵養京津地區水源的“有控製旅遊區”:防治工業汙染,禁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適度發展旅遊設施,使它與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等名勝連成消夏旅遊線。這裏的塞北風光與人文景觀俱佳,年年迎接國內外遊客。木蘭圍場得到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