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格和愛心

《三字經》裏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反過來說“性本惡”,我看都不確切,因為嬰幼兒還沒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小孩子常常毀壞一些東西,把書報撕破,玩具弄壞,摔碎杯盤,抓人咬人等等,你隻能說他還不懂事,不能認為是“人之初,性本惡”。孩子善良的品格和愛心,是需要父母經常加以培養的,而且從小就要注意培養。

有一句話,“動物是兒童天然的朋友”,說得很好。從兒童心理學來講,小孩子都喜歡親近動物,跟動物交朋友,所以許多兒童玩具都是小動物,童話故事和卡通畫裏也有各式各樣擬人化的動物出現,伴隨著孩子們快樂的童年。當然啦,直接接觸活生生的動物,更能增添孩子們的樂趣。

農村的孩子大多有接觸動物的條件和環境,他們放羊、放牛,在山坡割青草,挖野菜,背回家來飼養雞鴨豬兔,當然還可以養貓養狗。東北有牧鵝少年,江浙的女孩兒愛養蠶,做這些事,既是家庭的輔助性勞動,鍛煉孩子生活勞作的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的愛心。我曾經在南方、北方多處農村居住,親眼見到孩子們飼養家畜家禽都是很盡心的,每當大人趕集(南方叫趕場、趕圩)要把雞鴨豬兔拿去出賣時,孩子們真是舍不得呀,有些女孩兒還傷心地哭呢,因為是她親手飼養大的呀,這些動物已經成了她的好朋友,彼此有了感情。這種感情就是愛心。

城裏的孩子受到居住環境等條件限製,不能飼養家畜家禽,但可以豢養別的小動物。就拿北京來說吧,養貓的人家仍然不少,養狗受限製,需要上牌照和交很多錢。也有養鴿子的,鴿群在城市上空飛來飛去,鴿哨陣陣,是北京一景。不少人家養畫眉、八哥、鸚鵡、金魚、熱帶魚,還有許多孩子喜歡養蟈蟈。時髦的名詞把它們統稱為寵物,寵就是寵愛嘛。養寵物,不但對孩子,就是對於成年人,也可以增進愛心。電視台播出的節目裏,有一位中年女士,收養了十多隻病貓、殘疾貓,把它們當成孩子一般喂養照料,使其康複,然而,這位女士自己患有絕症,難以長期照料這麽多貓咪了,就通過電視台把自己的寵物分送給好心的新主人,那交接場麵十分感人,以致觀眾也紛紛落淚。這是什麽情感?正是“物欲橫流”的社會最需要的愛心!

前麵提到,老舍先生一家人都愛貓。就說現在辟為老舍故居的那座四合院吧,當年就養著三隻貓。老舍先生在書房裏寫作時,家人、客人都不去打擾,惟獨貓咪出入自由,跳上書桌,在稿紙上踩幾個“梅花瓣兒”先生也沒脾氣。有時大花貓索性臥在稿紙上不走了,先生隻好起身吸支香煙,到院子裏去遛彎兒。這可不是我隨意杜撰的,有老舍先生的散文為證。這種愛心,也影響到舒家的孩子們。女公子舒立隨母親學畫,還送給我一幅《睡貓圖》,畫的是那隻大花貓四腳朝天、像個人似的仰臥著睡在沙發上,頭底下枕著個紅彤彤的大柿子。我妻子看了大笑,說“咱家的大黃貓都是蜷著睡,舒家的貓也太放肆了,竟敢肚皮朝天,四腳八叉地睡在客廳裏呀!它還要個大柿子當枕頭?我不信。這是舒立的藝術誇張吧?”然而我們到舒家去玩的時候才發現,那隻大花貓的確就是如此這般睡覺的。而舒家院子裏有兩棵老舍夫婦手植的柿樹,每年都結許多通紅的大柿子,拿個柿子給寵物當枕頭,就地取材,也不過分。

溥傑先生也愛貓。他的書法很好,柳葉體的大字獨樹一幟,有許多老字號向這位“皇弟”求取墨寶,製作匾牌,裝點門麵。胡絮青二嬸告訴我,一次她去串門兒,溥傑先生正在揮毫寫大字,他家的大白貓臥在旁邊,大概是得了感冒,直咳嗽,貓一咳嗽,書法家就立刻停筆,給它從頭到背地摩挲,等貓不咳嗽了,才提筆寫字,剛寫幾筆,一個字還沒寫完,貓又咳嗽了,就又停筆摩挲。二嬸說,我也愛貓,可沒達到溥傑先生愛貓的這個程度。

有一次,幾位文友到鄰近澳門的拱北海關采訪,晚飯後在一條名為“黃金樹下”的老街散步,發現有些店鋪門前擺著許多鐵絲籠子,籠內都是貓。我們以為這裏賣貓,就走過去看。女作家淩力愛貓,看中了一隻純白毛的,想買回家去養,就問,“它多大了?”餐館老板說,“有二斤肉。”原來這些可愛的貓咪是供顧客挑選宰著吃肉的!淩力紅了眼圈兒,一時說不出話來。

不久,在報紙上看到一幅漫畫:夜晚,房頂上一隻老貓告誡小貓,“當心!這屋裏住的是廣東人。”不知廣東朋友看了有何感想?這也使我想起廣東朋友的豪言壯語,“吃在廣州。(我們)帶翅膀的不吃飛機,四條腿的不吃板凳。”言下之意是什麽動物都敢吃!這種不文明的飲食習慣真的需要改一改了。

關於愛貓、吃貓的這些故事,我都寫過小文章送給報紙發表,目的與今天一樣,無非是宣揚愛心。您也可以把類似的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帶孩子去動物園,可以看到寒、溫、熱帶,亞、非、美、澳乃至北冰洋和南極洲的各種動物,那真是兒童最開心的日子,大概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愛開屏的孔雀、活潑的猿猴、憨懶的考拉、聰明的大象、饒舌的鸚鵡吧?帶孩子參觀水族館、海洋館,看看“海底世界”,足以擴大視野,包括看電視裏的“動物世界”、“動物樂園”,都可以收到增長知識、培育愛心的效果。

前年有一隻野鴨帶領著兩隻鴨雛出現在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湖邊。遊客們感到詫異,這隻飛不遠的鴨媽媽是怎樣把它的孩子帶進北京城的呢?湖邊草叢裏有它們的窩嗎?小鴨雛是在窩裏孵化出世的嗎?一些遊人在此駐足觀看,議論。

有幾位小學生也發現了這件大都市裏的新鮮事兒。他們不同於成年遊客,看一會兒,議論幾句就走開了;小學生可舍不得走開,蹲下來,看得很仔細。他們發現,小鴨雛不敢遠離湖岸邊的草叢,鴨媽媽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雖然岸邊人來人往,它也不害怕,不肯躲開。

小學生們繼續發現,鴨媽媽的翅膀和腿是受了傷的,一隻翅膀展不開,撲撲棱棱地飛不起來,一條腿劃水無力,不能直線前進,常在水麵畫龍般地遊動。即使這樣,鴨媽媽還在不停地尋覓食物,把嘴伸進草叢,捕捉小魚小蝦,喂給她的孩子吃。小學生們深受感動,惟恐遊客傷害野鴨,又擔心鴨媽媽的傷痛加重,無力捕食喂養鴨雛,同學們便組織起來,兩人一班,夜以繼日地輪流在此看護野鴨。同學們的善舉得到了公園管理人員的同情和允許,還被報社當做新聞加以報道,一時間滿城知曉,感動了更多的中、小學生,也要求前來值班。3天之後,鴨媽媽終因操勞過度而死去,小學生們把兩隻鴨雛送到野生動物保護單位繼續飼養,才放心地回家、上學。這件小事得到了家長、學校和有關單位的支持,滿足了同學們的一片愛心,也在京城傳為美談。

2002年7月8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一篇很動感情的文章,《“華美”要回家了,美國人依依不舍》:

一個超級明星告別舞台演出永遠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

“華美”,這隻出生在聖迭戈動物園並給那些喜歡大熊貓的人們帶來了歡樂的大熊貓要回它的家——中國了。

1996年,中美簽訂了大熊貓租借協議,雄熊貓“石石”和雌雄貓“白雲”來到了聖迭戈。協議規定,它們的後裔都歸中國所有,而且必須在滿3歲後歸還他們的祖國。“華美”到8月21號就滿3歲了。

聖迭戈動物園已經為“華美”即將到來的離別著手準備。高速公路上的廣告板、電視廣告和在動物園裏各式各樣的標語牌都提醒著來訪者,熊貓“華美”在當地的長期旅行即將告一段落。

人們可以把同“華美”告別的場麵拍攝下來,以作紀念。“華美”是惟一在北美出世並成活的熊貓。資深大熊貓講解員說:“大家都很激動。他們在因特網上看著它出世,看著它成長。他們都覺得它是我們的朋友。”

聖迭戈動物園有4000餘種動物。在這個年遊客量達300萬的動物園裏,毫無疑問“華美”是最受歡迎的動物。

這篇文章較長。後麵還說了許多熊貓如何可愛和美國孩子們深愛熊貓的話。簡言之,中國的大熊貓已經成了美國千萬兒童最可親愛的朋友,許多孩子是通過熱愛大熊貓來了解中國和喜愛中國的,媒體也稱大熊貓為“民間大使”。聽說大熊貓的家鄉四川省的箭竹開花枯死了,大熊貓缺少食物,美國的孩子們還曾經自發地捐獻零花錢,要求救助大熊貓。這種跨越太平洋的童心愛心,不也是很可貴的嗎?

鄧小平同誌生前號召我們綠化祖國,他老人家每年參加植樹活動,而且連續十多年都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兒一同植樹。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是年年帶頭植樹。全國人民植樹種草已蔚然成風。我們的家長是否也帶著孩子參加植樹活動呢?這可是個培養愛心的好機會呀。

許多學校都開展綠化校園、美化環境的活動,還組織同學們到校園外麵植樹。我也是年年參加植樹的人,由作家協會、林業局、環境文學研究會分頭組織我們去,每年春天都有好幾次,除了在北京郊區和鄰近的河北省植樹,還到內蒙的沙漠地區和大西南綿陽的科技園區去植樹,我要說的是,這些植樹活動都有青少年學生共同參加。其實,我們這些所謂的“文化名人”體力較差,譬如黃宗英、牛漢、於洋、雷加,都是耄耋之年了,每次也種不了幾棵樹,但是許多中、小學生看過他們的電影,讀過他們的詩歌文章,就很樂意“與文化名人共同植樹”。

1999年春天,作家王蒙帶領幾十位文化人到河北省興隆縣龍門村植樹,還給村辦小學送去一批圖書,村長請王蒙給小學生們講幾句話,他說,希望孩子們與小樹共同成長,愛讀書,也愛護環境。又說今後我們還要來植樹。孩子們記住了他的話。結果是在這個深山村建立了一片“作家果園”,我們每年都到這裏來和孩子們共同植樹。在赤峰的沙漠裏,我們也建立了一片耐旱的“中華名人鬆林”,而綿陽的“橘林”則交由與我們共同植樹的中學生負責管理,因為每棵橘子樹上都掛著一位作家(詩人)和一位中學生的名牌。如果說我們這些文化人還能吸引孩子們來共同植樹的話,那也是培育青少年愛護自然環境的博愛之心的一種不容推辭的義務啊。

為申辦奧運和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個城市的綠地越建越多了。教育孩子愛護綠地,不踩踏草地,告訴他工人叔叔鋪一片草坪很費力,要花很多錢,草地可以改善小氣候,美化環境,愛護草地是每一個市民的公德義務。這不但可以在實際上起到保護綠地的作用,還可以在孩子的心靈裏也建一片綠洲。有些學校,結合襲擊北京的沙塵暴,組織學生們收集草籽,支援航播綠化大地,同樣是在孩子們的心靈裏播下了綠色的種子。

“前人植樹,後人乘涼”是咱們中國人一句古老的名言,也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今天,植樹已經成為時尚。許多青年男女在新婚的日子裏共同植樹,永結愛心。許多外國元首、世界名人訪華時親手植樹,留作紀念。日本一位老人遠山先生在我國內蒙阿拉善沙漠義務植樹十多年了,曾經受到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接見和表彰。成百上千的中日學生共同建立“青年友誼林”,決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們的家長,應該鼓勵自己的子女年年參加植樹活動,既美化環境,又淨化心靈。

有條件的時候,帶領孩子外出旅遊,親近大自然,觀看名山大川、文物古跡、珍禽異獸、花鳥蟲魚,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還能增強愛國心。愛國主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包含著熱愛祖國的三山五嶽、長江黃河、父老鄉親、一草一木。

學校和居民社區組織青少年幫助年老體弱的鄰居買菜,到鄰居家做衛生;照料殘疾人出門,過馬路;協助民警在路口維持交通秩序;戴“小紅帽”在車站幫助老年和婦女旅客運送行李;中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給鰥寡孤獨的老人誦讀小說、詩歌;乃至媒體不止一次報道的患有重病或“怪病”的孩子來京救治時急缺醫療費,都曾引起同學們自願捐錢,熱心相助。所有這些舉動,幫助了他人,也使團結友愛的精神在青少年的心裏生根開花,培育著一代新人。