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讀書和知識

我曾經諷刺自己的孩子是“不讀書不看報的混混兒”。孩子背地裏則說,“老爸倒是有學問,學問多少錢一斤?”這是20年前的事了。當時胡同口擺攤兒修自行車的,炸油條的,賣冰棍的,都比我們“爬格子”的文人有錢。孩子也知道許多笑話:電影《走在戰爭前麵》沒稿費(“文革”中取消稿費,尚未恢複),被說成《走在稿費前麵》。以及“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歌曲稿費16元),“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社會價值觀如此,青少年讀書何用?

我自己也有過許多困惑。譬如,當文工團員的時候參加過土改,我教農民唱《誰養活誰》這樣的歌,當然沒錯。然而在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說我們這些學生兵“吃農民種的糧,穿工人織的布”,也是由體力勞動者養活的,因為隻有“勞動創造財富”。我的父母當教師,不勞動,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念過高中,18歲參軍,不勞動,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家“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怎麽成了資產階級呢?我未成年時是父母薪金養活的,參加革命工作後自食其力,從不剝削別人,吃糧、穿衣是花錢買的,這是社會分工,不是外人養活的!這些話我當時不敢說呀,總之比那些工農出身的文盲、半文盲矮一頭,他們參軍一年半載就能入黨,我讀過13年書,“思想改造”35年後才批準入黨。我無意發牢騷。您知道嗎?1962年陳毅元帥在廣州會議上說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也是工人階級時,我們這些小布爾喬亞多麽興奮啊。然而大革文化命的十年浩劫中,知識分子淪為臭老九,與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為伍了。張春橋說得最透徹:知識越多越反動!貶損知識文化的論調層出不窮,從大學生“白卷英雄”到小學生黃帥,皆以不讀書為榮,電影《決裂》醜化教師講“馬尾巴功能”的惡言惡語家喻戶曉,那個江大年(與我同名,印象頗深)亮出手掌老繭說“這就是資格!”實在令人痛心。一個貶損文化的民族會變成愚蠢的民族!國民經濟已瀕臨崩潰的邊緣了。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同誌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等一係列振聾發聵的論斷和政策,國家走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康莊大道,知識的重要性凸顯於世,青少年讀書蔚然成風,連我的孩子也會說這樣的故事了:“前幾年一個手機一萬多元,現在幾百元買一個,就因為咱們掌握了那個小小芯片的知識!”我問她,“知識多少錢一斤?”回答是,“一項專利,一個創意,就值幾千萬。”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就是知識,包括知識交流和知識更新。有學者說,近幾十年全世界的發明創造,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知識的總和,我們怎能不加緊學習呢?也有論者說,“知本主義”將改造“資本主義”,因為當代經濟是知識經濟。君不見20年前偷漏稅的倒爺、練攤兒的文盲大款、野蠻生產的暴發戶,紛紛退出經濟舞台,有的吃喝嫖賭,鋃鐺入獄;有的撈一把就溜,銷聲匿跡;有的拚命培養子女讀書,進行知識投資,希望下一代東山再起;也有適應潮流的,補習文化,聘請專家,科學管理,將自己改造成守法的企業家。總之沒文化是不行了!

從貶損文化到全社會重視知識,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民族之福,國家之幸。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