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嗎?

咱們不妨先探討一下“家長”這個詞的內涵。在我國,對於有了孩子的人來說,“家長”是社會公認的稱謂。“瓜兒不離秧,孩兒不離娘”。有了孩子,父母當然要撫養教育。學生交學費,做校服,買課本,都要家長出錢;開家長會,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是要你出席;孩子若是打架傷人,還要你出醫療費哪,因為家長是孩子法定的監護人。由此看來,“家長”一詞無可厚非,一家之長嘛,對於子女,家長負有各方麵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麽,什麽是“長”呢?先從社會上看。部長、局長、市長、縣長、軍長、團長,都是官員,下級服從上級,“軍令如山倒”,“長官意誌”不可違抗。學校裏也有校長、主任、隊長,雖然不如官員那般威嚴,卻也都是學生的上級和師長呀。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還有體罰學生的權力,罰站、打手板是家常便飯,“天地君親師”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以及“嚴師出高徒”,都是他們的口頭禪,回想起來,我是害怕老師的。現在當然好多了,老師對學生不打不罵,但是整治不聽話的調皮學生和“差生”的辦法乃至歪點子依然不少。

再說家庭。學生回到家裏,還有家長。這個“長”字有兩重含義:父母和祖父母都是長輩,尊重和孝敬長輩,很有必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另一層含義仍然是從屬和“上下級”的意思——孩子是屬於父母的,必須服從家長的管教。您想過嗎?中國封建社會可怕的“超長穩定”就是靠這種“官本位”的等級觀念來維係的,“君令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全無是非可言。它嚴重禁錮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思想,阻滯了科學與民主的進步發展。誠然,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已經過去八九十年,但這種封建思想和習慣勢力並沒有完全消失。

換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當家長的,能不能成為子女的朋友呢?朋友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人格上平等,當然不能打罵。要跟孩子交朋友,真朋友,知心朋友,你還得講究方式方法,誠心誠意善待那幼小的心靈,靠魅力吸引誘導,而不是用壓力使之屈服。這就是我想用“家友”彌補“家長”缺陷的緣由。當今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更沒有《紅樓夢》和《家》裏那麽多表哥表妹,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在家裏是孤獨的,放學和放假回來,如果家裏隻有“家長”乃至補習功課的“家教”,這家庭溫暖和天倫之樂不是也要大打折扣麽?人生不能沒有朋友,小雞還紮堆兒呢,遑論萬物之靈的人類乎?

有一次我在北京著名的老舍茶館裏結識兩位老人,同桌喝茶呀,聽他倆談得很投機,有說有笑,語調神態還有若幹相似之處,就斷定他倆是親兄弟。我也有個弟弟遠在新疆,難得見上一麵,因此很羨慕這老哥倆。彼此搭話之後,才知道他二位果然都姓徐,徐老爺子高壽八十五,是退休的老中醫,徐二爺六十有四,也是中醫,從大醫院裏退下來以後又被聘請到中藥店坐堂視診。

“隔日半天兒,坐堂接待十幾位病人,也累不著。”徐二爺說。

“是啊,我要是看病,總希望找位老大夫,經驗豐富嘛,就怕碰上醫科大學剛畢業的小大夫。”

“沒錯兒,至今還有人來找我們家老爺子看病哪。”

聽這話茬兒有點蹊蹺,我試探著,“您大哥的經驗更豐富……”。

徐二爺把話接過去,“家父耄耋之年耳不聾,眼不花。隻是怕他老人家累著,來了病人我就出麵擋駕,由我接待,反正這醫道也是家傳的。”

聽明白了,我連忙道歉,“恕我失言。原來是中醫世家!”

徐老爺子笑了,“不是失言,這是誇我哪!不少人把我們看成了哥倆。古人說,老年父子如兄弟。”

好一個“父子如兄弟”!兄弟自然是平等的關係。父親八十多,兒子六十多,都是老中醫,經濟、知識、能力,各方麵的差距逐漸縮小,乃至兒子強於老子了,他們在家庭的地位才趨於平等,才談得很投機,有說有笑。為什麽父親三四十,兒子十幾歲,就不能有平等的父子關係呢?隻因為你的經濟、知識、能力,各方麵比兒子強,你就是家長,說一不二,孩子經濟不獨立,靠你撫養,就從屬於你,就不準跟你頂嘴,就必須服從家長的意誌嗎?

前不久在電視裏還看到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休職工,蹬三輪車拉著她年近人瑞的老母親從東北到海南,還要去西藏,“周遊全國”。他們母子已經這樣旅遊兩年多了,兒子花了三萬元積蓄,還受到沿途百姓的歡迎和接濟。這位老職工說,退休以前忙於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孝敬老母親,現在自由啦,忘不了母親操勞一生,就有了陪伴母親外出旅遊的計劃。老太太也樂嗬嗬地說,嫁人以後,生兒育女,洗衣做飯,成天圍著鍋台轉,一輩子沒出過遠門兒。現在好啊,兒子孝順,帶我出來觀光,天南地北到處看看,開了眼啦!我們還要去西藏,不怕山高路遠,沒想過這把老骨頭扔在哪兒的事,想它幹嗎?反正這輩子沒白活。

這又是一個“老年母子如朋友”的生動故事。電視台播出這個節目,足以感動很多人。就事論事,至少在孝敬老母親這一點上,讓某些人臉兒紅。不是也有相反的事例嗎?北京就有一位八旬老漢,孤獨地住在破舊平房裏,衣食困難,病倒在床也靠鄰居照料。他沒有親屬嗎?不,他有四個兒女,都工作了,其中還有黨員幹部,結婚後建立小家庭,搬進大高樓,誰也不要老父親,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互相推諉,送點生活費還互相比著,惟恐給多了,自己吃虧。居委會幫助老漢把他的子女告到法院,經過法庭調解,批評教育,這四位職工在法律麵前才承認錯誤,共同出錢將老父親送進福利養老院。我為此事寫過一篇短文,說這四位職工,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不愛,還能指望他愛人民、愛黨、愛國家嗎?而這四位職工,也是做父母的人了,他們的行為又會給自己的子女帶來什麽影響呢?

蹬三輪車拉著老母親“周遊全國”的這位老職工,並沒說他小時候是否挨過母親的打罵,此事可以推論。俗話說,哪個父母沒打過孩子?孩子不懂事,做錯了事,還不聽話,惹父母生氣,氣頭上打兩巴掌,這種事家家都有吧。錯打孩子的事也不新鮮。小孩子“記吃不記打”,挨了父母的打也不記仇,甚至連為什麽挨打?過半天就忘了。文明的父母,在孩子上學以後,也會說,“孩子大了,打不得啦。”但是孩子犯了“大錯”,譬如偷錢、玩火、弄壞了貴重的家用電器,忍不住還是要打,“打不疼你記不住!”鄰居也不會認為這有什麽過分。大概隻有後娘打孩子才會受到社會譴責。親娘打孩子,在咱們國家,不說“天經地義”也是無法避免的吧。隻是沒有想一想,如果父母與子女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你大概就不會動手打朋友了吧?

我的外孫女兒乳名叫老貓,這名字是貓外婆給起的,因為我們全家愛貓。老貓一歲半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到美國去定居了。老貓活潑可愛,也調皮,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受的是“自由式教育”,我看她的作業本兒,那些英文字有橫著寫的,豎著寫的,斜著寫的;再到她的教室看看,原來小學生們愛怎麽坐就怎麽坐,愛怎麽玩就怎麽玩兒,不聽老師講課也行,課堂提問,回答錯了也不受批評,跟老師說話很隨便,但卻親切、自然。有些小學生幹脆趴在地毯上寫作業,一會兒頭朝東,一會兒頭朝西,哈,原來老貓的作業本兒就是這樣寫成的。女兒告訴我,即使如此,學校也沒有要求家長配合管教孩子。她說,美國的小學生太自由了,老師永遠笑眯眯,是孩子們的大朋友,上學猶如在課堂和操場“放羊”。女兒沒忘記自己在北京上小學的時候,坐在課堂裏聽講,雙手背在背後,腰杆筆挺,不準亂說亂動,老師提問還要起立回答……女兒不知道這兩種教育方式孰優孰劣?她擔心的是美國“個人至上”的價值觀,擔心老貓被培養成一個小小的“個人主義者”。因此,老貓回到家裏,貓媽媽仍然保留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認為自己是家長,老貓出了錯兒,還不聽話,家長就有權力打她。一次,貓媽媽被氣急了,剛要打,老貓鼓起圓眼睛說,“那我就叫警察!”貓媽媽果然不敢打了。六歲的小女孩兒怎麽懂這一套呢?原來鄰居家的媽媽打孩子,那孩子真的打電話叫來警察,把打孩子的媽媽帶走了。美國法律規定,父母打孩子是侵犯人權,是家庭暴力,犯法行為。小學老師也講過這一條。看來,不要認為美國什麽都不好。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平等,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2002年5月29日,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發表的一篇短文《子女成才的關鍵在於父母教育得法》,值得一讀,可以幫助家長們測驗一下自己對待子女的態度。

在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今天,誰不想讓子女成才?可是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潛能,卻不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能做得到的。確切地回答下麵的問題,或許對您有所啟發。

1.您不是對好奇心特別強的孩子說“別煩我了,我不知道”,而是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即使一時回答不出來,您也不敷衍了事,而是下工夫谘詢查找,給孩子滿意的回答。

2.您家裏有孩子做遊戲做作業的一角,家庭成員不會因孩子做別出心裁的遊戲搞亂了房間而氣惱。

3.您經常對孩子說,不管他犯了什麽錯,怎樣調皮,您都愛他。您從不用他的缺點刺激他,也不總是說別的孩子比他好。

4.您交給孩子任務後,總是給他機會,讓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他真正取得成績時才誇獎他。

5.您每天都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而且和他商量節假日的活動安排。您外出旅遊時肯定帶著孩子。

6.您幫助孩子從小就學會不僅與同齡人相處,而且與成年人相處,同時鼓勵孩子要有獨立性。

7.您相信孩子有健全思維,因此不對他每走一步都嚴加管束。

算算您得了多少分:

各題的評判原則是,能做到得1分,做不到得0分。

0~2分:您不能對孩子隻生不養。養的概念不隻是吃飽穿暖,而是使孩子成為有知識、有教養的人。

3~5分:您基本上對孩子盡了教育義務,您的苦心定有回報,您的孩子可能成才。

6~7分:您回答問題是不是不夠確切,或者您的孩子還在“計劃”之中。因為這麽理想的父母幾乎不存在,當然,如果您確實都做到了,您就是最理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